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记忆】住在北京东路的陈逸飞

来源:朝花时文 作者:沈轶伦 时间:2017-07-25 点击:

      那时候陈逸鸣不过十来岁,哥哥陈逸飞比他大五岁,正在上海美专读书。哥哥去画画,弟弟也就跟着提着小板凳和画板同去。以家为圆心,周边依次有虎丘路、圆明园路、滇池路、江西中路、河南中路、香港路。再往北一些,就是苏州河。四川北路桥、乍浦路桥、外白渡桥逐一跨越河流,走到尽端,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赫然眼前。一切都是画不完的风景。

左起陈逸鸣夫妇、陈逸飞、陈逸鸣姐夫、姐姐在北京东路159号前留影。
 
      哥哥陈逸飞和同学们约好要出门去写生了。一群少年预先都聚到自己家里来。因为陈家位于北京东路四川中路大楼转角,“真是再便利不过的碰头场所了”,陈逸鸣说。
 
      这是一段留在心底的少年记忆。那时候陈逸鸣不过十来岁,哥哥陈逸飞比他大五岁,正在上海美专读书。哥哥去画画,弟弟也就跟着提着小板凳和画板同去。兄弟俩先后走上绘画道路。而家,以及家所在的位置,成为他们笔下最初描摹的风景。
 
      以家为圆心,周边依次有虎丘路、圆明园路、滇池路、江西中路、河南中路、香港路。再往北一些,就是苏州河。四川北路桥、乍浦路桥、外白渡桥逐一跨越河流,走到尽端,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赫然眼前。一切都是画不完的风景。
 
      这一系列带有欧洲风格的建筑和街区,潜移默化影响着居住其中的居民,也似乎冥冥之中,奠定了兄弟俩一生对审美的追求。
 
      北京东路
 
      北京东路周边,曾是解放前中外贸易机构、金融机构、官办银行最为集中的区域。
 
陈家所住的大楼,曾为锦名洋行出口部所在地。
 
      资料显示,这里最早开办的是5家英商银行,其后,法、德、美、俄、日、荷、比等国相继开办的银行,均设在外滩。至上海解放时,全市14家外资银行,都设在外滩及邻近地段内。国民政府“四行”的总行也设在外滩,“两局”亦设在邻近外滩地段。近外滩的江西中路及附近地域,是主要私营银行的集中地。解放前夕,设在这一地段的银行多达31家。其中有著名的“北四行”(盐业、金城、大陆、中南银行)、“南四行”(浙江兴业、上海商业储蓄、新华信托储蓄、浙江第一商业银行)。此外,北京东路、九江路、河南中路及南京东路分别设有银行21家、20家、16家及10家。这几条马路上开设的银行,大多是资本雄厚、声誉较高的银行。
 
      而钱庄及小型银行主要集中在宁波路和天津路的东段地区。钱庄早期开设在福建中路邻近南市的地域,后逐步向境内东北方向发展。1922年,钱业公会在宁波路隆庆里建立会馆后,宁波路、天津路的大小里弄内陆续开办了许多钱庄及私营银行。如宁波路兴仁里仅100米不到的弄堂内,就有近20家。解放前,这一地区,钱庄、银行多达90余家。
 
      根据1950年3月登记的外商在沪进出口企业情况表显示,陈家所在的北京东路159号大楼,为1924年创办的锦名洋行出口部所在地。而159号,只是这个庞大的转角建筑物的一部分。其所在的整幢建筑物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建筑物的门牌号从北京东路163号与四川中路512号组成结合部,呈锐角放射延伸至北京东路135号和四川中路502号,其建造年代记录显示:建于1911年前。
 
      在陈逸鸣的记忆里,大楼宽敞、内部层高高,走廊和房屋的设置还是保留了办公用房的格局。大约在1955年左右,因为父亲所在单位分配,一家人住进159号四楼的一间。同楼合住的有十几户人家。昔日的外商办公楼由此至今,一直都被作为本地居民住宅使用。
 
      来玩的朋友们告诉陈逸鸣,大家既喜欢去他家玩,又不喜欢去他家玩。喜欢,是因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不喜欢,是因为陈家在走廊的尽头,走过去时,必须经受整条走廊家家户户的眼神“检阅”。办公楼虽然宽敞,但改成居民住处其实还是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陈逸鸣记得,那时候家家户户在楼道里家门口竖一个小炉子做饭,夏天的时候,更是家家户户敞开房门,毫无隐私,但也显得别有一种亲密无间。
 
