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纪念 >

知青故事-----金塘小分队

时间:2017-02-27来源:上海知青网吉林频道 作者:王剑华 点击:
1969年我们一百多名上海知青下乡到珲春县敬信公社金塘大队,开始了金塘大队插队落户的生涯。当年盛夏季节,夏锄结束,大队组建了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小分队,其中第一批的上海知青五个男生、四个女生,有一队邹德福、二队徐学林、三队卓紫萍和胡世芳、四
 
1969年我们一百多名上海知青下乡到珲春县敬信公社金塘大队,开始了金塘大队插队落户的生涯。当年盛夏季节,夏锄结束,大队组建了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小分队,其中第一批的上海知青五个男生、四个女生,有一队邹德福、二队徐学林、三队卓紫萍和胡世芳、四队高晓虎、五队章志琴和黄国英、六队王剑华、七队任寿康。之后不断增加上海知青,有王海根、袁並贤、张洪根、陈剑芸等,先后共有上海知青十五名参加了小分队。
说起这个小分队,每每忆起,总不免给人一种既温暖又很苦涩的味道。特殊的年代产生特殊的事物,对于亲生经历者来说,这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当年的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而枯燥。常年看不到报刊、电影、演出,听不到广播、新闻、歌声。生活日复一日,除了干活吃饭就是睡觉。小分队的成立无疑是农村文化生活的一件盛事,丰富农村社员和知青业余文化生活,受到广大社员和知青的欢迎。小分队成员来自大队社员和上海知青,大部分未经系统的正规训练,演出效果参差不齐,两把二胡、一把京胡、一把小提琴、一支笛子、一组小锣鼓、手风琴之类简陋的民间管弦乐器,而且这些一多半是从个人家里带来的;上场演出服是自备的,但并不影响其在艺术上的差距,更是得到了政治上的肯定。毕竟,“文化大革命”几乎把一切文艺作品都当成“封、资、修”、“大毒草”而进行批判,文艺舞台一片肃杀,在全国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的时候,能看到小分队的一台演出,即使演技不佳,也算是在空虚的精神荒漠里看到的一丝绿,所以大受社员和知青的欢迎。
一年一度的冬季农闲季节,小分队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是社员和知青学习文化、提高技能的极好机遇,很多队员和小分队一起成长,一起提高。我拉二胡的手艺就是在小分队里赶上的,我想,将来在农村生活,总得会点音乐器具来排解在农村劳作的寂寞啊,所以就私下学习了简谱和二胡。至今在我的生活中还起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在一间不足三十平方米的小学校教室里排练,寒冬腊月里全靠一个小铁炉子驱寒。在寒冷的教室里,队员们只要能伸出手就开始排练。编排舞蹈要脱掉厚棉袄轻装上阵,冻得实在难熬,靠着火炉暖和身子再来。没有录放机、唱机等音响设备,编排舞蹈全靠人工伴奏,一直都要陪伴;拉二胡弹琴吹笛子,小手冻得紫里透红;仅管戴着剪掉手指尖的手套防寒,但是照样冻手。冻得实在难忍,只好在炉子前烤烤手再排练。夜间排练经常停电,只好点着蜡烛照明,而且领取蜡烛受限制,只好个人掏腰包购买。
演出给闭塞的金塘大队带来歌声、欢笑和喝彩,给社员和知青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互动和自我陶醉。文艺宣传小分队以歌舞、曲艺、器乐伴奏歌曲等表演形式走上大队的大礼堂舞台上,广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能看上一场演出,简直就是一场文化盛宴。农村很多老年社员一辈子也没看过一场演出,现在可以在家门口看演出了,兴奋异常。因此,每次小分队登台演出,农村广播提前播放“好消息”,广为告知,全村男女老少早早吃饭,穿上“高档布”做的制服,等在大礼堂里,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每演完一个节目,底下观众掌声雷动,并高声呐喊“再来一个”!
小分队活跃起来了。队员们争先恐后报名上阵、积极主动献计献策、同舟共济克服重重困难。大家纷纷表态:节目要新颖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排练要严谨认真,力争在全场文艺汇演中获奖。队员们各个满面笑容喜气洋洋,排练场上欢声笑语热火朝天。
编排节目没有现成的素材,舞蹈设计没有编导,全靠队员们的想象力去创作。没有专业乐队,全靠队员们又当演员又当伴奏来兼任。为了把节目质量搞上去,自己琢磨学习。三队的老三大哥是一位文艺领域里的良师益友,起到了小分队顶梁柱的作用,同时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帮助。小分队主要的节目舞蹈类有“老俩口学毛选”、“洗衣舞”、朝鲜族舞蹈、歌曲类有男女声独唱和小组唱。
敬信五架山有边防军的哨所,一次暴风雪封山,哨所粮食运不上去,大队民兵得知情况,组织了十名精干民兵背着粮食迎着风雪踩着没膝深的积雪爬上山头送粮食到边防军哨所。金塘民兵为此得到沈阳军区的嘉奖。小分队将这段故事编排了舞台剧,经过队员们的齐心协力,节目编排得既有欣赏价值、又有艺术感染力,颂扬了军民鱼水情,激发了大家拥军爱民的积极性,得到县里的表彰并调演到延边各地演出和到部队进行慰问演出。
小分队的演出使队员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更引人注目的是报幕。小分队打破上海知青标准语口音差的框框,大胆地选拔上海女知青报幕。把惯用的“下一个节目×××”单调报幕词,改成描述节目内容的开场白,用“下面请您欣赏×××,鼓掌欢迎”来结束。娇柔的举止,含笑的表情,稍带上海腔而流利的标准语嗓音,有趣而人性化的报幕开场白内容,出场一亮相,就吸引住全场的目光。每当报幕和谢幕,全场响起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观众们陶醉了,动感了,欢腾了。上海知青与延边民族不仅在生活上在劳动上融合在一起,更在文化上融合为一体。随着小分队名声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广,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员和上海知青中文艺爱好者,在小分队找到了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舞台。
小分队的演出是无偿的,没有任何的物质回报,但台下观众的掌声,就是最大的报酬,就是对每个小分队成员的嘉奖。
一晃四十八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常常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年的小分队的帅哥靓女,都已白发苍苍满脸褶子,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和我同台演出的好朋友袁並贤和王海根不幸英年早逝,每每回忆至此,悲痛不已,欲哭无泪,痛如断肠。


 
王海根
 
袁並贤

一段生命中难以忘怀的记忆,一段金塘小分队的经历让我终身受益。难以磨灭记忆中我的金塘小分队和队员们,我一直怀念着你们!(本文部分资料由章志琴提供)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