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中国知青垦荒第一人---- 杨华

来源:红色边疆荒友家园 作者:李吉庚、孙勇才等 时间:2017-02-10 点击:


杨华,作为垦荒队发起人之一,曾亲手接过团中央授予的“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大旗,高举着这面火红的旗帜,挺进萝北荒原,把她深深地插进北大荒这片黑油油的土地。他的名字,曾轰动过全国。成为50年代青年人的楷模。
一 、赤子之心
杨华,1932年出生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乡一个贫农家庭。北京解放那年,父亲当了土改小组长,他天天跟着父亲跑前跑后,成了全乡人人皆知的小土改积极分子。1950年6月,清华大学的学生下乡,住在他们乡里,帮助建立了团组织,他第一个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担任了团干部和乡里的民兵队长。1951年年底,区里举办整党训练班,他作为积极分子参加了学习,系统地接受了党的知识教育。1952年元旦这天,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当选为西黄村乡乡长。他一边处理乡政事务,一边参加田间劳动,掌灯后还要参加夜校学习,浑身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他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是满意的,唯独不满意的是他所在的乡由于首钢扩建,土地面积越来越小。他觉得做为一个立志务农的新型农民,用武之地太小,应该在更广阔的田野上施展自己为国家多打粮食的抱负。1952年6月,杨华参加了北京市第一期乡干部文化学习班,学习班上,老师讲国家形势时,讲到了我们国家还有很多荒地没有开垦,将来国家一定会组织人去边疆开荒。杨华在讨论时就表示:以后要到边疆开荒种地,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1953年,18岁的杨华作为年轻的乡长、区劳动模范,参加了北京市第四次农村工作会议。首长在讲话中讲到,全国还有4亿多亩沉睡的荒地等待人们去开垦。他激动得睡不着觉。会议讨论时,他说着说着竟跑了题,要求到边疆去开荒种地,主持讨论会的区委秘书长王召月笑着说:“讨论正题吧,将来有开荒任务,我一定推荐你去。”杨华亮开了大嗓门说:“好!咱们说定了。到时候别忘了让我第一个去。”看到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乡长激动的样子,在场的人全笑了。
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
1955年3月,毛主席发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为实现党中央的“一五”垦荒计划,团中央首先开始探索,组织代表团赴苏学习,参照苏联共青团垦荒的经验,承担了组织青年参加垦荒的任务。
1955年6月2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舒学恩到各区物色青年垦荒队的带头人。石景山区秘书长王召月不食前言,立即推荐了西黄村乡乡长杨华。舒学恩找到杨华,告诉他团中央准备组织青年垦荒队到边疆开荒,问他愿不愿意去。早有此愿的杨华,当即表示:“愿意去。”
党的需要,就是青年的志愿——这是50年代青年的共同心声。1955年8月5日,杨华和另外4名青年团员在团中央会面了,五颗年轻的心被时代赋予的重任激励着。他们聚集在一起,兴奋地议论着未来的垦荒队,他们提出:不要国家一分钱,用我们的双手,建起新的生活、新的家乡,并商定三条原则:必须绝对自愿;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去了就不回来。
8月16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在头版头条全文发表了杨华等5位青年的申请倡议书。一时间,在首都北京,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强烈反响。首都沸腾了!几天之内,就有700多人报名要求加入垦荒队,超过了需要人数的10几倍。
全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诞生了。陈启彬任党支部书记,杨华任大队长。60名身强体壮的青年,聚集在团中央大楼里,精神抖擞地参加了临行前的学习。
