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纪念 >

东进寻根之旅

时间:2017-03-28来源:原创 作者:竺路华 点击: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在一辆蓝色的大巴车里,传出了阵阵的歌声。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二师的部分后代们,为了更深刻地了解新四军,了解东进,了解父辈们的足迹,在抗日战争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在一辆蓝色的大巴车里,传出了阵阵的歌声。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二师的部分后代们,为了更深刻地了解新四军,了解东进,了解父辈们的足迹,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于2015年5月11日上午七点,从上海出发,唱着新四军军歌,开始了寻根之旅。

     大巴车在高速路上飞快地行驶着,车厢里热闹非凡,悠扬的歌声此起彼伏。组织者是二师分会的王苏兵,张廉,陈国富。他们为了这次旅行备足了功课。首先将新四军军歌及一些老歌的歌谱打印出来人手一份,陈国富还制作了新四军东进的路线图和一份花名册,方便大家联系。工作做的如此细致,令人感到温暖。苏兵大姐和张廉事先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关于新四军东进及二师的历史故事与大家分享。大伙儿认真仔细的听着,热烈地讨论着。经过了近十个小时的颠簸,下午5点30分终于到达了这次行程的第一站:湖北省红安县。
     天色尚早, 匆匆吃完晚餐,大家急忙来到将军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上两块非常高大的纪念墙。令人惊讶的是红安出了两位国家主席和61位将军,且每位将军的像按1:1的比例刻在纪念墙上。有董必武,李先念,陈锡联,秦基伟,谢富治,王树声,徐海东等。广场上正在散步的群众看到我们这些外来的客人,热情并自豪地主动向我们介绍着这些将军们,介绍着关于红安这个全国第一将军县的故事。
      红安原名黄安,位于大别山南麓,鄂豫两省交界处,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也是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诞生地或重建地,是鄂豫皖根据地的中心。董必武副主席出生于此。他在武汉读书时拥护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纲领,参加了辛亥革命并加入同盟会。1914年在日本留学时拜见了孙中山先生加入了中华革命党。他在民主革命中不断的探索,最终选择了马列主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20年春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校,在学校里宣传马列主义,发展了一些共产党员。1923年冬在自己创办的武汉中学召集黄安籍学生党员开会,组建了党的工作组,并派回黄安播撒革命种子,从而揭开了黄安革命斗争序幕,为党在这一地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
     黄安地势险要,战略位置重要,历来是农民起义的必争之地。早在元朝末年就有红巾军“推富益贫”起义。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打富济贫”起义。咸丰三年太平军起义,辛亥革命等。虽然起义一一失败了,但他们的反抗精神激励了黄安人民。在红安纪念园,讲解员通过一帧帧的图片向我们详细介绍着早期黄安革命史。大革命失败后,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1927年11月13日,中共黄麻特委调集黄安农民自卫军和麻城农民自卫军,在七里坪发动了著名的黄麻起义。起义取得了成功。11月18日成立了第一个农民自己当家做主的黄安县农民政府。接着,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这是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正规军队。从此走上了工农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黄麻起义的胜利,震惊了国民党政府,他们急调重兵进攻黄安。鄂东军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到七里,紫云一带。起义遭到重挫,敌人反扑回来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白色恐怖又一次笼罩着黄麻地区。为了粉碎追剿,为了打开斗争新局面,鄂东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他们在黄安,麻城周围六个县打游击。三个月后,第七军又反攻黄麻地区,取得暴动成功。历史上称“二次暴动”。夺取政权后,随着革命力量发展,第七军奉命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师。1929年5月11日,党又领导了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了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开辟了豫东南,皖西根据地。次年4月,为统一根据地领导,成立鄂豫皖特委,将红十一军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改编为红一军一,二,三师,将鄂豫皖三块根据地连成一片,成立了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和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从此形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黄安为中心区域。
