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影评:这样的的假结婚伤了谁
由重庆知青何维嘉、王茂久创作,重庆素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联合拍摄的重庆第一部知青题材的电影《红月亮之武陵山歌》已通过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这几天正在上海试映。介绍说:电影叙述了下乡到重庆偏远的武陵山区插队的知青纪光明、徐静茹、王麦耕,顶压力,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下,搜集、继承和保护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陵花灯民歌,影片真实反映了蹉跎岁月的现状,知青不甘沉沦与之抗争的经历,为追求爱情、理想,为申遗而付出毕生心血甚至生命的过程。
对《红月亮之武陵山歌》的创作与拍摄,剧组与导演付出了许多,这一期刚出版的《黑土情》杂志做了许多介绍,我也很佩服他们对知青文化的挚着,如把他们经过写下来,也是部很好的电影素材。对《红月亮之武陵山歌》的评价,影片推荐者,编剧,导演,演员及许多观众都给了许多好评,好的大家都说了,我也基本赞同,就不多说了。我觉得文艺评论应该是多方面的,对一部电影的评价,光是好,没有不足,是不可能的,讲究实事求是观点,就要全面地,客观地,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如果只听到好的意见,听不到不同意见,或者有人只想听赞扬的,不想听不同意见,我个人认为不是好事,那这个电影评论市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长久下去,电影事业是不会有进步的,对制作方与观众也都不会有什么好处。前一场电影《承诺》,我写了一篇影评,这次也写一篇,说点我个人的其它看法!
一,关于电影情节。我在我先前写的影评:【无钱造屋咋还情:影评《那年我对你的承诺》】一文中曾说过:我总觉得《那年我对你的承诺》与预告要放的电影《红月亮之武陵山歌》,都是写知青的,也都有一种承诺,尽管各有特色,但我觉得在主要情节上有许多雷同之处,影片说的都是男主人公回城了,女主人公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城或不能在一起生活,继续留在农村。不同的是一部影片的女主人公没死,但孩子死了,另一部影片是女主人公死了,而孩子活下来了,影片表现手法有所不同,但写得都是悲剧。其实这样的情节我好像并不陌生,别的故事里也见过,只不过人物与背景有所不同。我总觉得,题材新颖很重要,但如果都是这样的情节,似乎有些庸俗化了,如知青电影按此套路走下去,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我认为看一部电影好与坏,我认为不在它是不是因为是悲剧,也不在它是否写了知青的事就是好,而是在于它的思想内涵和它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精神,我现在依然这样认为!我之所以觉得《红月亮之武陵山歌》的拍摄过程可以写一个剧本,拍成电影,是因为我觉得这里面有一种牺牲与追求精神在里面,这与我【无钱造屋咋还情:影评《那年我对你的承诺》】一文中说提到的老知青徐桔桔,贾爱春重回山河村的故事,其道理一样,如拍成电影就有一种精神能体现出来。悲剧电影要正确反映你想要反映的主题,有时是比较难的,有许多悲剧电影是想通过某件事来透视一种社会的不公,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已不是旧中国了,把握不好容易混淆是非。在如何看上山下乡问题有不少争论,有人就抛出一种苦难论,以此来否定上山下乡的方向,在对这二部电影的评论中,我已经听到有这样的评论,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了上山下乡,这种论调,我想不是电影的推荐者愿意听到的吧!
