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长征记》第二十四章 红2、红6军团开始长征(上)

来源:人民网 作者:曲爱国 张从田 时间:2016-10-03 点击:

第二十四章 红2、红6军团开始长征(上)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相继开始长征后,位于湘鄂川黔边界地区的红2、红6军团成为中国南方唯一一支红军主力部队,湘鄂川黔苏区也成为中国南方唯一一块红色根据地。1935年1月,在配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地进行了湘西攻势之后,红2、红6军团主力返回到大庸地区,转入休整,并全力展开根据地建设。红2军团发展到六个团约六千五百人,红6军团发展到五个团约五千二百人,两军团共约一万一千七百人;新组建地方武装三千余人,军区机关、学校、医院、兵工厂等共有一千一百五十人。兵员增加了,装备也有所改善,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得到加强,两军团官兵之间的团结更加巩固,斗志空前旺盛。同时,两军团已建立起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统一指挥,行动一致。全军上下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面貌。
 
      湘鄂川黔苏区,北临武汉,南接长沙,四省交界,既可对红一、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进行有效配合,又直接威胁到了国民党军反动统治的核心区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红2、红6军团的作战,不仅有利牵制了国民党军的力量,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而且对国民党在湖南等地的反动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早在红2、红6军团发起湘西攻势之时,湖南军阀何键就向蒋介石发出了急电,称“情势紧张,全湘震骇”,提出了“欲靖川黔,先靖湘西;欲除朱毛,先除萧贺”的方略。蒋介石则坚持双管齐下的方针,既重兵“围剿”中央红军,又绝对不容红2、红6军团继续发展壮大,干1935年2月调集十一个师又四个旅约十一万人的兵力,以湖南、湖北两省军阀部队为主力,分六路对湘鄂川黔苏区展开大规模的“围剿”。
 
      红2、红6军团以外线机动与内线防御相结合的方针,紧密依靠根据地人民,灵活机动地迎击国民党军的“围剿”。经过中年多的奋战,先后取得了陈家河战斗、桃子溪战斗、忠堡战斗、板栗园战斗等胜利,至1935年8月,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共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师、一个旅,俘虏、击毙国民党军师长各一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红2、红6军团发展到了两万一千余人。
 
     红2、红6军团反“围剿”作战的胜利,湘鄂川黔苏区的扩大,再次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政权。蒋介石将“围剿”失败的原因归于湘军、鄂军作战不力,立即调兵遣将,于1935年9月纠集一百三十多个团的兵力,以中央军的嫡系和半嫡系部队为主力,再次对湘鄂川黔苏区发动新的“围剿”。在部署上,以湘军、鄂军“围剿”部队在以大庸、永顺、龙山、来凤、鹤峰、走马坪为前沿的袋形阵地上筑碉固守,从湘鄂川黔苏区的南、西、北三面实行防堵;而以中央军的孙连仲纵队和樊嵩甫纵队为进攻部队,从津市、澧州及其以北地区由东向西逐段筑垒推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方针,综合军事、政治、经济等多种手段,企图消灭红2、红6军团和革命政权。
 
      敌情空前严峻,中共湘鄂川黔边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依据原有苏区及东部游击区,抓住有利时机击破东面急进之敌,破坏其向西进逼企图将我军包围于龙山、桑植、永顺狭小地区之计划,再寻求机动,在运动中击灭其他方向之敌”。按照这个方针,红2、红6军团于9月上旬撤离津市、澧州,在石门西北集结待机。但国民党军逐段筑碉,交替前进,红2、红6军团几经寻战,始终难以找到有利的歼敌机会。
 
      红军逐步被压缩到了东西一百五十多公里、南北五十多公里的狭小地域,回旋空间越来越小。形势危急,必须果断决策,摆脱险境,否则就会陷入重围,后果不堪设想。
 
      刘家坪决策
 
      早在遵义会议结束之后,中共中央曾致电任弼时等人,通报会议情况,并对红2、红6军团的行动方针做出指示。2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电示红2、红6军团:“总的方针是决战防御而不是单纯防御,是运动战而不是阵地战。”“你们主要活动地区是湘西及鄂西,次是川黔一部。当必要时,主力红军可以突破敌人的围攻线,向川黔广大地区活动,甚至渡过乌江。但必须在斗争确实不利时,方才采取此种步骤。”同时指示:“应组织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分会。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夏(曦)、萧(克)、王(震)为委员,贺为主席,讨论战略战术问题及红军行动方针。”
 
      3月,在红2、红6军团反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最艰难的时刻,任弼时、贺龙等人曾对被迫北渡长江,进行战略转移时的路线进行了讨论,任弼时于22日给中央发出请示电报,称:“根据目前情况,我们以最大决心争取这一地区的巩固,以与西方军(即中央红军)配合。(我们)正集中全力在保持有生力量条件下,首先求得侧击郭(汝栋)敌,必须取得两次伟大胜利,方能保持新区的巩固发展;否则,2、6军团将被迫退出新的苏区。目前,我们与西方军活动是互(呼)吸相关,西方军放弃桐梓、遵义,是否将转移于贵州以西地带?万一2、6军团被迫转移,就目前情况只有渡长江到(南)漳、兴(山)、远(安)边为便利。因为乌江、酉水、沅江均无渡过条件,施(南)、鹤(峰)、桑植逼近湘鄂敌主力不能立足。这种预定的方向,是否适宜?”
 