     1930年底至1931年3月,在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第一次围剿后,奉命将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在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后,红军发展至3万余人,群众武装发展至二十余万人。1931年11月7日,第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下辖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及直属教导队,徐向前任总指挥。粉碎了敌人第三次围剿后,红四方面军主力发展至5万人,鄂豫皖根据地发展至二十六个县,   革命烈火燃遍大别山区。
     1932年6月,鄂豫皖分局主要领导人张国焘,顽固推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致使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转移。敌人占据了七里坪,将群众威逼至平台岭,一次屠杀了2千多人。这就是有名的“平台岭大血案”。红四方面军西去陕甘川,根据地形势严重。为了扭转危机局面,1933年1月,原省委部分成员决定重建省委和红二十五军。沈泽民为省委书记,吴焕先任红二十五军军长;下辖七十四,七十五两个师约七千人。红二十五军重建后立即开展反围剿斗争,与红安独立第七师连续取得了郭佳河,潘家河,九龙缠顶三次战斗的重大胜利,又恢复了七里坪以北的革命根据地。1934年1月,红二十八军在麻城大畈组成。同年4月该军改编为红二十五军七十二师。10月11日又恢复二十八军建制,徐海东任军长,郭述申任政委。11月,二十八军再次编入二十五军参加了长征。同时将原罗山教导营,光西战斗营,鄂东北独立团留下的30余人和部分伤愈的红军组成鄂东北团,共3000多人。1935年2月,独立团与红二一八团回合,重建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军长。红二十八军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同百倍于己的强敌进行了三年游击战,牵制了敌人正规军68个团约17万人,歼敌18个营、15个连和大量反动武装,有力地支援了红二五军与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使红军游击队根据地日益巩固与扩大,保存了鄂豫皖根据地。1938年二月中旬,红二八军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下辖七、八、九团、手枪团和直属队,共三千一百多人。3月8日四支队在七里坪河滩召开东进誓师大会,从此拉开了新四军东进抗战的序幕。
     在纪念园,我们还看到这样的数字:1927年黄安人口有48万,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只剩下34万,有14万优秀儿女为了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每三个红军战士中就有一个红安籍英烈。
      潘忠汝:黄麻起义总指挥,1926年黄埔军校学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一次战斗中为掩护战士突围而中单牺牲。
      吴光浩:鄂豫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黄埔军校学员,1926年入党,红十一军三十一师任军长兼师长,在带领部队突围时牺牲。时年27岁。
      沈泽民:与张闻天同在东京帝国大学读书,由其兄介绍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宣部部长,红四方面军撤离后重建了二十五军,坚持在大别山斗争。1933年11月20日在红安七里老君山以身殉职,年仅31岁。
       蔡升熙:黄埔一期学员,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工农红军十五军军长,鄂豫皖根据地党组织和红军的卓越领导人。在河口镇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6岁。
       张行静:早期在武汉中学参加共产党,1929年被捕,5月18日被杀害与县城东门外,临刑时高呼:“革命成功万岁!”时年29岁。
       张南一:1927年被捕,敌人先以跌丝穿肩胛骨和脚跟,逼他交出共产党名单,遭到言辞拒绝后,敌人老羞成怒用刀割去其耳、鼻、舌后将其活埋。1930年红安县政府将其牺牲地七里坪小南门改名为“南一门”。
      秦绍勤:1927年被捕,敌人将其手足钉在门板上,见其宁死不屈,将他母亲与妻子一起绑在七里坪北门外河滩,以机枪扫射,然后剖腹挖心。
戴克敏的家庭是典型的革命家庭。两代人中有十四人参加革命,其中十一人牺牲。戴克敏1924年入团1926年入党。早期将红安农民自卫军发展成由中共领导的队伍,负责起草起义计划,参加并领导黄麻起义。曾任鄂东军党代表兼第一路党代表,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党代表。与徐向前共同起草《军事问题议案》为鄂豫边红军和根据地主要负责人之一。1932年夏被张国焘杀害。其父夏雪舫,1926年的老党员于这年为掩护学生转移而中弹牺牲。戴克敏之叔红军医院院长,1932年在黄安县天台山牺牲。戴醒裙是戴克敏之妹,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鄂豫皖挺进大队医务主任,1939年被捕,敌人割去其双乳、剁去其四肢、最后被砍下头颅,年仅22岁。
