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代 > 观点 >

略论馆藏知青档案在知青口述史研究中的应用

时间:2017-10-16来源:黑河学院 作者:鲁京京 点击:
摘要: 近年来,一些学者将研究眼光投向知青口述史研究,改变了过去只依据文献资料的知青史研究模式,将口述史料纳入知青史研究,为其开拓了新思路。而馆藏知青档案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而完整地记录和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特殊的历史。因此,应充分发挥馆
摘要:
近年来,一些学者将研究眼光投向知青口述史研究,改变了过去只依据文献资料的知青史研究模式,将口述史料纳入知青史研究,为其开拓了新思路。而馆藏知青档案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而完整地记录和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特殊的历史。因此,应充分发挥馆藏知青档案作为知青口述史研究最基础、最原始第一手资料的价值。
 
一、知青口述史及研究现状 
关于知青口述史,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自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术界就已将知青口述史料作为知青问题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如知青问题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即是美国学者托马斯·伯恩斯坦于 1977 年出版的《上山下乡: 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知青运动》[1],“该书采用了在香港的 33 位广东知青采访资料(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高潮中,大量由广州到广东省农村插队的知青逃往香港,那里的中国问题研究者对逃离知青进行了采访)” [2]。海外华人学者梁丽芳女士所著《从红卫兵到作家——觉醒一代的声音》 [3]一书写于20世纪80年代,是对26个中国年青作家(其中多数当过知青)的采访基础上写成的学术著作,该书先后有英、日、繁体中文版出版,在海外的影响较大。 
1.知青回忆录大量涌现
 
在国内自90年代起,各地知青撰写的回忆录开始大批公开出版。这些回忆录中,有以《北大荒风云录》 [4]为代表的的区域性回忆录,该书从征集的稿件中选取了193篇各具特色的文章,生动再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建设北大荒的历史;又有以《青春方程式——50个北京女知青的自述》 [5]为代表的群体性纪实文学,该书着眼于女性,汇集了北京50个女知青的自述,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女性口述史系列”之一;还有以北京学者木斋(王洪)的《恍若隔世: 我的知青岁月》 [6]为代表的知青自传。1998 年是知青回忆录呈现井喷式出版的一年,这一年正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0 周年,“各地区的知青赶在这一年纷纷出版知青回忆录,全国各地出版社在这一时间也策划、组织了一批知青回忆录,各地报刊也相继开辟了知青纪念专刊和专栏。知青回忆录写作,从老三届(66、67、68届)扩大到小三届(69、70、71届),由中心城市延伸到中小城市”[2]。而今,当年的上山下乡知青大多
数已经退休,有闲暇的时间以团体的形式回到当年战斗过的“第二故乡”,并以下乡地为组织单位大量地撰写回忆录。
 
因此,进入21世纪,知青回忆录的撰写又达到了继1998年后的第二次高潮。这些回忆录的撰写和出版,为我们开启了了解和感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段鲜活历史的窗口。但回忆录毕竟只是纪实文学,相较历史专著而言,史料价值偏低。
 
2.论证知青档案在知青口述史研究方法多、应用少
 
近些年,一批学者意识到知青回忆录的不足,将研究视野投入到知青口述史的编纂中。刘小萌的《中国知青口述史》[7]是其用3年的时间完成的书籍,从庞大的1 700万知青中选取了几十个采访对象,将其划分成三类不同的典型:一是当年的知青典型;二是知青中的民间领袖;三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知青。以上三类知青家庭出身、文化背景、人生遭际、政治观念各不相同,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和感受都带有及其鲜明的个人色彩,因此,这些知青的表述都极具个性。《中国知青口述史》就是作者在其中抽取了13个各具特性的知青口述资料写成。这种经过学者整理出版的口述史,史实较为准确,避免了主观色彩,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从学术规范的角度评价,刘小萌的《中国知青口述史》“是目前最地道的口述史” [8]。
 
同时,一些探讨将口述史料与文献档案史料相结合进行个案研究的方法的学术论文的出现,也为知青口述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刘小萌的《关于知青口述史》就知青口述史的初衷、口述方法、知青史研究的价值及局限等方面做了阐述。并提出口述法给知青研究开拓了新领域、扩大了新视野、补充了大量的新资料,口述法对鉴别文献史料的真伪有重要意义,口述法可以补史、证史等观点。《再论国史研究与口述历史》是姚力在《国史研究与口述历史》一文的基础上,继续就“口述史对撰写和研究国史的价值,口述史料的搜集与整理”[9]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和分析了当代中国研究口述史工作的特点。吕克军在《口述史和中国现当代史研究》一文中阐述了“口述史料是中国现当代史研究中除档案史料之外的另一重要史料,有的历史事件没有正式的文
字记录,档案没有开放,只有采用口述史的史料,口述史料是丰富历史资料、加强历史公信力的需要” [10]等观点。
 
二、馆藏知青档案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当前,各个档案馆都有一些“知青上山下乡”时期的开放档案公之于世,如设有“知青办”全宗供研究者查阅使用,或在各级政府革命委员会及劳动部门的档案卷宗中能找到部分知青档案,内容涵盖了“上山下乡”时代的多种材料。但因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距今相去不远,档案的开放程度还极为有限,一些在当年涉密的各级党委政府下发的文件等均不能窥其全貌。
 
1.馆藏知青档案开放现状
 
现今,各级国家档案馆均开始逐步地实现数字化管理。多数档案馆都在原来的纸质档案目录的基础上,将目次和档案原件扫描结合建立数据库,便于档案的检索和查阅,为知青档案利用者提供了便利。但鉴于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的特殊性,及动员、管理、安置知青的政府办事机构知青办的裁撤,仍有部分知青档案不能为人所用。这部分档案主要包括涉密档案和会议记录等手写档案。1991年,国家保密局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了《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其中第二条和第四条分别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保存的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日前形成的标有‘绝密’‘机密’‘秘密’字样的档案(以下简称涉密档案),其解密工作,由各级国家档案馆负责进行”,  “各级国家档案馆保存的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日后形成的涉密档案,未接到保密期限变更通知的,自保密期限届满之日起,即自行解密”。
 