1955年8月30日,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耀邦向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授旗
8月30日,北京各界青年1500人,为垦荒队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小小的礼堂,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浓重的爱国主义热浪。会上,团北京市委第二书记王照华热情称赞:“首都青年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组织了祖国的第一支垦荒队。”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作了《向困难进军》的讲话,他称赞道:“你们是光荣的第一队,你们的行为,是英勇的行为,是爱国的行为,”“你们是垦荒工作的星星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他号召青年到黑龙江后要“向困难进军!有一千条困难,就要打破一千条,有一万条困难,就要打破一万条。”随后,胡耀邦同志代表团中央把一面绣着“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几个金色大字的旗帜授给了垦荒队。队长杨华代表60名垦荒队员接受了这面凝聚着重托和期望的队旗,向团组织和全市青年表示决心:“要在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建起新的团支部,建立起新的村庄和新的生活”。



当天下午6时正,墨绿色的车厢载着歌声,载着欢乐,载着60颗赤诚的心,向着亘古荒原进发。
“告别了母亲,
背起行装,
踏上征途,
远离故乡。
穿过那无边的原野。
越过那重重的山岗。
高举起垦荒的旗帜,
奔向遥远的边疆。
勇敢地向困难进军,
战胜那风暴冰霜,
……”
嘹亮的歌声从列车中传出,响彻在祖国的上空。垦荒队员们高擎着向困难进军的大旗,高唱着向困难进军的战歌,开始了垦荒大业。
荒原扎根
1955年9月4日,杨华带领着垦荒队员,来到了人烟稀少的萝北荒原,在一个小桦树林中,支起了帐篷。
“北大荒、真稀奇,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锯里,”“北大荒的土地肥到家,黑油油的土地冒油花,撒下种子就发芽,插根木头能开花。”北大荒这片亘古荒原,传颂着这支有口皆碑的歌谣。但是,请不要以为这里是令人忘情的伊甸乐园。大自然在无私地赐予之前,需要刻薄地索取人类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当年日本侵略者曾垂涎于北大荒的肥沃土地,派出开拓团垦荒,终以失败告终;历代统治者想开发北大荒,也未能如愿。作为垦荒队的扛旗人杨华,他深深地知道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该有多么重,严峻的考验就在面前。
垦荒队员住进帐篷的当晚8点多钟,大家正在写信,狼群突然包围了帐篷,黑咕隆咚的天底下,不知来了多少狼,此起彼伏瘆人的嗥叫,阴森森荡的人心魄。杨华指挥着队员们在帐篷的四周点上火堆,以保护马匹和人们的安全,狼近了就打一阵枪,直到天亮,狼群才撤走。第二天晚上9点多钟,狼群又来了,而且比第一天来得还多,叫得更凶,杨华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清荒工作,让大家都休息,他带着几个队员,持枪值夜班,警惕地守卫着。帐篷外,是饿狼的嗥叫,帐篷内,是劳累了一天的战友们匀称的酣声。狼群实在逼得太近了,杨华无奈,只得放几枪,清脆的枪声划破夜空,惊醒了那个紧靠门边睡觉的小伙子,他猛地蹿下地,一面高喊“打狼”,一面操起木棍就往外冲,幸亏被杨华拦腰抱住。狼群包围帐篷三个晚上,终于不来了。后来有一天,西边的太阳还没落山,队员刚收工,来了一支瘸狼,四支枪一齐开火,没打上。大家拿起木棒就追,刚追到西边的小山包,狼群迎面冲来,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阵势吓懵了,掉头就跑。杨华和几个持枪的战友断后,边开枪边撤,终于安全地回来了。为了对付贪婪的饿狼,杨华和战友们,把死马肉里包上雷管炸药,惊天动地的爆炸声赶走了狼群,也惊醒了沉睡的大地。
