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是我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四十几年前,一代风华正茂的知青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都经历了一段非凡的农村生活,这段经历锤炼了知青的意志,培养了知青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形成了知青这一代人知恩、感恩、报恩的可贵品格。作为一代知青,如今大都已是年过六十的人了,但仍有许多人仍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内发光发热,为社会做出贡献。在我们上海知青中,陈发奎先生就是知青中的一位佼佼者,是一位愿将大爱播撒给广大少儿的美术、艺术教育的耕耘者,并且反哺归宗,重新回到农村,开展公益性活动,关心百万农村的画童,举办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美术教师研修,给一线基层教师送去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进行校外教育活动课程的培训,以及最新的美术材料综合运用,和广大教师一起,开发全国各地绘聚民族风的乡土教材与儿童美术作品。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人只有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内兢兢业业,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他回到上海,从美术教师做起,曾任上海市艺术教育中心书画分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学生艺术团书画表演团业务团长、上海市少年宫系统美术中心教研组第一副组长。他辅导学生取得许多成绩,因此获得了许多荣誉,2001年就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少儿美术教育家”,他还荣获了“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优秀理论工作者”、“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名师”和“华东地区创新教育活动家”等称号。在科研方面,成果卓著,他完成五项市级课题,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二十一次,其中全国论文一等奖七项,市级一等奖五项、区级一等奖一项,出版《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课程形态探析》专著。从事艺术评论,发表文论和画论——可以说是一位有社会影响力的人。
退休后,陈发奎荣膺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委员兼学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持“我和你在一起绘聚民族风”全国学生美术作品展赛和学术研讨,每年正式出版一本画册文集。目前他正在主编撰写中国美协专业委员会的研究课题的成果《中国校外美术教育六十六年》巨著,旨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校外(少年宫)教育的形成、发展和反思,记录下一段教育的历史事件和取得的成果。
他发挥余热,不仅仅是依然带着六个班,从小到大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爱好,感觉先行,启发智力拓展想象,具备创意落到纸面上的学养。在从事教育科研的基础上,成功华丽转身,开展人物传记写作和文艺评论,计有八十多位名人名师在他笔下熠熠生辉,举办多场专题讲座,特别要说的是他完成了父亲《一代造币专家:陈宏阁》的传记,2014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在知青的纪念活动上,他指出:与前辈相比,我们的经历远远没有父辈经历战乱、灾害和经济技术封锁那么艰苦,年过花甲的我们就知青的这点磨难,在父辈面前似乎算不了什么,可是我们却达不到父亲事业的高度,唯一可以欣慰的是,知青是对老一辈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斗精神的一种传承。
取向艺术体验
人生的经历使坎坷的,但坎坷的经历也丰富了人生的阅历与体验。陈发奎先生1951年生于上海,他毕业于上海市西中学,在中学时代就爱好美术。1966年,他还有幸在杭州串联时买到一本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家潘思同先生的《怎样画水彩画》一书,“我学习美术,这本书对我有很大影响。”
一九六九年,他到吉林省四平地区插队,而后在东北工作,共计十年。后来他在淮南工作了十四年,在一九九五年,他作为人才引进回到上海工作直至今天。他好学上进,依靠自己的努力,不仅具有华东师范大学美术的本科学历,还具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本科学历。两门本科学历的课程丰富了他的知识,开拓了他的眼界,对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一九九六年在成都参加全国少儿美术理论研讨会以来,他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视野上得到了拓展。此后,在领导和专家的关怀下,他不仅参加了历年在国内各地举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研讨会、研修班,而且还先后到法国、泰国、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去出席美术教育的相关会议或进行考察、交流访问,这种艺术教育的活动经历、阅历和体验,使他在自己所从事的这一领域的思考与研究愈益深入,对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课程的思考愈益深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
长期以来,为了使广大的少年儿童喜爱美术和艺术教育,陈发奎先生总结自己的少儿美术教育的经验,充分认识到作为艺术教育的少儿对人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他认为,色彩纷呈的艺术世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完美的人生必须呼唤艺术教育。艺术教育能促使少年儿童向真、向善、向美、向上。他说:“艺术,对个人来说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习得技艺、丰富业余生活;对社会来说是表达情感、开发想象、展现文明、促进交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他(她)的认识和实践都在摸索尝试阶段,艺术教育实践,通过大规模的展演,展现中小学生热爱祖国、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学校艺术教育和活动的主要宗旨。
倡导通识教育
