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朝代的养生观!

来源:未知 作者:丹道辟谷 时间:2017-03-20 点击:
一夏朝的养生观
 
夏朝养生的文字记载很少,但传说夏朝的开国之君“禹”的健体强身、抵御疾病的方法很独特,可见当时的养生已经很为人们所重视。
 
“尧命(禹)以为司空,继鲧(Gun)治水,乃劳身涉勤……手足胼胝,故世传禹病偏枯,足不相过,至今巫称禹步是也。”
 
大禹在常年治水的过程中,由于劳动强度太大和环境太潮湿,所以得了偏枯病。为了去病康复,他发明了“禹步”的健身养生方法。虽然当时“禹步”是怎样的动作和方法现在已不可考,但从文字我们至少可得出两点信息:首先,说明养生的起源是现实生活中出于对身体的爱护和需要;其次,当时的人们一般已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养生方法。
 
二商周的养生观
到了商周时期,养生文化有了初步的积累,这书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日渐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长寿;二是出现了专门的养生家;当时人们已经有了“五福”和“六极"的观念。
 
“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做好德,五曰考终命。
 
“六极”为: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尚书·洪范》
 
五福是指:一是能活到一百二十年,二是财物丰富,三是健康无疾,四是喜好德之道,五是寿终正寝。
 
六极是指:一是寿命短,二是身体多病,三是精神不快,四是生活贫穷,五是不善良,六是身体衰弱。

这里除了“富、贫”之外,都是涉及人体健康与养生的,强调养生的重要性或是养护身体以延年益寿,或修德养性以陶冶性情,从中可见当时人们观念中对身体与生命的重视,是后来养生文化赖以建立的基础和根据。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的养生家。 
三西周的养生观 
西周时期比较注重养生长寿,典型地表现在《周易》中。《周易》的养生主张,主要表现在为中国养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哲学观念和理论上的支持,对中国养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周易·系辞·下》中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分为阴、阳两种事物,万物的产生、成长、兴盛,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人的生命,’也是自然界阴阳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所以人要保护生命,首先要做的就是遵从大自然的规律,维护身体内的阴阳平衡,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为中国养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此后数千年的养生理论和实践,莫不受到《周易》中哲学思想的统摄与涵盖。
四春秋战国的养生观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学术上出现了“诸予蜂起,百家争鸣”现象,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派别,在养生方面也涌现了各种观点、流派,其中道家体现的养生思想,特别是《黄帝内经》体现的养生保健经验,为中国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此时的养生智慧主要有以下三点。
1、崇尚自然,顺乎自然
此时,人们开始进一步探求与总结有关疾病的防治和保健养生的方法。管子在“形势篇”,中提出了“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得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小适,则形累而寿命损”的养生观点。老子提出了顺乎自然、顺乎四时的养生思想:“人法地,地法大,天法道,道法自然。”《吕氏春秋·尽数》对顺应四时气候进行养生有了较为明确的论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人生于天地,长于天地,与天地一体,必定与天地相应。因此,顺应天地四时,便成为养生术的基本法则。长沙出土的马王堆简书《十问》中也提到了:“君若欲寿,则察天地之道”的观点。《论衡·谈天》所提出的“因天之生,也以养生”就成了,顺乎自然的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依据。
2、强调重视精、气、神
这源自于《黄帝内经》提到的人身“三宝学说”。《黄帝内经》认为“精、气、神”是人身的三宝,“得神者生,失神者死”,失去了这三宝,人命就难以保全。《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管子·内业》说:“精存则生,其外安荣。”《庄子·刻意篇》又说,神与精一样,“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
3、主张静态养生
古人提倡“返璞归真”、“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以上说明心神宁静、不轻举妄动、情态淡泊、不要有过多的欲望,精气便会内安并有益于延年。庄子在《天道篇》中说:“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者忧患不能处(意即精神愉快,忧患就不能侵扰),年寿长矣。”韩非子也认为静养精神对养生十分重要,他在《解老篇》中说:“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老子·八十亲》中提出了至静的具体方法,要“少私寡欲”、“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国养生者崇尚的静养原则由此发展而来。中医初步创立了呼吸功养生的方法。《庄子·刻意篇》介绍了“吹呴呼吸,叶故纳新,熊经鸟伸”这一吸取真气、排出废气的调气法,此法后来被发展成“六字诀”而广泛应用于养生锻炼,“熊经鸟伸”则成了华佗“五禽戏”的基础。中医认为,人们经常处于虚和平易的境界,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道德经》云:“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返璞归真”,认为治病要“防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还强调“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没病时防病,就不会生病了。这为以后“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中医养生学打下了基础,实际就是以防为主,采取措施去主动防病,不是消极应付生病。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睡个好觉”成青年人奢望
    下一篇:高层警告那些玩足球的资本大佬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