1955年9月10日,在人迹罕至的萝北荒原,垦荒队举行了简单而又隆重的开荒仪式。他们面对茫茫荒野,站在高高飘扬的垦荒大旗下,庄严地举起了右手:“我是一个青年垦荒队的队员,我志愿来到萝北县,面对祖国的河山,脚踏着边疆的荒地,肩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宣誓:第一,坚持到底,不作逃兵,要把边疆作家乡。第二,勇敢劳动,打败困难,要把荒地变成乐园。第三,服从领导,遵守纪律,决不玷污垦荒队的旗帜。第四,完成计划,争取丰收,为后来的青年们开辟道路。”中共萝北县委书记阮永胜亲自在仪式上剪了彩。随着队长杨华的一声令下,四台套着六匹马的垦荒大犁,在千年沉睡的荒原上翻起了一层层黑色的泥浪,碧绿的草原变成了黑褐色的良田。
垦荒生活异常艰苦,万顷荒原人迹罕至,大自然在这里恣意地显示自己的威力,到处是攀蔓的野树,丛生的杂草,野兽出没,瞎虻成群。要在这荒原上扎根,就必须先向大自然争回一块生存之地,然后才能征服大自然。队员们先向那密密层层的野树杂草展开了进攻。北大荒的瞎虻多得惊人,只要队员们一进入杂草中割草,瞎虻就像捍卫自己的领地一样,成群结队向人袭来,拼命又叮又咬,令人痛痒难忍,一巴掌就能拍死七八个。开始,他们一边干一边赶瞎虻,结果哪头也顾不上。后来,他们索性用毛巾把脸、脖子围起来,一头扎进草丛中,猛割起来,哪里的草割完了,哪里的瞎虻也就少了。队员们风趣地说:要不是咱们这样拼命把草割完,瞎虻哪肯搬家呀。北大荒的10月,已开始结冰,为了盖房,队员拧拉哈辫,把手冻肿了,被冰碴划出道道血口子。10月底,杨华带着他的战友们,盖起了第一排简陋的草房,喝上了自己打出的井水。
与割草建房相比,可以说开荒更为艰苦,过去,队员们没有见过开荒犁,刚一扶住犁,试着吆喝一声,东北马听不懂北京人的口令而惊了,拖起犁蹦出几米远,把扶犁的人甩出很远,有时摔在树疙瘩上,两手被划得鲜血淋漓,开一天荒真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杨华带领着他的战友们没有退缩,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就是用这种精神,他们学会了扶犁开荒。60天后,1200亩荒地翻了身,其中有350亩已耙过了两遍,荒草漫掩的亘古荒原露出了美丽丰腴的肌肤。
他们争得了一块生存之地,队员们编诗来歌颂大荒原和自己的垦荒事业。
北大荒这个地方,真妙!
我们一到,
肥沃的草原,在微笑,
狼狍野鹿在哀叫,
轻松悠闲的生活,
我们垦荒队员不要!
把第一个丰收年,
送给祖国人民瞧。
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进北大荒后,天津、哈尔滨、河北垦荒队也相继来到这里。为了统一领导各垦荒队,根据团中央的指示,11月12日,成立了萝北县青年垦荒工作委员会,由共青团天津市委书记宋三洪任垦区主任兼党委书记。根据北方冬季高寒的特点。垦区领导决定把几支垦荒队统一编为四个大队。杨华受命担任了牵动全局的运输队长。他带领着几十辆马车,住在萝北县的大车店里,到肇兴江边运木材。阴历11月13日,跟往常一样,队员们起得很早,套上马车就出发了。这天是当地人称为“哑巴冷”的天气,一出门大家都觉得脸像刀割一样痛。路上,有的队员耳朵冻白了,手冻硬了,脚冻得下不了车。车到目的地,缺乏防冻经验的队员们争着上前烤火,有的队员脸、手、耳朵眼看着起了大水泡。一位队员鞋烤热了,往下脱鞋十个脚趾盖连同鞋一块被拽了下来,鲜血直流,火辣辣地钻心痛。老乡们看到之后,赶忙把后进屋的队员拽过来,用雪给他们搓。告诉他们这样天气走远路,脚痛了要跟着车跑一会,皮手套要经常拍打,皮帽子要反戴着,这样能护住前额,还手把手地教给他们许多防冻的办法。
创业时的生活太苦了。雨季,杨华和他的战友们住马架睡帐篷,一觉醒来鞋漂走了;蚊子、瞎虻、小咬、三班倒;冬季,零下40多度的严寒,10月份才抢盖起的草房变成了“水晶宫”。晚上睡觉带着皮帽子,清晨醒来,头发、眉毛、胡子变成白色。吃的是窝窝头和盐水煮黄豆。
在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面前,个别人动摇了,打起背包想开小差,尽管杨华等领导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但那位领头卷铺盖卷的人仍执迷不悟。一人动,全军摇,所有的眼睛都盯着扛旗人。杨华急眼了,猛地咬破右手中指,在大小不等的几块硬纸板上写下了“我是荒原上的一名垦荒战士,我要永远做个垦荒战士,不做逃兵。要依靠党,依靠群众,去克服一切困难,要把一切献给祖国”。血是鲜红的,字迹也是鲜红的,垦荒战士的心更是鲜红的。最后他在血书上连盖了3个印章。一个个鲜红的字,凝结着他对党、对垦荒事业的无限忠诚。队员们在杨华的带动下,纷纷表示了扎根荒原,战胜困难的神圣愿望。