二,关于电影剧本。一部电影剧本就是一个故事,讲故事就要把故事讲全讲圆,这样才会让人觉得真实可信。电影《红月亮》讲的故事,其核心内容就是王麦耕与徐静茹的假结婚,用这来体现王麦耕的爱是非常圣洁纯粹的,他不求回报更不求索取,是一种默默的无尽的付出和牺牲。我觉得作者意图很好,但看了电影给了我这样一个疑惑。从故事发展情节来看,我不明白他们的假结婚最终又伤了谁?如果当初二人仅仅是为了方便生孩子而假结婚,这还说得过去。但过了那段时间,我不知王麦耕和徐静茹为何不去找纪光明说清情况。从王麦耕这方面来讲,孩子生了下来,事情可暂告一个段落。因为是假结婚,徐静茹是不会幸福的,为了徐静茹的幸福,再加上如果孩子是纪光明的,他应该去找纪光明说明真相,让二人团聚。即便是在6年后,徐静茹离开了人世,王麦耕也有责任找到纪光明,把当时的情况与女儿的事向纪光明说清,而没有理由要等二十年后,在一次偶然的相见机会再说。从徐静茹这方面来讲,如果孩子不是纪光明的,就更没有必要假结婚了。如果不知道孩子到底是谁的,那就要看徐静茹自己的想法了,既然是假结婚,那心里就是为了某一天准备与纪光明真结婚,否则假了又有什意意义?她也应该找到纪光明说清情况,何去何从,有个了断。如果当时找不到纪光明,那也应该有个交待。如果影片没有回答好这个疑问,那我们在歌颂他们爱情的同时,是否也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王麦耕、徐静茹这样做是不是也有点残酷了,这不仅伤了徐静茹,也是伤了王麦耕。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样做是一种不人道,对各方都没有好处,这种后果我觉得是不值得提倡的,如果徐静茹不去找纪光明,就说明她已作出选择,我觉得没必要让他们一直假结婚下去,而是应该给她一条生路,让她真结婚,要做到这点,从影片来看并不难。我不知徐静茹为何生病,而在6年后就离开了人世,是不是与此事有关,我设想是不是有这种可能,也许她不愿伤王麦耕,所以就不去找纪光明了,如果是这样的后果,那这种照顾,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好,其后果是适得其反,也许正是王麦耕的这种消极不作为的态度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发生,我觉得与影片宣扬的主题相矛盾。影片完全可以深入王麦耕与徐静茹的内心世界,有曲折,有反复,这样就把人写活了。我觉得影片出现此疑问,就是缺乏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剧本的反复推敲,没有把故事讲全讲圆。
三,关于电影主线。这部电影写了二条主线,知青爱情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据说这部电影原本只有一条主线,就是几个知青之间的爱情故事,但是社会的现实情况是,有可能光写知青的事,在审查时通不过,于是作者就加了另一条主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此名义来获得通过。我觉得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也没有什么不对的,相反,如写得好可以更深化主题,问题在于应该如何把二者融合在一起。冯小刚在说《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主题时,用了一句话: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我看了电影《红月亮之武陵山歌》后,也想用一句话找个主题,但是觉得很难用一句话,把这二个主线连在一起来说清主题。看现在的评论,基本上都是说王麦耕的爱是非常圣洁纯粹的,不求回报不求索取,是一种默默的无尽的付出和牺牲等等,但也只是说到第一条主线,好像与第二条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没多大关系,出现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编剧只是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招牌,尽管从一开头就说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当中与结尾也说到了,但其目的也只是为了通过审查而加上的。而不是真正剧情发展的需要,因此他们没有,也不可能会去挖掘与深化这方面的矛盾冲突,并把这些冲突与他们之间的爱情情节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现在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一些景头,也就是听到一些山歌,最大的冲突就是为了保护一些歌曲稿而打架。其实我觉得山歌如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它大量地存在于老百姓平时生活中,是很难禁止的,而稿子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他们之间的爱情体现了一种为山歌而生,为山歌而病,为山歌而死的境界,那就把这二条主线紧密结合起来了,那我觉得电影可能会更有看头。