但笔者在调研了多个省、市、县档案馆后发现,绝对大多数的档案馆在处理带有“绝密”“机密”“秘密”的知青档案时持绝对谨慎态度。涉密的知青档案几乎都没有被解密,即使早已经过了自动解密的30年期限,这部分档案仍不能对外开放和公布,只能在馆藏目录中看到其崖略。多数涉密的知青档案都属于各级党委政府、军区下发的有关知青文件、重要领导人讲话、各类知青案件的处理情况等,这不失为一种遗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脑和打印机等数码设备并没能普及利用,部分知青档案,包括会议记录、政府下发文件、批示、个人计划和总结、发言稿、日记、名册等,均为手写。多数馆藏的手写知青档案也是不对外查取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档案作为第一手原始史料的价值性发挥。
 
2.馆藏知青档案的利用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依据馆藏档案编撰了多部有关知青上山下乡的文件和资料汇编。如国务院知青办编《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统计资料》、①《知青工作文件选编》,②农垦部政策研究室编《农垦工作资料文件选编》[11],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的6卷本《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12]
,山东省档案馆将征集到的知青档案整理并出版了《怀望遥远的青春:山东知青档案实述(上中下)》[13]及其《青春印象——山东知青图片档案》[14]张富撰写的《黑龙江省志劳动志》[15]和黑龙江各地市县的《县志》、农场的《农场志》,丁志隆主编的根据馆藏知青文件档案和照片档案编写成书的《福建知青照片档案》 [16]等书。这些文件和资料汇编,实际上是研究知青上山下乡始末的重要一手资料,为知青口述史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史料支撑。目前,将知青档案整理并编辑出版的书也仅限于以上几部著作和散见于局部地区的地方志中,对知青研究来讲,实在是沧海一粟,馆藏知青档案亟待开发和利用。
 
三、馆藏知青档案在知青口述史研究中的价值
1.馆藏知青档案为知青口述史研究起导向作用
 
成立档案馆和档案局,收集和保存档案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于社会,满足社会各界利用者对档案这一重要信息源的需求。档案的原始记录性、真实性、历史性、价值性,以及“备以查考性”等属性决定了其为知青的“上山下乡”提供了历史凭证。例如,各级党委政府行政机构和军区下发的文件有助于知青口述史研究者把握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因、发展、结束以及历史意义;知青名册、介绍信、准迁证、粮食关系、知青上山下乡登记表、补贴表、回城名册、转点介绍信等档案可为知青提供身份证明;知青英模的审批文件、证书、个人档案及个人事迹可用于知青典型人物口述史的研究;知青书信、歌词、日记、下乡期间的文稿等有助于我们了解知青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生活;回忆录、知青工资发放表、生产生活用品、反映知青生产生活的报纸、杂志和文件汇编等可再现生动的知青生产生活史实。
 
2.馆藏知青档案帮助知青研究者收集有价值的口述史料
 
知青口述史旨在以访谈方式发掘、采集、整理与保存知青及知青运动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历史记忆,呈现口述者亲历的历史史事。因此,口述历史可能会受到口述者的主观情绪、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史实。现存的知青文献史料又以档案文献为准,其涵盖了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的多方面内容,为知青口述史研究提供了最基础、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对知青档案文献的利用,有利于做到获取知青上山下乡时代不同类型的口述资料,也有利于从这些零散的、感性的、个人的口述资料中发现和总结出有规律的群体性记忆建构。
 
3.馆藏知青档案有利于推动知青口述史的深入研究
 
现今,知青口述史的研究著作,主要是以具有一定特殊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为中心,将口述史料深入加工。而这种将口述资料简单罗列、叠加,不利于相关的文献材料加以佐证和分析,并不符合口述史的基本要求。王宇英认为,“采用口述史料方法搜集的史料需要与文献史料进行互证、核实和辨伪。收集口述史料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历史研究过程中的多重关照,因此,从事口述史决不能仅仅停止于对口述者的访谈,还要注意一切与访谈内容有关的文献及用品”[17]。由此可见,将口述史料和文献史料相结合是口述史研究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进行知青口述史研究时,除采集口述史料外,还能用可靠的档案文献考据出确凿无疑的历史背景,同时,再关注吸收他人的关于知青史的优秀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访谈资料的简单堆砌,从而,写成信史。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伯恩斯坦.上山下乡: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知青运动[M].李枫,等译.北京:警官教育版社,1993.
[2]王爱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料的特色与展望[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2).
[3]梁丽芳.从红卫兵到作家:觉醒一代的声音[M].台北:万象图书公司,1993.
[4]石肖岩.北大荒风云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5]刘中陆.青春方程式——50个北京女知青的自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0.
[6]木斋.恍若隔世: 我的知青岁月[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7]刘小萌.中国知青口述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近代史所召开关于“中国知青与口述历史”学术报告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03-18(2).
[9]姚力.再论国史研究与口述历史[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5).
[10]吕克军.口述史和中国现当代史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11]农垦部政策研究室.农垦工作资料文件选编[G].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12]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
[13]山东省档案局.怀望遥远的青春:山东知青档案实述(上中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14]山东省档案局.青春印象——山东知青图片档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
社,2009.
[15]张富.黑龙江省志·劳动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16]丁志隆.福建知青照片档案[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17]王宇英.为何与何为[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4).





(责任编辑:晓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