人心稳了,干劲来了,杨华又带上运输队住到山里搞运输。新年后的一天,午夜12点多钟,有个队员兴高采烈地把杨华喊起来:“队长,快起来,下大雪了。”
杨华急忙起来,出去一看,厚厚的积雪足有80多厘米深,把门都堵住了。在北京哪里见过这么大的雪呀!大家兴致勃勃地喊叫着:“下大雪了。看大雪呀!”这时,杨华猛然想到,这么大的雪不把木头全埋上了吗?怎么运输?还能完成任务吗?大家一听,全愣了,怎么办?队员们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杨华。杨华当即决定:“做饭,喂马,上山!”
天,还黑濛濛的。杨华在前边踏路,运输队借着银白色的雪光上路了。
这天晚上,垦区党委书记宋三洪和县委的同志一看铺天盖地的大雪急坏了。天还不亮,宋三洪亲自带着救援队伍,扛上铁锨,骑马向杨华他们的驻地奔来,远远看到帐篷埋在雪中,只剩下一个顶尖,就放开嗓门喊:“杨华,纪英!”当他们到驻地跟前一看,全惊呆了!帐篷里一个人也没有,一排零散的脚印、车印直通山里……“快追!”翻过一个山头,远处传来震天撼地的号子声,杨华正领着20几个英姿勃勃的小伙子往大车上装木头呢!宋三洪看到这个场面,眼睛湿润了,激动地高喊:“小伙子们,你们干得好!干得好啊!”
严寒的冬天,垦荒队员们就是用这种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伐木6万棵,运回了可建1200平方米住房的木料,砍柴150万公斤,割草15万公斤,编草帘子1600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56年春天,萝北青年垦区根据垦荒队员的籍贯,分别建立了八个集体农庄,杨华担任了北京庄主席。到1957年,北京青年垦荒队经过三易其庄,终于在白云石山下正式选定了庄点,庄前蜂蜜河,庄后鸭蛋河,依山傍水,土质肥沃,风景优美。这就是现在的共青农场北京庄(第七生产队)。
1959年,青年垦荒队并入了国营农场,杨华先后调任过几个生产队的主要领导。他走到哪里,就把“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带到哪里,先后改变了所到生产队的面貌。1974年,他担任了农场副场长。
杨华志属黑土地,情钟黑土地,他把理想追求深深地植根于黑土地之中。黑土地也为他实现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崇高理想,提供了纵横驰骋之地。
二、沃土根深
共青农场的大部分耕地靠近都噜河、鸭蛋河。每逢汛期,两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仅1984年就淹没农田20万亩,其中14万亩眼看到手的庄稼,颗粒无收。有一个家庭农场的场长,看到一年辛辛苦苦的果实,被洪水吞没,抱着场长的腿失声痛哭。而对这样的场面,杨华的心被刺痛了。1985年,又一次洪水泛滥。十几万亩农田再次被淹没。
巨大的损失,惨痛的教训。农场领导决心根治洪涝灾害。这一艰巨的任务,落到了杨华的身上。
北大荒的3月,仍是寒风刺骨,为了及早准确地绘制出修筑防洪堤的图纸,他带着水利科的同志开始了对作业区的全面考察。他们趟过刺骨的冰水,冻红了双脚;坑坑洼洼的草甸子,扭肿了脚脖子,锋利的三棱草把脚脖子划得道道血口。每次踏查,个个都像扭大秧歌似地在塔头墩子上蹦蹦跳跳,连小伙子也累得气喘吁吁,汗水淋淋,但年过半百的杨华总是走在他们的前面。踏查,不但辛苦,有时还有生命危险。一次,他带领人员踏查沼泽地段,为了安全,他让大伙原地待命,自己摸索着在一人多深的苇草中向前探路,可刚刚踏进沼泽地,只听“扑嗵”一声,他掉进了地裂子沟里,瞬间,刺骨的凉水淹没到他的胸部,幸亏大家及时赶来把他救出,才免遭意外。


(杨华担任共青农场付场长时,在制定水利工程规划)
水利施工任务紧,踏查工作异常艰苦。杨华患了重感冒,同志们都劝他休息,场长听说了亲自找到他,让他住院治疗。可他看到水利施工正是紧张阶段,他硬是不肯休息,仍然亲自带队踏查,并到施工现场指挥机车作业,检查施工质量。施工队住在大帐篷里,晚上用的是昏暗的煤油灯,一年在野外作业七八个月,条件很艰苦,但当同志们看到年过半百,头发花白的老场长每天和他们在一起时,干劲倍增,拼命工作,天天超额完成任务。经过他和施工队的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到1987年汛期前,都噜河45公里长的防洪堤竣工了,质量超过设计要求。这年汛期,降雨量超过了1984、1985年,杨华连续三天在大堤上观察,堤内洪水滔滔,堤外麦浪滚滚,大豆、玉米随风荡漾,看到这一切,这位工程指挥者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年,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单产总产双超历史,农场给水利科记集体二等功,杨华被评为管局、总局劳动模范。
