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农业的根基。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从人们在北大荒、新疆等地的亘古荒原上开辟新天地,到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大规模改造,再中低产田改造、退耕还林、轮作休耕,中国人在耕地上投入的精力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从而为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做出巨大贡献。
在有限的耕地条件下,70年来,中国的农业用占世界6%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如今,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耕地并保持足够的地力,一场让耕地更健康、更绿色的行动正在全面展开。 这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农业的新使命。 “北大荒”成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供应一亿多人一年口粮 1954年12月,在中国版图的东北角,隆冬已经接管了大地,河流结上厚厚的冰。但在零下三四十度、白雪皑皑的黑龙江集贤县三道岗的平原上,数十位苏联和中国专家以及上百名工作人员正在为国营友谊农场进行勘测设计。 友谊农场是中苏两国在农业合作上的一个代表。这一年的早些时候,苏联赠送给中国一批用来建设农场所需的机器设备,并派专家协助建场。国务院专门为此作出《关于建设“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确定农场“以种植小麦、大豆、苞米等谷物为主并在发展谷物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畜牧业”,并要求在1955年以内完成主要基本建设工程和20000公顷荒地的开垦任务。 这个冬天,集贤县的福利屯到处洋溢着火热的青春气息。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这里参加农场建设的人们,怀着把荒野变成粮仓的共同目的,在这个小镇上会师了。 青年未婚夫妻刘金权和刘续珍来自中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农场——通北机械农场。他们来到福利屯后兴奋地订下竞赛条件:要彼此帮助,争取做工作模范。 友谊农场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垦,将荒原变成良田的一个缩影。数以万计的年青人在野兽出没、风雪肆虐、人迹罕至之地,用汗水甚至鲜血犁开大地、播种和收获希望。 除了正在建设的友谊农场,黑龙江土地勘测局的荒地调查小组还在讷莫尔河以北、嫩江以东地区查勘了27万公顷荒地,其中不需要做任何工程就可以开垦耕种的约有16万公顷。 肥沃的黑土地吸引了调查人员的浓厚兴趣。这片荒地是淋溶黑钙土,厚度大约30公分。地势有起伏但坡度不大、不影响机械耕作。无霜期较短但只要种植耐寒、早熟农作物就没有什么问题。 这片黑土地蕴藏着丰厚的营养,对发展农业生产是一块肥沃之地,但早期的开荒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夏天沼泽遍布,蚊虫成群,冬天凛冽的寒风不停地刮,艰苦的环境让人恐惧。”第一代北大荒人杜俊起,回忆起当年和战友们一起披荆斩棘的岁月,仍然唏嘘不已。在北大荒博物馆的一面松木墙上刻着1.2万多个人名,他们都是献身北大荒的拓荒先驱。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这里早已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成为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每年调出的商品粮可供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和解放军等一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供应。 治理盐碱化土地,是“改天换地”的大事 人们在开辟新的农业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在原有的耕地上想办法。中国人多地少,几十年来耕地面积的扩大总是赶不上人口增长对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需求。怎么办? 对盐碱化的土地进行治理、提高产出水平,是新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另一个可谓“改天换地”的大事。这是中国人继数千年来修建梯田之后,第二次对土地的大规模改造。 治理盐碱地的主战场在华北平原,也叫黄淮海平原,这是因为黄河、淮河和海河等众多河流共同塑造着这里的地貌。千百年来人们在大大小小的冲积扇上依赖种田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全国1/5的人口和耕地都集中在这里,但国土面积却只约占全部国土面积的1/32。 平原意味着地势平坦,过高的地下水位往往引起耕地中的易溶性盐类在地表聚积,特别是春天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的时候,下层土壤的盐分就随着水分蒸发升至地表的土壤中,导致严重的盐碱化现象。上世纪60年代时,黄淮海平原共有5000多万亩盐碱地,占这一区域全部耕地的15%。 除了东部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西部,中国的盐碱地广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新疆、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都有大面积的盐碱地。 盐碱地意味着耕地退化了。在农业社会,土地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盐碱地打不了多少粮食,民生因此多艰。 上个世纪60年代,盐碱化问题开始出现转机。1964年,中国科学院提出以治水为中心,实行井灌井排、井渠结合治理旱涝盐碱的方案。科研人员在河南封丘和山东禹城建成“井灌井排”旱涝碱综合治理实验区,总结出了打机井、挖排水沟、平整土地、种植绿肥、改革耕作制度等一套综合治理技术。 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科研人员的身影则出现在河北邯郸市曲周县的“碱窝子”。1973年秋,石元春、辛德惠、林培等青年教师进驻曲周县盐碱化最重的“老碱窝”张庄村。 经过大量调查分析,石元春等科研人员找出盐碱化的“病根”:盐随水来,盐随水去。他们由此制定了“深沟浅井,抽咸补淡,农林水并举,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的改土治碱方针。 一场大规模改土治碱的群众运动相继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天津等地展开。河北曲周、龙王河、南皮,河南商丘、封丘、开封、人民胜利渠,山东禹城、陵县、寿光,江苏睢宁,安徽蒙城的12个县,分别建立了12个国家级不同类型综合治理开发试验区。 从“六五”到“九五”,20年间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一直被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全国数千名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生态等不同学科的科技人员共同展开治理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把这场农业科技大会战称为“中国农业的‘两弹一星’”。 