四,关于电影主题。电影里有知青,并不一定要定位于知青电影,既然这部电影编导要定位知青电影,那就要反映一种知青生活,我觉得影片中的知青味还可以再浓些。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在一个山里的小山村来了二个北京知青,一个本地知青,还有一个回乡知青,有点冷清。其中很少有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与农民在一起生活劳动的场景。我觉得是不是可以简单地放几个上山下乡的历史景头,交代一下当年上山下乡的一种历史大背景。有人会说通不过,但我觉得电影与小说不同,小说是要用文字表达的,写上去的字,可能会审查通不过,但电影拍摄时,可以不用说,不用写,只是在拍摄时,放些景头来显示,这样审查可能方便些。我觉得知青电影最能打动人的是当年的生活场景,这里面有许多情感,因此这些景头不能少。另外电影中有一些景头看上去不错,但也有讨论的空间,如他们结婚时没人来,最后只来了一人,但我觉得这更像我过去看过的一些电影里,好像有类似的景头。而知青在农村,有反对的,但应该说关心的人还是有的,影片应该体现这种关心,这也是一种知青味。不能为了一种悲,而放弃这种情,这种味。再说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没有当地农民的支持也是不行的。我觉得电影里无论什么人当主角,也不管是不是知青电影,或其它类型的电影,最好不要离开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不是潘金莲》看上去写的是当代“潘金莲”告状,实际是讽刺官场生态,最终点明了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最大的腐败是身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样的主题容易引起大家共鸣,看电影的人也会多。
五,关于电影评论。评论电影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讲,一部电影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因此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如有人只想别人说好,而不愿别人有不同看法的心态,倒是不正常的。在这里我顺便说一句,我反对有人打着知青的旗号,只是为了一种私利。前不久,有人在海南竟直接打出了中央党校的旗号,并把知青地位不恰当地与老干部并列,其目的就是打着养老的旗号来推销他们的房子。一时间,这种宣传铺天盖地而来,让有些知青看了很高兴。但我看了总觉得怪怪的,我在我参与的其中几个微信群里,也许就我一人不客气地说了反对意见,现在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见踪影了。我说这些只是想说,有人看到了现在的知青市场是一个大市场,想从中捞取些一些利益。现在既然是市场经济,我不反对有人这样做,但一定要合理适度,最重要的是要把知青利益放在首位,这样才能长久。借此机会也想说清几个问题,一是有人觉得拍电影这么艰难,反复宣传好的方面不是不可以,我不是也同样认为把这拍电影过程拍成电影也未偿不可。但一定要分清,这与电影《红月亮之武陵山歌》本身好坏是二回事。不能说付出艰难,电影就好,否则就是变成了投资无风险。二是通过了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就算是成功了。要说成功,这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更难的路还在后面。一般来讲,我觉得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主要是审查影片的政治倾向,至于最后成功好与坏,还要市场说了算。每年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了许多影片,有不少上映了无人看。三是电影院上座率多少,影院不是主要的。既然是市场经济,如果影片看的观众多,影片不会不多排场次,因为它也要讲效益,也要讲生存。如果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我在这里还是要重复一句,市场不相信眼泪,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我个人意见,为保险起见,在拍电影之前,是否先写成小说或把剧本发出来,听听社会大众的评价,再拍可能慎重些。如果只听个别人的意见,那怕他再有名,也只是一个人的看法,是不是代表了社会大多数人的看法,无法考证。在这里我也想给大家一句忠告,世界上许多的路都是艰难曲折的,我个人认为拍电影的路更是难上加难,一是难在它需要大量的投资,能不能收回,不到最后一刻始终是个未知数。二是难在现在是市场经济,好不好不是那个人能说了算的,也不是光靠宣传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它最终要面临市场的选择。因此在起步前,一定要看到风险,三思而行,假如你不在意金钱,愿去做一个探险者,那又另当别论。因为社会也需要探险者,我对他们表示一种敬意!
电影《红月亮之武陵山歌》在电影最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过去我总以为我走出了大山,他们没有,现在看来是我没有走出大山。这句话很有哲理,也很美。但用在这里让我有点费解,到底怎么样算走出大山,纪光明为何是没走出大山,不知他做错了什么?其实生活就是生活,有时没那么多对错,只是无奈。
我觉得知青电影写什么,怎样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种看法,写出来是为了交流,也是对电影的一种学习与探讨。
北风
来源:http://cai.zhong2009.blog.163.com/blog/static/1132481082016115102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