都噜河防洪堤竣工后,杨华又立即带人开始对鸭蛋河防洪堤的修复加固工作。晴天他亲自指挥施工,越到汛期的大雨天,他越领人去鸭蛋河巡看大堤,他要在洪水流量最大时,确定原有的防洪堤设计是否合理,做出正确的决策。他要察看哪里是险工要段,以便修复加固。有一天,正下着大雨,杨华披上雨衣,从九队的鸭蛋河防洪堤地段向下游检查,走了10多公里路,当来到七队防洪堤段时,发现堤坝已被洪水冲刷掉一半,堤外已开始有渗透现象,他立即组织人力抢修加固,保住了下游几千亩农田没被水吞没。
1988年,农场要建日处理600吨的粮食处理中心,杨华在抓水利工作的同时,又接受了这项任务。为了保证粮食处理中心在麦收前竣工,他抓紧时间,日夜奋战在施工现场。一次,在吊装烘干炉时,他亲自指挥,由于吊车停吊过快,挂钩铁屑飞出,打在他的左眼眶上。顿时,鲜血从额头上流下来,在医院缝合包扎好一寸多长的伤口后,医生让他住院观察,可眼见得施工正在关键时刻,他出了医院,又回到了施工现场。粮食处理中心在麦收前按期完工。
近几年,杨华似乎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场部地区地下水严重污染,化验结果,人们吃的水仅大肠杆菌就超标60多倍,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1990年末,他又接受了场部地区自来水施工任务,为了人民的健康,现已59岁的杨华又日夜奔波在自来水施工工地上。
40多年来,杨华把自己的青春年华乃至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北大荒的开发和建设事业,成为开发建设北大荒千百万开拓者的一面旗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最初誓言。他曾多次获得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1955年、1959年两次出席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荣获奖章;1957年出席了青年团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出席了黑龙江省青年垦荒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同年出席了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1959年,1960年出席黑龙江省团代会,并被选为第三届团省委委员;1974年,1979年出席了黑龙江省青年上山下乡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85年5月1日参加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表彰大会,并受到党的总书记胡耀邦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三、沉痛悼念中国知青垦荒第一人----杨 华

1、红色边疆荒友家园
中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队长杨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2月8日在哈尔滨逝世,终年85岁。杨华同志1932年生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中共党员,曾任共青农场副场长。1955年8月,他与五名青年发起组织全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到黑龙江省萝北荒原垦荒。1955年至1959年两次出席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荣获奖章。1985年5月,受到胡耀邦等中央领导的接见。由杨华担任队长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成为唤醒北大荒的第一批拓荒者,北大荒如今已变成了“北大仓”。
得到杨华逝世的消息后,黑河知青博物馆刘树新、杨贺军等同志第一时间慰问杨华家属,向杨华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
我们衷心的希望杨华同志讲责任、讲奉献的伟大精神得到弘扬,祝杨华同志一路走好!

