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际銮
就在前两天, 《朗读者》的舞台上, 迎来了一位90岁的老人, “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 当焊接工能做什么? 焊大门?修汽车? 在许多人看来, 焊接工是个很辛苦, 还被人看不起的职业。 可60多年前, 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 却偏偏选择将焊接作为终生事业。 而60多年后的今天, 他已经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是清华大学焊接专业创始人, 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焊接科学奠基者! 潘际銮的科研成果价值千亿,让日本人忌惮, 可他的名字,在中国却少有人知……
1927年12月24日, 潘际銮生于江西九江, 这是个贫苦的铁路职工家庭。 他自幼求知欲强,是个天才学霸, 小学仅读一年就跳级升入三年级, 之后又一下子跳到五年级。
10岁时抗日战争爆发,九江被侵略, 父母急忙带着他四处逃难, 颠沛流离的艰辛生活, 让年幼的他几度走到生死边缘, 差点被炸死,病死,被洪水冲走…… 尝尽国恨家仇的心酸后, 他越加发奋学习,逃难过程中, 仅花一年时间就自学完了, 小学全部课程和高一高二的课程, 他说自己用功念书的目的就是六个字: 抗日,救国,回家。
1942年,父亲在昆明附近找到工作, 他则以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山中学。 两年后,他就以云南省状元身份, 被保送进闻名世界的西南联大, 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等等, 这些大智大才都是他的校友。
他怀着工业救国的宏愿, 在西南联大选择攻读工科机械系, 抗战胜利后,他又到清华大学学习, 1948年,成了清华大学机械系助教。 1950年,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研究生学习, 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深造和研究。
当时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 国内在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 人们也都觉得很冷门没前途。 哈尔滨工业大学里自愿跟苏联专家, 学习焊接专业的研究生只有6个, 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他极有远见地意识到了, 焊接技术在未来现代化工业中的作用, 在他看来,这门技术能让中国崛起。
23岁的他,既找到了终身事业, 也遇到了此生挚爱。 李世豫是北大的才女, 两人相识后迅速坠入爱河。 许多人都笑话李世豫: “你男朋友学焊接技术,· 是要焊洋铁壶还是修自行车啊?” 可李世豫毫不在乎别人的嘲讽, 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他。 在女朋友的鼓励下, 他更加卯足劲投身到这项事业中去。 1952年,哈工大成立焊接专业, 他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 开始建设焊接实验室,讲授课程, 在我国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 1955年,他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 在他带领下,中国焊接队伍慢慢壮大起来。 不久后,他和李世豫也修成正果, 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两人之间没有山盟海誓, 只有互相信任和永不变的心。 他在外搞科研有时几个月不回家, 要是其他女人早就大发雷霆了, 可她毫无抱怨,一边当北大教授, 一边独自把所有家务撑起来, 照顾家里的老人和三个孩子。
她说:“他既然是一个红旗,
我就不能拖他后腿,
他只能往前走,不能后退。”
妻子的识大体、明事理, 让他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学术, 为祖国众多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时, 看着日本的高速铁路羡慕不已。 可仅仅过去几十年时间, 中国高铁就已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 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 西方人体验过中国高铁后, 又羡慕又赞叹不已, 有外国人做实验: 在高铁上竖立硬币会如何? 没想到高铁行驶过程中, 硬币竟始终不倒,稳得不能再稳。
看着中国高铁发展的速度, 高傲的日本人只能害怕得目瞪口呆, 可他们却不知道究竟是谁, 带领中国高铁霸气征服世界。
其实,那个让日本人忌惮的中国人就是他, 在高铁制造中有至关重要的一环, 那就是中国钢轨焊接水平。 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 正是由他开创并推广到全国的, 也是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这门技术, 如今已是世界一流水平。
高铁验收时,妻子李世豫受邀体验, 她兴奋极了: “我心里高兴死了。又很害怕,那真快, 我们从来没坐过那么快的火车。 当时我想一想这都是我老伴的功劳。”
1993年,他出任南昌大学校长, 昔日薄弱的院校,在他的带领下, 第五年就成了国家“211”重点大学。
中学地理课本中提到的秦山核电站, 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 实用型核电站。 焊接技术是核电站实现, 绝对密封、绝对可靠的关键, 而他就是这项工程的焊接顾问。 秦山核电站的设计、建设和运行, 都浸透了他的汗水, 他带领着中国核事业飞快发展。
他还有许多国家级科研成果, 比如他发明的特种机器人, 是国际焊接领域中的首创, 也是解决大型结构件, 在工地实现自动化焊接的强大武器。
他的科研成果经济价值高达千亿, 可和其他科学家相比, 他实在是太不为众人所知了, 他坦言这是因为, 国家科研项目具有保密色彩, 他不在乎自己没有名气, 能为国家创造价值就可以了。
他头衔众多成就斐然,却清贫至极, 住的房子是十多年前的老房子, 家中最贵的东西就是两台台式电脑。 每天还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 有很多外国公司想高薪聘请他, 可他全部拒绝了,他只愿为国效力。
他和妻子李世豫, 从青年少女都变成了鹤发老人, 两人恩恩爱爱,相濡以沫至今。 年轻时,他常常带着妻子, 骑自行车“遛弯儿”, 老了以后,仍然还有这个习惯。 年近九旬时, 在清华园还有许多学生看到他, 骑电动自行车带着年过八旬的妻子, 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兜风。 两位老人精神矍铄,笑容灿烂, 空气中四处洋溢着爱情甜蜜的味道, 真正的只羡鸳鸯不羡仙。 后来怕老伴摔着, 他就不再骑车带她去学校了, 而是手牵手到处走一走,看一看。 在结婚60周年纪念日时, 他翻出老照片,偷偷做了一个相册, 作为钻石婚的礼物送给老伴儿, 一本简朴的相册记录了他们珍贵的爱情。 中秋时,他突然想起苏东坡的千古名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对老伴儿深情地说: 我但愿你长久,你比我长久更好了。 如果你不活着,我一个人很孤单, 我连吃饭都吃不上。
仅仅一句简单的话, 却是世上最动人的告白……
近日,他受董卿的邀请,
登上了朗读者的舞台,
人们这才知道,
在中国崛起的背后,
还有他用60多年时间, 付出的无尽汗水。 而一说起老伴, 他就笑得合不拢嘴, 大方地在台上秀起了恩爱, 他说:她跟了我,就跟了我, 从没有怨过,就算我因为大项目, 而错过孩子出生的时刻也没埋怨。 六十多年来,我的每个决定, 她都支持,从没拌过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对才子佳人的爱, 犹如一泓清泉,沁人心脾 这大概是如今浮躁社会中, 最令人向往的爱情吧! 现在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他, 还在为中国高铁事业保驾护航, 他的研究从未停歇过, 每天还要再实验室里工作10小时左右, 他坦言自己是“一个老派的过时的科学家”, 但他这么大岁数,还想“干活”, 他要把余生,献给事业献给国家。 他洞悉世间诸事, 却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他不许山盟海誓, 却对妻子做到了忠贞不二, 他默默无闻, 却用伟大的背影, 照亮了中国前进的路途, 他的真实身份终于曝光, 他也终于来到了我们面前, 我们每个中国人, 都欠他一声: 谢谢! (责任编辑: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