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辰光

老辰光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 > 医疗 >

挂专家门诊却不是专家本人看,感觉被忽悠了?

时间:2020-08-07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顾泳 黄杨子 点击:
申城近年逐渐推广专家团队问诊模式,确保专家资源用于诊治疑难杂症 市民王先生近日因患病慕名前往申城一家三级医院求诊,通过他人介绍挂上知名专家团队门诊,本以为专家团队门诊就能看到大专家本人,没想到,给我接诊的是专家的弟子。王先生对就诊过程颇有微
申城近年逐渐推广专家团队问诊模式,确保专家资源用于诊治疑难杂症


      市民王先生近日因患病慕名前往申城一家三级医院求诊,通过他人介绍挂上知名专家团队门诊,“本以为专家团队门诊就能看到大专家本人,没想到,给我接诊的是专家的弟子。”王先生对就诊过程颇有微词,“我是冲着这位专家才挂的号,感觉被忽悠了。”

      针对专科疾病成立专家团队,在上海各大医院已有些年头,但这种诊疗模式在市民中知晓度还不高。有些患者不理解,“挂大医生号,怎么变成小医生看了?”然而在专家看来,团队乃至工作室最大的作用在于将专家诊治方案标准化、规范化,并进行普及,尽最大可能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优化功效,真正造福病家。

      逾半门诊患者无须挂专家号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肿瘤科主任李琦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患者查出肺部磨玻璃结节,前往三级专科医院诊治,从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一路看过来,结论基本一致,但患者仍不放心,坚持带着CT片慕名来求诊。“这样的情况每天能遇到不少,许多患者认专家,认为只有大牌专家才看得好病。殊不知,对很多常见病、多发病,普通医生就能解决。患者对专家的迷信,也助长了‘黄牛’的产生。”

      上海市肺科医院副院长张哲民说:“患者喜欢看知名专家,无可厚非。”但他也指出,专家资源有限、精力有限,除去门诊,还有病房、教学、科研等各类繁重任务,一味追求专家看诊,会造成患者需求和医疗机构可提供专家资源之间的供需矛盾,“大家经常说看病难,其实,是看名专家难。”“门诊中50%以上患者并不需要直接挂专家特需号。初诊、尚未定治疗方案的患者,可以先来看看专家,但复诊、抄方等就没有必要看专家。”采访中不少专家这样表示。

      一般来说,专家特需挂号费贵、等候时间长,有些患者抱怨挂了大专家号只看三分钟。换个角度来看,有的患者病情确实没那么复杂,专家讲解时间也就随之缩短了。

      专家团队各司其职协同问诊

      怎样就诊才能真正发挥专家作用?“大多数患者虽然带着较强的就诊目的,但在选择医生时容易盲目。”张哲民以最常见的肺部小结节为例,“结节不仅有不同的分期,其影像形态、大小也分多种,但患者非常容易紧张焦虑,希望初诊时就预约大专家号源。其实对于早期的普通结节,规范化、同质化诊疗均可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

      肺科医院在全市范围较早推出“专家治疗组”模式——由知名大牌专家为团队长,带领科室内主治医师、高年资住院医师等成立治疗组,患者可直接挂号治疗组门诊。如肿瘤科主任周彩存的号源长期一号难求,通过周彩存治疗组接诊,将先由团队内其他医师初步判断病情,如确实较为复杂、危重,会直接由周彩存诊疗;如患者病情稳定,但心理上有道过不去的坎,治疗组也可通过诊间预约复诊的方式帮患者预约到周彩存本人的号源。

      类似肺科医院这种专家团队问诊模式近年来在部分三级医院推开。“现代医学模式下,医生不可能单打独斗完成治疗。针对类似肿瘤这样的疑难杂症,带头人领衔设计系统方案,团队里每位医生各司其职,共同作战。”李琦表示,“只要不是高难度、极复杂的情况,主治医师的诊治效果与大专家是一样的。”在曙光医院肿瘤科,除了带头人李琦外,还有3个主任医师、6个副主任医师、7个主治医师及住院医师,“科室日常配合默契,普通病例交给青年医生处理没有问题。”

      团队诊疗模式合理分流患者

      专家团队诊疗模式一定程度上起到合理分流患者的效果,将情况相对稳定的患者留给普通医生,确保专家资源用于诊治疑难杂症。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肺科医院每周有4个治疗组门诊,总计服务患者3864人次,月均552人次。

      专家团队诊疗模式不仅让病家获益,也使医院管理更趋于科学、合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因采用专家团队预约模式,短短几年内医疗效率明显提升。以乳腺外科为例,专家门诊的就诊总人次减少了、恶性手术量却实现增长。这意味着,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向真正有需求的危重患者倾斜。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门诊副主任夏俊看来,专家团队模式以带头专家的治疗理念为标准,按照一定的规范流程执行,确保诊疗质量同质化。“专家团队诊疗模式将资源扩大,让更多患者受益。因团队内医生贯彻的都是专家理念,针对一般疾病诊治,差别并不大。”

      改变固有习惯学会科学看病

      创新诊疗模式逐渐推广,而对习惯盯着专家看病的患者而言,一时难以接受。李琦说,要让患者改变就诊固有习惯,需要时间。

      在张哲民看来,推行分级诊疗能缓解市民对“大专家”的渴求。“目前许多患者跳过在基层医疗机构初诊的步骤,尤其是体检后,在网络上检索自己信任的大专家,第一时间跑来专科机构就诊,这会造成医疗资源紧张。”他认为,下一步通过互联网医院等灵活就诊模式,可释放更多专家资源,在节省患者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的同时,以更多元的渠道获得专家帮助。

      夏俊提醒市民看病有“门道”。前往正规医院就诊,不是一去就要找大牌专家、专科医生看,可先通过普通门诊解决初步问题。包括华东医院在内的不少三级医院,普通门诊都有正高、副高医生坐诊,初步问诊后做好相关检查,一旦发现疑难杂症再去找专家。“科学、合理地就诊,既能节省患者的时间和精力,也能让专家资源用在刀刃上。”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