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应考虑剂量因素,防晒仍旧重要
《美国医学会杂志》6日刊载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按照最大使用剂量涂抹防晒产品一天,被吸收到人体血液中的防晒霜活性成分,高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允许的水平,因此文章以“常见防晒霜中的有效成分需要更多检测才能确保安全”为结论。该报告引发不少网友的关注,涂防晒产品真的这么不安全吗? 有害?尚无证据 这项研究进行了一个小型随机试验,共招募24名健康成人为受试者,平均年龄为35岁。24人被随机分为4组,其中各3男3女,分别使用不同的防晒产品,其中包括2款喷雾、1款乳液和1款乳霜。受试者需连续4天,每天涂抹4次防晒产品,且需要严格遵守推荐用量——覆盖75%的皮肤,每平方厘米涂2毫克。 “人体75%的皮肤意味着约有1.2平方米,换算可得单人单次用量为24克,一天就是96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陈小英介绍,目前市场上较常见的防晒产品多为30毫升、50毫升装,“哪怕是超大装100毫升,也只不过够一天涂抹的量,在实际生活中,几乎不会有人如此操作。” 该试验开始后的7天内,课题组向志愿者共收集了30份血液样本,主要检测了阿伏苯宗、氧苯酮、奥克立林和依莰舒这4种常见的防晒成分。 试验结果显示,涂抹防晒产品一天后,受试者血液中该4种化学成分都超过了FDA建议的0.5ng/mL这一血浆浓度阈值。“2016年,FDA曾发布一则指南,建议通过最大使用剂量试验来评估人体对防晒成分的全身吸收程度,以及真皮致癌性和胚胎毒性,但如果有充分证据显示防晒成分吸收后的血液浓度低于0.5ng/m L这一阈值,而且没有其他毒理学信号,则可以免除额外的安全性研究。”陈小英解释,简单来说,0.5ng/mL是一条“安全线”,任何未知的化学成分如果血液浓度低于这一数值,都可以视作是安全的。 但本次试验中,4种防晒产品中的4种成分均远高于0.5,最大的甚至可达209.6。这是否表明防晒霜的不安全性?“两者无直接因果关系。”陈小英表示,“第一,如前面所说,日常使用防晒产品剂量远小于试验所用剂量;第二,文中指出这些成分或对人体内分泌、生殖发育等产生影响,但目前无任何动物临床试验支持,仅处于问题提出阶段;第三,各组均有一名受试者出现过敏症状,但目前也无证据表明究竟是剂量还是成分所致。” 防晒是必修课,遵循ABC原则 据悉,这项研究成果属于毒理学研究范围,课题组也不包含临床医师参与,“目前被传播的一些信息可能有断章取义之嫌,大众无需过度担心,做好防晒仍非常必要。”据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统计,阳光暴晒会导致黑色素瘤等皮肤癌发生风险提高,黑色素瘤目前位列全球人群最常见癌症第19位。 据介绍,此次课题组观察的4种成分,均多见于“化学防晒”的产品中,“防晒主要可分为物理防晒与化学防晒两种,化学防晒的原理是吸收太阳光,依靠化学成分与紫外线发生反应,再由人体代谢消失;物理防晒则是通过反射紫外线来起到防晒作用,常见成分有氧化锌、二氧化钛等,由于颗粒较大,较难透皮吸收,因此不会进入血液。”因此她建议,若本身为敏感、干性肤质,或对化学防晒成分非常担心的人群,可选择物理防晒产品。 “防晒应遵循ABC原理,A即avoid(避免),早10时至午间2时为紫外线最强时段,应避免或减少出门;B即block(遮挡),遮阳伞、宽檐帽、长袖长裤等非常有效,属于硬防晒;C即cover(涂抹),建议面部单次约使用一枚硬币大小的防晒产品,如果出汗后需要补涂。”陈小英最后补充,“除了裸露的皮肤外,眼部、唇部也应该做好防晒,选取适合的太阳镜、护唇膏等。”如果发现使用某种产品过敏,可前往正规医疗机构皮肤科进行抽血或斑贴试验检测过敏源,从而有效避开相关成分。 (责编: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