      程家五兄妹参加革命,有四人先后牺牲。程启宗1927年入党,1928年9月被害村前。程启波1927年入党,1933年牺牲于擅花乡方家畈。程启东1927年入党,1931年在黄安城遇难。程训宜1928年入党,29年底与徐向前结婚,31年肃反时被关押并遭毒打,逼其供认徐向前是“AB团”未果,32年被杀害。   夏国仪:1925年入党,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1927年被捕。敌人用铁丝穿着她的乳房游街,她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和侮辱,大义凛然面对围观群众痛斥敌人,敌人将她的手脚钉在门板上凌迟处死,时年28岁。凌迟处死是古代一种刑法,在人体上一刀一刀割肉至少一千刀。
周妈姆:一位普通的百姓,丈夫早年去世留下四个儿子,她将大儿子留在身边种田,另外三个都送去当了红军。在一次战斗中王树声被敌人追杀,恰巧逃到她家,周妈姆立即将他藏到墙的夹缝里,敌人把全村人赶到一块空地,逼迫乡亲们交出红军,否则就要杀光全村人,为了保护王树声和全村乡亲,她交出了自己的儿子。敌人把她的儿子绑起来,将他身上的肉一刀一刀的割下来,割一刀逼问一句,他始终回答“不知道!”敌人在他身上割了三千多刀,最后只剩下躯壳。以后又传来噩耗,另外的三个儿子都牺牲在战场上了。周妈姆悲痛欲绝,哭瞎了双眼。1951年8月,王树声亲自到红安接周妈姆去京,准备为她养老送终,可是已经找不到她的身影。周妈姆非常坚强,为了不给别人增加麻烦,她离开了家乡,一路乞讨,最后客死他乡。光是红安妇女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烈士就有263人。徐海东家族66人被杀害,王树声家族27人被杀害。
       周妈姆的故事令人唏嘘不已。我们虽然没有亲临硝烟弥漫的战场,但也能感受到当时惨烈的场面和敌人的残酷。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我们被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革命家们,被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48万人民不屈不饶的革命精神,被人民用血泪谱写成的历史深深地感动和震撼了!怀着沉重的心情,我们离开了这片红土地,继续寻根之旅。
        第二站来到了七里坪,它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红二十八军在这里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东进誓师大会就在这儿的河滩召开。如今河滩已经干 ,乡亲们在河滩上种植庄稼。长胜街至今完好保持了清末明初的小镇特色,山石铺街,木门涌扇,青瓦出檐,檐下挂满了红辣椒,煨葫芦,整条街都保留着革命遗址。河滩边竖着一块纪念碑,徐向前亲自题的碑名:红四方面军诞生地。
       沿着东进抗日路,走进了河南新县。这里有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指挥部,徐向前,张国焘居住的旧址等。
       接着来到安徽省金寨县。我们直奔红军纪念园,整个纪念园看上去有规模,有气势。馆长汪家光为了照顾我们的行程,特意安排讲解员在非工作时间为我们讲解。金寨是中国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大将军县,是洪学智等许多名将的家乡。在新中国成立前,这儿牺牲了近十万人。从下而上到烈士纪念碑有三层台阶,每层台阶数都是有寓意的,它代表着在这儿战斗部队的番号;如二十九军就是二十九级台阶。十万英雄儿女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在纪念碑前,我们绕场一周,向先烈们表达无尽的崇敬和感激。
      午饭后我们参观了万佛湖,这是个无任何污染的水库,风景宜人,清澈的湖水荡漾,美不胜收。穿过万佛湖来到了位于南岸的东港冲,此处地势较高,群山环抱,中央平坦。东抵一望无垠的皖中平原,西入巍峨的大别山,南临安庆,北濒合肥,横扼安合公路,易守难攻,战略位置极佳。环山中间有块开阔冲地,湖光山色之中坐落着一幢徽派建筑--韦家大屋。韦家是当地名门望族,也是开明人士。为了抗日,自愿把房屋的大部分让给新四军四支队使用,四支队离开后将房屋又还给了他们,1991年韦家将该房屋赠予给国家。现在这里已成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驻舒城旧址纪念馆。东港冲是政治部,翻过一座山头就是西港村。西港村在1927年就有地下党支部,群众基础很好。“鈍斧庵”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是方圆二十多公里百姓烧香拜佛,祈福未来的地方。西港冲党支部书记裴学宏带领乡亲们早早地拉起一幅“欢迎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同志”的横幅,司令部非常简陋,在门前的空地上临时放了一个桌子,备好茶水招待我们。有人告诉我们,这儿从来没进过大客车,今天是头一遭。因时间关系我们只作了短暂停留,裴学宏书记再三叮嘱我们:“以后要常来走走。乡亲们的热情感动了我们,望着目前并不富裕的老区,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为老区人民做点事。