随着对少儿艺术教育视野的开拓和深入研究,他主持上海市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书画专场,活动提出了一些很具价值的观点。例如:在对少儿美术、艺术教育的同时,教师要重视通识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在2004年,他曾率领上海市学生艺术团赴巴黎参加中法文化活动,那些能制作精湛工艺品的大学生却被一位老华侨给问住了:“脸谱中的晁盖是谁?”“高处不胜寒”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后来经过了解,之所以这些学生被问住,是因为他们没看过京戏,没听过戏,也没有读过许多名著、著名诗词,他们能记住的名句往往是从现在流行歌曲中知晓的。由此,他从这件事情中深思,这些技艺颇高、从事艺术创作的同学尚且如此,那么一般的同学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常识性知识的缺失,也是可想而知的。后来,在对全市学生艺术教育的调查研究中,他看到,受盲目崇洋西化的影响,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所谓“通识”,就是所有学生都应该拥有、掌握本民族共同不变的知识体系、文化背景和最基本的一般常识。以美术为例,不论你喜欢与否,或专业学习与否,都应该了解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产品——中国书画的一般情况、背景资料和人文特征。通过这一个比较具体的传统民族艺术样式,拓展知识面,培养起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民族认同感、养成民族自尊心、树立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这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具体的举措。普及通识教育,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民族文化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活动,为校外教育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也是顺应了学科综合的拓展需要,符合艺术发展需要文化底蕴支撑的创作规律。
通识教育形式多样。例如,可通过写生加强少年儿童的观察力,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和联想,增强文化修养,这是提高通识教育、提高艺术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有时,他带着学生到上海附近的几个江南水乡古镇去速写或拍照,如乌镇、朱家角、周庄、西塘、同里、甪直都是江南有名的水乡。这些江南水乡不仅建筑风格独特,物产丰富,民俗淳厚,而且人文资源丰厚,这里出现过许多江南名流,如唐代诗人陆龟蒙、文学巨匠茅盾、诗人柳亚子等,千百年来,江南水乡已成为人们思想的一种情结与象征。带着学生水乡游,通过老师的讲解、指导、实践,这种校外教育活动可以扩大少年儿童的阅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积淀他们的文化底蕴,这也是一种普及通识教育、提高美术速写水平的一种好方法。
他教导少年儿童关注自己平时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运用传统文化中的通识来进行艺术创作,而且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010年五一那天,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开幕,那天中央电视台做了专题节目,当时报道: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遭遇国粹京剧时,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由陈发奎指导的初中生学生孙逸凡画的《铿锵世博》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海宝会变身刀马旦,手持马鞭,动态十足,仿佛海宝变身刀马旦随时会从画面里蹦出来。他的学生孙逸凡对自己的构思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中国不是有个‘铿锵玫瑰’的女足吗?铿锵给人强劲有力、奋发向上的感觉,就像现在中国一样,像世博会一样。”这种大胆构思真是出人意料。耳濡目染就是一种无形中的艺术教育,使得孙逸凡在作画时,能联想想象到将海宝与京剧形象中的动作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刀马旦海宝这个特别形象。孙逸凡画的《铿锵世博》获得了好评。这也印证了少年儿童民族文化积累越深厚,在创作儿童画时想像联想就会越丰富,就能创造出中国学生好的艺术作品。
统整活动课程
他认为,在少年儿童艺术教育中,艺术教育需要熏陶、浸润、品味,细细把玩。少年儿童只有知之、好之、乐之,才能有所作为。也正因如此,他认为,在儿童艺术教育中可通过不同的艺术教育活动形式来激发儿童的天性,促发他们的直觉感受、想象与联想,让少年儿童去发现美、表现美、追求美、创造美。他认为,这种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它需要教师的精心构思与策划。例如:
(1)由点引发开去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讲课中,可通过与人们生活十分贴近的生活用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可通过旅游鞋的观察与联想,引导学生掌握观察、表现鞋子的一般方法,通过讲解、欣赏在历史中各种鞋子的造型故事和图案的美,激发学生了解鞋文化的兴趣,接受鞋文化传统教育,感受生活的美好,联系生活,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的创意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艺术的美好感情。
(2)由线铺展开来的外出写生主题活动。例如通过游览乌镇的感受和体验,发现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社会民俗、人文景观、生活水平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情况,运用各种方法收集素材,使学生掌握观察、表现景物写生的一般方法,从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在博物馆展览、互动教育和对外艺术交流活动等许多活动形式中,又可以设计许多具体的活动。可以说,对少年儿童的艺术教育活动形式必须要丰富多彩。而需要这种丰富多彩是因为“儿童理解和记忆事物,不是凭悟性和记忆力,而是凭想象力和幻想力。”(别林斯基)活动越丰富,儿童接触的形象就越丰富,就越能出发儿童的想象与联想,出发他们的创造性。他认为,作为教育者,只有自己下功夫,根据社会现实状况精心设计各种少年儿童艺术教育的活动课程,这样,才能使少年儿童美术、艺术教育搞得更好。
深入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这片领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在理论上进行研讨,他发表了许多有见解的论文,有的是写自己在辅导少年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经验总结,例如,《儿童画与儿童化教学》、《对儿童速写训练的思考和辅导》、《形式美探究和儿童画教学》、《论儿童美术展览比赛活动的评价导向作用》、《童言无忌童画见真诚幼儿美术活动案例评析》等;有的是探讨校外美术教育活动体系,如:《校外美术教育活动体系的研究》、《二十一世纪校外美术活动体系的研究》、《新世纪校外美术教育活动体系课程化的研究》、《论关注现实生活的少儿美术主题创作活动课程实践》;有的论文是探讨少年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直觉作用,如《培养直觉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论直觉理论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作用》、《论视觉文化关照下的少年宫美术教育》;有的论文是探讨民族文化美术教育,如《论民族文化(美术)活动中的艺术情感的培养》、《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美术同时教育活动模式的研发》等。
他在取得如此丰硕成果后,更加致力于少儿美术、艺术教育,并想把自己团队的优质少儿美术、艺术教育经验加以推广,让更多的少年儿童受惠,让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也享受到像城市少年儿童一样的优质少儿美术、艺术教育。这就是陈发奎先生的襟怀和理想,这就是他在自己人生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这就是他的高尚品格所在,而这种回报社会的理想和行动的动机,竟然与他当年在艰苦的插队生活中锤炼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自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知恩、感恩、报恩的可贵品格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