      中共中央于4月5日复电:“目前你们那里胜利的可能还是存在的,仍应尽力在原有地区争取胜利。至于现在提出以后可能转移地区的前途问题,我们认为是适当的。如果渡江后对于你们不成一个困难问题时,我们可同意你们渡江的意图,但这只是你们认为在原有地区不利于作战,且红军主力非转移地区不足以保存有生力量时,才可实行。对渡江的可能问题,你们必须精密地估计一切可能发生的困难与必需的准备工作。”
 
      此后,由于连续取得陈家河战斗、桃子溪战斗的胜利,红2、红6军团放弃了北渡长江的计划,继续坚持湘鄂川黔苏区的斗争。然而,反“围剿”作战期间,红2、红6军团在进入鄂东地区作战时期,中断了与中央的联系,并在此后一直处于单独决策、单独作战的状态。

 


桑植县红2、6军团总指挥部旧址
 
      9月29日,正在进行湘鄂川黔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红2军团,突然收到中革军委周恩来发来的明码电报,询问红2、红6军团的情况,并告知联络密码留在红四方面军处。此时,红2、红6军团和中共中央中断联络已有三个多月了,并不知道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及随后发生分裂的情况,因而对周恩来突然以明码电报联系既感到兴奋,又感到奇怪,担心是敌人设下的圈套,因而任弼时等人只是谨慎地密码致电周恩来,以询问红2、红6军团领导人的方式试探真伪,沟通联系。
 
      密码电报没有到达中央,但拥有通信密码的红军总部电台收到了电报。张国焘立即以朱德和他两个人的名义,于9月30日回电红2、红6军团,准确回答任弼时等人提出的问题,并通报:“一、四方面军6月在懋功会合行动,中央任国焘为总政委。……我们今后应互相密切联络。”红2、红6军团领导人并不知道党中央已率红1、红3军团北上,更不知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以为与中央的电信联络已经恢复,所以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给上级的电报,包括部队行动的请示报告,都是发给朱德、张国焘的。张国焘因此拥有了对红2、红6军团发号施令的便利。
 
      与红四方面军恢复通信联系的时刻,正值红2、红6军团反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最艰难的时期。中共湘鄂川黔边省委和军委分会于10月上旬对行动方针进行了反复讨论,并致电朱德、张国焘,说明:因红一、四方面军未有东出计划和湘鄂川黔苏区东部地形不利,以及其他主观方面的原因,在当前敌情下继续活动在不宽广地区来打破敌人新“围剿”是困难的。建议主力转移到黔东石阡、镇远、黄平地区活动,在广大无堡垒地带和敌人进行运动战,争取在那里创建新的根据地。10月15日,朱德、张国亮复电指示:“现在小地区内,固守固然失策,决战防御亦不宜,轻于尝试远征,减员必大,可否在敌人碉堡线外原有苏区附近,诱敌出碉堡,用进攻路线,集中全力击破之,”并指示,“一切请按实际情况由你们自行决定。”
 
      据此,红2、红6军团于10月17日和23日,先后在石门渡水坪和热水溪召开军委分会会议,但未能做出最后决定。10月下旬,红2、红6军团从磨岗隘陆续回到桑植中心区后,中共湘鄂川黔边省委和军委分会于11月4日在桑植县刘家坪召开联席会议,进一步对行动方针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3个方案:一是突围后转移到石、镇、黄地区;二是突围后在现在苏区附近活动;三是继续在现有狭小地区内防守。会议在认真分析敌我形势的基础上,认为:红2、红6军团在长江以南已经成为孤军,要想在现有地域内打破兵力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围剿”极为困难,既不可能固守根据地,也无法按张国焘的电示在苏区周边活动,因为敌人开始“围剿”后,步步为营,兵力集中,很难分散敌人,寻找战机。红军主力只有撤出苏区,突围远征,实行战略转移,方能从根本上摆脱敌人,争取主动。

 

湘鄂川黔军委分会布告
 
      会议最后决定:红2、红6军团立即实行战略转移,坚决突围向贵州的石阡、镇远、黄平方向前进,在广大无堡垒地带和敌人进行运动战,积极创造条件,转入反攻,以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争取创建新的根据地。
 
      会后,红2、红6军团集中在桑植,进行突围转移前的各种准备。除进行广泛的思想动员外,并将部分地方武装整编,新组建了红5师、红16师共5个团,分别编入红2、红6军团,同时裁减部分机关人员补充主力部队。整编后,红2、红6军团总兵力一万七千余人。
 
      红2、红6军团分别在桑植刘家坪的干田坝和瑞塔铺的枫树塔举行突围誓师大会。贺龙在刘家坪红2军团长征动员会上讲话说:“现在我们二军团已经有了三个师八个团,6军团也建立了16师、17师和18师,两个军团有一万七千人,而且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好汉子,这比我们刚刚会师的时候,扩大了一倍多。蒋介石搞了一百三十个团来围攻我们。他们修筑碉堡,步步为营,我们活动的地盘越来越小。我们苏区建设了近一年,人民群众尽了最大努力,支援红军。可是这里山多、田少,加上敌人烧杀抢掠,哪还能养得起我们近两万人的红军?人要吃饭,马要吃料,可是老天爷长不出那么多粮食,所以我们只能转移到外线去,抛开这一大帮子乌龟壳子。外边地方大着呢,我们可以行动自如啊!”
 
      11月19日,贺龙、任弼时下达突围命令。除留下红18师坚持根据地斗争外,红2、红6军团主力于当晚整装出发。部队中的大多数官兵是湘西子弟,桑植的百姓扶老携幼为红军送行,离别之情的惆怅使每个人都充满难舍之情。桑植是贺龙的老家,也是他开始举起革命大旗的地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曾留下过他的脚印。临行前,贺龙专门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洪家关,但没有进村,只是默默在村边山坡伫立片刻,然后悄悄离去。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是他和许多湘西子弟兵最后一次见到家乡的山水。
 
      红2、红6军团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伟大的长征。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连载——《长征记》第二十三章 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边
    下一篇:连载——《长征记》第二十四章 红2、红6军团开始长征(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