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癌症发病前三位是肺癌、大肠癌、甲状腺癌,今年将适时启动社区大肠癌筛查
摄影/日升 ■记者 顾泳 4月15日至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上海市卫健委昨天通报:肿瘤是影响上海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 根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市新发癌症病例7.4万,每10万人有514人发病,较往年有所上升。发病前三位的癌症,依次是肺癌、大肠癌和甲状腺癌;因癌症死亡3.7万人,死亡率为256/10万,癌症仍是本市居民的第二大死因;癌症五年生存率为53%,十多年来呈稳步增长趋势,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目前,癌症现患病人有45万,患病率达3%。 筛查发现的患者五年生存率高 近年来,上海积极研究和推广癌症筛查适宜技术,组织开展人群筛查,大力推进癌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患者生存改善效应显著。 2013年起,本市启动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已完成大肠癌筛查444.3万人次,并追踪到确诊癌前期病变患者1.85万人、大肠癌患者3895人,其中早期比例达45.5%,是筛查前本市平均水平的3.5倍。通过对2013年筛查发现的1700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跟踪回访,评估结果显示其五年生存率达81%,比同年未参与筛查项目因症就诊的大肠癌患者(57%)高出24个百分点。 但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居民的参与热情有所下降,至2019年底仍有超过40%符合筛查条件的居民从未参加过大肠癌筛查项目,初筛结果为阳性的居民超过60%未按建议接受肠镜检查,导致部分大肠癌患者错失早期诊断和治疗机会。今年上海将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形势,适时启动年度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重点加大宣传发动力度,着重提高筛查覆盖率和初筛阳性对象的肠镜检查比例,努力推动“50岁以上人人参加一次大肠癌筛查”,进一步提高本市大肠癌患者的诊断早期比例和生存率。 新筛查预防推荐覆盖20种肿瘤 昨天,上海市抗癌协会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2020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倡导恶性肿瘤的预防和肿瘤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理念。这也是自2018年以来,更新发布的第三版《推荐》。 新版《推荐》新增恶性黑色素瘤、膀胱癌、卵巢癌、骨肿瘤、软组织肉瘤、白血病6个瘤种,覆盖了20种常见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早诊早治信息,其中大肠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甲状腺癌、食管癌6种肿瘤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内容更新。 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主任、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预防与筛查专委会主任委员郑莹表示,癌症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过程,从正常细胞发展到癌细胞通常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这为预防肿瘤、早期发现带来时间。大部分恶性肿瘤,如能做到早诊早治,可以获得治愈机会。肿瘤医院最新数据显示,早期宫颈癌、大肠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五年生存率均可达90%以上,早期乳腺癌甚至可达97%以上。 与《推荐》相配套的、由肿瘤医院研发的“常见恶性肿瘤风险评估”工具也进行了改版,新版本提供了跟踪历史评估记录的功能,还新增了乳腺癌、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专项。通过这款评估工具,市民可以对自己患癌风险进行初步的评估。 市民可通过关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官方微信服务号,在右下角的“互动+”选择“癌症风险评估”,获取常见恶性肿瘤的专项风险评估链接(https://www.23care.com/screentest/)。 健康提示 1.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30%—50%的癌症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的。远离烟草、接种疫苗以避免癌症相关性感染等均可预防癌症发生。 2.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绝大多数癌症是由于外界的危险因素与自身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不吸烟、避免被动吸烟,避免饮酒、健康平衡的膳食饮食、积极的身体活动和保持心情舒畅等。 3.注重癌症早期发现。规范的防癌体检能够早期发现癌症。中青年职业人群要定期参加体检;退休人群应密切关注并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大肠癌筛查、妇科病普查和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等。 4.使所有癌症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本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规范的诊疗,对大多数癌症是有效的。 5.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公众应形成正确的健康观,获得及时规范的诊疗、康复保健、心理支持和姑息治疗,从而改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 责任编辑:日升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