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为困境中的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但许多患者对这一新兴治疗方式一头雾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肿瘤免疫治疗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免疫治疗?相比常规治疗方法,免疫治疗有何优势?哪些患者可以接受免疫治疗?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首因,我国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居所有癌症之首。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类型,全球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五年生存率仅有5%。随着靶向药物的出现,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情况得到显著改善,但也仅限于具有特定敏感基因突变的患者。近年来,以肿瘤免疫疗法为代表的新型治疗方案给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通俗来说,肿瘤免疫治疗是针对癌细胞逃逸机制和逃逸路径进行研究应对的办法。 修复“免疫逃逸”缺陷的方法目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将肿瘤相关特征“告诉”免疫细胞,让后者去定位并实施剿杀。这就好像把癌细胞(坏人)的特征报告给免疫细胞(警察),然后由免疫细胞(警察)去抓捕并消灭癌细胞(坏人);另一种则是解除肿瘤对免疫的耐受或屏蔽作用,让免疫细胞重新认识肿瘤细胞,对肿瘤进行攻击。这种方法像是把癌细胞(伪好人)的面具撕下现出原形,然后让免疫细胞(警察)重新来抓捕消灭这些癌细胞(坏人)。 目前非常热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PD1/PD-L1抑制剂),便属于第二种方法。PD-1全称为“程序性死亡受体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PD-L1全称为“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通过PD-1或PD-L1蛋白质抗体,阻止PD-1和PD-L1的识别,从而恢复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正常识别和防御攻击功能,最终实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肿瘤免疫治疗与传统抗癌治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哪些肺癌患者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多项临床研究中,最吸引人的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长期生存优势。一项有关免疫治疗的关键研究(CA209-003)目前随访已至第五年,患者生存率达到了16%。 此外,肿瘤免疫治疗副作用远小于传统的放化疗治疗,其最常见的副作用有疲劳、皮疹、瘙痒等,对症处理即可。一般来说,只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定期监测,不良反应便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肿瘤免疫治疗,是否适合我?”这是广大肺癌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目前,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是纳入非选择性的患者,但很少包括基因突变患者,如果检测出肿瘤组织有敏感基因突变,建议先考虑给予靶向治疗。 就肺癌的病理类型而言,对于鳞癌与腺癌,免疫治疗的获益风险比是相同的。但目前腺癌可供选择的药物较多,鳞癌可供选择的药物非常少,因此肿瘤免疫治疗对于肺鳞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更大。 一般而言,PD-L1表达水平高,疗效较好,但也有报道称,少部分患者的获益并不依赖于PD-L1表达水平,尤其是化疗失败后的鳞癌患者。因此临床医生建议,如果患者有条件能取肿瘤病理的话,推荐患者进行肿瘤组织的PD-L1表达检测。 另外,在治疗晚期肿瘤获得巨大成功之时,科学家已将免疫治疗应用到可手术的肺癌中,以期达到更好疗效。2018年5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全球首次将Nivolumab(一种免疫治疗制剂)应用于早期肺癌新辅助治疗的II期临床研究成果。2018年12月,上海胸科医院肿瘤科陆舜教授领衔的多学科团队宣布,成功开展ⅢA期肺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让部分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患者,通过免疫诱导治疗转化为可切除,从而提高根治率。 我们相信,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肿瘤免疫治疗有望使肺癌变成一种慢性病。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医生) (责编: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