2、
孙勇才 (黑龙江农垦总局原党委书记)
获悉杨华同志逝世,心情非常悲痛。
我与杨华相识是1965年8月,在社教时同一个工作队,当时他是社教队的领导,我是队员,他是我入党的介绍人。我们同住一条炕,同吃一鍋饭,同干一种活,或排水放炮抬冻土块,或锄地或割小麦割大豆或上跳板立肩扛麻袋。我们给职工讲课,为下班单身职工打洗脚水,为他们读报等 ,生活很难苦,但心情特舒畅。
杨华常给我讲胡耀邦的故乡,讲他下乡前当乡长的故事。杨华能吃苦出大力;杨华对人诚恳热情,胸襟坦荡,乐于助人;杨华爱党爱国愛北大荒,他札根边疆,铁心务农,胡耀邦几次问过杯华有什么团难,杨华总是用地道的北京话大嗓门告沂耀邦:你不用为我操心,我们都挺好的;杨华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不顾及自己的面子,有一次在讲话中有点闪失,他敢在职工大会上纠正自己,向职工们道歉;杨华感情真实,充满正能量,他像一团火,他像一头牛,他是一面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杨华文化不高,但品德高贵,不吹捧不献媚不护短,不言过其辞,干得多说得少脚踏实地的人。
杨华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位好兄长,失去了一位知心人,失去了一位引路人。虽然你回北京后我们很少见,但我一直牵挂着你,你虽然离我们而去,驾鹤归西,但你永远是我最尊敬的人。
杨华同志安息吧!孙勇才敬挽
--------

3、
张雅文
听到杨华离世,我心里非常沉痛。
我在农场,开始就在七连,就是现在的北京庄。杨华是指导员。永才书记说得好,杨华像一团火、一头牛、像一旗。火一样的热情感染每一个人。像牛一样为人民鞠躬尽瘁。像旗帜一样指引人们前行。对他从事的垦荒事业充满热情。他极具凝聚力。我和他一起铲过地,一起在地头吃过饭。杨华唱歌唱得好,团里汇演,他还拉着我一起唱了男女声二重唱。他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他退休后回到北京,他留在北大荒的二儿子出了车祸不幸去世,他们夫妇只靠杨华一人的退休金带着二儿子的孩子生活。生活困难,杨华就拾废品供孩子上学。当有人劝他时,杨华回应说,劳动光荣有什么怕丢人的。有一次团中央和全国总工会到他家慰问,发现北京市给全国劳模的津贴杨华没有。全总的朋友打电话问我,我就给他在省人事厅工作的大儿子询问,才知道杨华除了参加过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外,没有任何荣誉,他把国家给垦荒队员的荣誉都给了其他垦荒对员。我把这个情况向总局领导做了汇报。总局出个函给全总,杨华才享受到他一生唯一的特殊津贴。但杨华本人并不知晓此事。
杨华艰苦奋斗一生,是我们做人的楷模。他永远活在北大荒人的心中!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彩云飘过的山峰 (叙事长诗)
    下一篇:邓小平逝世20周年:何以怀念,唯有戮力改革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