如今,从每年调入50万吨救济粮到输出150万吨商品粮,曾经缺粮的黄淮海平原已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石元春回忆起当年的治碱经历时,感慨地说:“土地治理了,农业就有希望了。” 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牧、还渔 大规模改造盐碱地为平原地区的人们增加了许多赖以生存的土地。不过,中国三分之二的国土是山地。这里的人们面临着另一种难题——水土流失。 1979年夏,贵州毕节市发生了一场严重旱灾,全市215座水库干涸、2644条河流断流,灾情严重的村子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夏粮也大幅减产。 生态遭到破坏是旱灾的重要原因。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不够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无法满足人口需求的年代,为了能打更多粮食,人们只能向更多土地索取。人们毁林开荒、铲草积肥,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当地的森林覆盖率1957年时还在15%以上,到了1979年就下降到5.7%。 水灾也和毁林开荒有关。1981年夏天,四川省发生了一次严重洪灾。洪灾过后人们意识到,导致灾害的重要原因是上游森林遭破坏,不少地方放火烧山、刀耕火种。 1984年年底,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曾重点提出,适宜种粮的地方一定要把粮食种好,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把不宜种粮的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 “我们有些地方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环境。”他说。 2000年,长江上游的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北和黄河上中游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新疆13个省份的174个县,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退耕还林还草的试点县。政府将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粮食。每亩退耕地每年粮食补助标准为,长江上游地区300斤,黄河上中游地区200斤。 第二年,洞庭湖、鄱阳湖流域、丹江口库区、新疆和田等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的部分地区也被纳入试点。从此,退耕还林成为全球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重大生态工程。 一方面把盐碱地和缺乏灌溉条件的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另一方面把“广种薄收”的陡坡耕地退而还林,在“一进一退”间,中国进入粮食供需“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这一新阶段,大致是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 粮食安全新战略,耕地轮作休耕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的时期。一幢幢高楼、一条条公路、一片片工厂从田野中出现、扩张。打工仔、打工妹扔下家里的农田走向城市。 种地的人少了、买粮吃的人多了。不仅如此,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均GDP快速增加,人们不仅满足于“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丰富”。 为了养活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让人们的餐桌更加多样,也为了农民的收入能够持续增长,中国的农业以极大努力不断满足着人们的食物需求。肉类、水产品、蛋、奶、菜、果……中国的许多农产品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人们也耗费了大量资源,甚至竭泽而渔。耕地越种越薄,有机质不断减少,面源污染急剧扩大;化学投入品量大种类多,塑料残膜、农药包装在地里随处可见…… 让我们把视线再转回东北。松嫩平原上的黑龙江省海伦市是全国产粮大市,当地黑土的有机质含量从30年前的5.8%已降至4%。在三江平原,黑土地同样面临变“瘦”、变“薄”的问题。当地人说,当年这黑土“一攥都能出一把‘油’”,现在“连水都攥不出了”。 耕地出现问题的地方不仅是东北—— 华北平原耕层厚度已低于适宜耕种厚度3到7厘米; 西北部分生态脆弱区过度开垦,水土流失严重; 西南地区石漠化问题日益加剧,生态压力加大; 江南、华南地区耕地受工业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现象比比皆是。 …… 耕地长期高负荷利用,水土流失、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退化、污染加重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 2006年,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西汪乡寨里西村村民路海素家,忽然出现了一道裂缝。大门旁边的墙上,裂缝从墙底通到墙顶。卧室、储藏室、厨房的墙面,客厅墙面和地面都有裂缝。 裂缝是地下水沉降所致。当地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超采地下水,到本世纪初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超采量和超采区面积均为全国的三分之一。 2015 年10 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这是中国实行“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新战略中的一环。 第二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通过轮作、休耕、退耕、替代种植等多种方式,对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综合治理。 到了2019年,中国的轮作休耕面积进一步扩大到3000万亩。其中轮作面积2500万亩、休耕面积500万亩。轮作地区主要在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等地,休耕地区则主要集中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及生态严重退化地区。 斗转星移,白云苍狗。七十年间,中国人为端牢手中的饭碗,不断向耕地要产量,而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进步、耕地单产不断提高,人们有能力“以退为进”,让一部分土地休养生息,从而推动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 本文作者:董峻,新华社记者,从事“三农”报道20年,记录了新世纪以来中国“三农”领域的大量新闻事件,采写的很多报道对业界有重大影响,曾任第一部全景反映新中国“三农”发展的大型纪录片《大国根基》总撰稿,著有《大地之犁——中国农业科技困局实录》等图书。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