      一次远行
 
      陈家母亲是宁波人,规矩多、治家严。
 
      从1958年起就成为陈逸鸣小学同学的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记得:陈逸飞和陈逸鸣的母亲会用宁波话背诵《朱子家训》,因为陈燮君母亲也是同乡,也常把类似诫子格言挂在嘴边,因此感到格外亲切。
 
      陈燮君记得,少年时代就和陈逸鸣一起在外滩附近的宁波路画泰山大楼,一起在课余上书法课,一起去少年宫学艺。当时,这一带的洋行、办公用房多多少少都变成了居民住宅,因此里面几乎都住着他们的同学。大家串来串去,熟门熟路。对少年来说,五岁的年龄差距,如同一道天堑般的代沟。陈逸飞是他们从小仰望的大哥。陈燮君记得:“逸飞比我们大五六岁,他从小出色的绘画才能和绘画实践对我们影响很大。”
 
      居民们拖家带口的迁入,和解放后一批新机构的入住,也改变了金融街原有的风貌,为这里增添了一丝烟火气。在黄浦区区志里,北京东路最负盛名的,倒不是这些解放前留下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而是它作为生产资料街的地位。
 
      北京路自外滩至成都北路段全长2439米,是以经营生产资料为主的专业特色街。1993年后,北京路生产资料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沿着支马路向周边延伸扩张。中外客商纷纷入驻北京路及周边地区,形成以北京路为主,南到天津路、北到苏州河“非”字块状结构的经营生产资料商圈,是上海市经营生产资料最集中、规模最大地区之一。1999年末,北京路共有商业网点289户,营业面积7.15万平方米,销售额28.99亿元。其中经营生产资料企业212户,占73.4%。全区年销售在亿元以上经营生产资料企业31户,其中北京路连周边地区17户,被市商委命名为上海市十大专业特色街之一。
 
      少年们也用自己的眼睛,好奇地打量这个既属于异质文化但又亲切无比的街区。陈逸鸣记得,1965年的一天,自己曾经过中山东一路33号的原英国领事馆,看到英国国旗下半旗,一问才知道,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过世。这让他感到讶异,并展开了对外国生活的想象——原来外滩就是一个窗口,将世界的信息展现在居民眼前,也让人憧憬:原来在眼下的环境之外,还有别样的风景、文化和更辽阔的天地。
 
      三年后的1968年,陈逸鸣到崇明东风农场务农,与北京东路第一次暂别。15年后的1980年,陈逸飞赴美留学,不久陈逸鸣也赴美,兄弟俩与北京东路第一次远别。
 
      只可惜,当时他们的父母已经去世,没有看到儿子们日后在画坛取得的巨大成功。
 
      兄弟俩
 
      陈逸飞逝世后,陈逸鸣把更多时间留在了上海,也经常和旧日的朋友相聚。

 
陈逸鸣,1951年生,画家。画家陈逸飞胞弟。
 
      陈逸飞上学时,一度根据学校要求学习发报。学习班的地点就在北京东路江西中路转角处的中国垦业银行(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中国垦业银行由俞佐廷、童今吾等人创办,成立于1926年,总行设于天津,1929年3月实行改组,由上海金融界人士秦润卿、王伯元、李馥荪等人接办。在这幢曾经经营商业银行储蓄、仓库及发行业务的大楼里,陈逸飞和同学们学习摩斯码。而弟弟陈逸鸣趴在自家窗口,就能看见哥哥在那边学习的身影。
 
      这就像一个隐喻。在之后的人生中,陈逸鸣总是一直能看到哥哥的身影。
 
      想到这些往事,就能想到许多埋在心底的兄弟情谊。有一年陈逸鸣生病需要住院,是哥哥陈逸飞推着自行车送他去医院。在路上,经过一个食品店,哥哥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仅有的一点钱,给陈逸鸣买了两块巧克力。第二天,哥哥到医院看陈逸鸣时,还给陈逸鸣带了一本自己装订的速写本,叮嘱弟弟在医院期间一有空就画画素描。
 
      曾倾注所有心力于视觉艺术的哥哥走了,但在见证过兄弟青春的城市里,陈逸鸣回来了。他继续绘画。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撼山易撼解放军难!国防部提醒印度:不要心存侥幸
    下一篇:吴敦义版两岸政纲出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