       1938月5月至1939年6月四支队驻扎在这里,高敬亭指挥四支队官兵驰江淮大地,英勇顽强地抗击倭寇。他指挥的蒋家河口的战斗打响了新四军对日作战的第一枪,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蒋家河口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首战告捷,军民振奋,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社会各界纷纷向新四军祝贺,蒋介石也致电叶挺、项英:“贵军四支队蒋家河出奇制胜挫敌,殊堪嘉慰。”高敬亭司令员在西港村指挥新四军四支队,先后进行了90余次战斗,击毙伤敌2300多人(其中日军1700余人),俘敌400余人(日军9人)。四支队在战争中茁壮成长,由原来的3100发展到15000多人。他们奋勇作战的精神为世人所传颂,他们的抗日的业绩可歌可泣。同时,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里,四支队与西港村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指战员们把驻地西港视作故乡,把驻地群众视作亲人。勇敢朴实的西港人民,把最好的房屋让给新四军住,把最好的粮食送给新四军吃。无微不至的照顾伤病员。除了捐粮,捐物,还将亲人送去部队,许多开明人士也积极参加,他们用实际行动投入到抗日救亡斗争。
       继续东进之路,晚6点半赶到合肥。在市委招待所,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王传厚、副会长兼秘书长储祥林和高敬亭唯一的女儿高凤英已在等候我们。见到高大姐大家非常激动,争先恐后地与她合影留念。同行的石敏是舒城人,当年在舒城时,她的父亲才14岁就参加了新四军,因为年龄小就给高敬亭当马夫,始终不离左右,直至高敬亭被错杀,亲眼目睹了这一切。见到高大姐,两人相拥而泣,双手紧紧相握久久不愿松开。高大姐是著名的眼科医生,师级待遇。这么多年来老区人民有难还是会来找高大姐,而她也从未放弃过对老区人民的帮助。副会长储祥林告诉我们:“70年前的今天正是合肥沦陷日,日军进入合肥后疯狂杀戮,奸淫掳掠,哀鸿遍野,合肥顿时成为人间地狱,处处可见中国人民的尸体,血流成河。是你们的父辈流血牺牲,把人民从困难中解救出来,安徽人民永远感谢他们。”
       次日一早在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领导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合肥市杏花公园,进门就见到罗炳辉将军的铜像矗立在中央。当时是早锻炼时间,我们的突然造访影响了正在锻炼的群众,得知我们是和罗将军的女儿一起来祭奠她父亲的,群众非常配合。有些居民很感慨的问:“罗将军的后代还过的好吗?幸好还有后代!”人民没有忘记我们的先辈,谢谢你们,谢谢这些善良的人们,同样的祝福也献给大家:幸福、安康、快乐!
       离开了公园,来到了青龙厂新四军纪念园。这里曾是新四军云集之地,发生过一件令世人震惊的事件;早期的革命家,声名显赫的大别山英雄——高敬亭,在这儿被自己人错杀。这是件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也是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件。根据许多当事人的回忆:1939年6月24日上午,天色阴沉,高敬亭身着破旧的灰色军装,被一队武装人员押解着,缓缓地向刑场走去。他面色从容,步履稳健。刑场设在褚老圩东边不远处东洼子的一片坡地边,旁边已经挖了一个深坑,一副油漆黑色棺木放在边上,周围还挡上了一圈白布幛。“呯!呯!”两声沉闷的枪声,高敬亭司令竟以这种悲悯的方式,牺牲在自己人手里,结束了年仅32岁的生命。许多部下抱头痛哭,原二十八军的许多干部战士受到株连,有的同志被错杀,有的被降职调离。也有一百多人被迫离开了队伍。他的警卫员万海峰在审查结束后,送往皖南军部学习,后来成为共和国的上将。据说万海峰上将至今提到高敬亭依然唏嘘不已。他说:“这一事件从反面教育了我,对待干部的处理必须持慎重态度,要随时警惕和排除来自左或右的错误路线,错误思潮的影响。高敬亭不是完人,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同志,实在让人痛心。”
       高敬亭: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入党。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撤离时临危受命,重建和领导了红二十八军,率1000余人转战鄂豫皖45个县,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进行了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牵制敌人68个团,17万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红军战略转移,确保大别山红旗不倒。1938年3月,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他任司令员,并率四支队从七里坪出发东进,转战皖中,把日寇打得落花流水。这样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工农红军的卓越指挥员,新四军主要缔造者之一,就这样离去了。直到1975年12月14日,毛泽东在重新审查高敬亭问题的报告上批示:“请军委讨论一次,我意此案处理不当。”1977年4月27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平反通知,1983年10月30日被追认为烈士,并将其遗骸找到,安放于南京雨花台(部队)烈士陵园,高敬亭同志当可含笑九泉。
     来到高敬亭的遇难处,人们为了纪念他在这儿种了一棵树,现在已长成参天大树。几位村里的留守老人热情地向我们指出高敬亭的遗骸埋葬处。万海峰上将倡议发动高敬亭以前的战友们,汪道涵,裴先白等募集了50万元,在东港冲村建了所希望小学,为了纪念他,取名敬亭小学。离开高敬亭的遇难处,石敏忍不住失声痛哭,许多人都为之动容。哭吧,尽情地哭吧,让泪水洗刷去心中所有的愤懑与痛惜!
      半塔保卫战遗址,现在已建成皖东烈士陵园。来安县委组织马勇部长,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凌裕昆会长,县党史办组任兼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吴朝?等已先我们一步在那儿等候了。听说凌会长是个癌症患者,气候炎热,大家劝他在阴凉处休息,但他执拗地非要陪着我们一起参观。那儿有半塔保卫战,刘少奇在皖东,新四军二师纪念馆。在纪念馆看到了苏兵大姐的父亲王胜凯的事迹。王胜凯:1927年14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鄂东军,随着四支队南征北战。皖南事变后四支队改编为新四军二师,王胜凯任二师六旅十六,十七团政委。在一次指挥战斗中身负重伤,为了不连累部队,主动要求留下来,不幸被捕。在狱中受尽了酷刑,宁死不屈。1947年9月,敌人将他与警卫员陈凤清,乡长郑述勤,在来安县城北门外推入坑里,浇上石灰水将他们活埋。1949年来安县政府将一所小学命名为胜凯小学。在王胜凯和徐康明(二师分会程晓明的父亲)墓前,全体人员怀着崇敬的心情向烈士致哀。
        原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李士农同志,长期坚持在皖东地区工作。为皖东抗日根据地开辟,发展,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把淮南视为第二故乡。依照他的生前遗嘱,他们夫妇的骨灰安葬在半塔的“皖东烈士陵园。”李士农的儿子,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李蚌生,从舒城一直陪伴着我们。在我们的要求下,他把我们带到李士农夫妇骨灰埋葬处。原来他们的骨灰撒在陵园另一处的苍松翠柏中,没有墓碑,后代每人在周围种下一棵树以作纪念。为这种环保的祭奠方式点赞!先辈们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感动了我们,感谢他们又一次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李蚌生还告诉我们,当年他的父亲李士农与罗炳辉在这片土地上,为了共同的理想浴血奋战,并且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出生入死的情感令人敬重。“今天罗炳辉的女儿来了,我一定要尽地主之谊。”听了李蚌生的一席话,深受感动。父辈们是生死之交,我们就是没有血缘的兄弟姐妹。
      来到天长市汊涧镇汊涧中学,这里曾经是千年古刹大觉寺,后被日本鬼子炸毁。1940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校曾经设在这里,以后几经迁徙。1941年2月改为二师干校,5月改为抗大八分校,1945年8月结束,历时四年,培养了2500余名军政干部,从这里走出了数位共和国将军,为二师和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抗大九分校;1942年5月在苏中抗日根据地建立,1943年5月至1944年3月转移至天长县,为苏中抗日根据地培养了600余名军政干部。位于龙岗镇的抗大遗址保存完好。当年分校植根于群众之中,深受地方和广大群众的拥护,爱戴。我们遇到一位当地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她说小时候见过罗炳辉将军,罗鲁安激动地赶紧同她合影。最后,参观了罗炳辉将军生平展览罗鲁安意外的发现了一张她还孕育在母亲腹中的照片,感慨万千。
即将踏上返程之路,心里有诸多的不舍。感谢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李蚌生,张怀旗一路的陪伴,感谢所到之处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再见了大别山热情的乡亲们!再见了父辈们为之奋斗过的这片土地!
       返程途中,大家难捺激动地心情,纷纷要求发言。东进寻根之旅,拨动了大家心灵深处,尘封已久的一种情愫,一种力量,一种我们后代才会有的情结。黄麻起义,工农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红四方面军,新四军四支队东进,直到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二师,父辈们的足迹清晰可见。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有无数先烈前赴后继,用鲜血和年轻的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安宁和幸福。程晓军,沈良武作诗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盛丽华庆幸自己的父母还活着,体会到父母从战火中过来有多么的不易,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孝敬他们。每个人都发表了感想。这次寻根之旅使大家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我们收获了感慨,感动,和感激。东进之旅拉近了互相之间的感情,一路过来大家互相照顾,互相配合,胜似兄弟姐妹。东进之旅使我们明白了“中国梦”的精髓是全民共富,它是几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也是全国人民的梦想。父辈们的血不能白流,共同努力吧!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