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结识的知青人物(7)伍松乔

来源:江湖麻口 作者:江湖麻口 时间:2025-04-11 点击:

      凌晨,手机上获悉:伍松乔去逝!

      令我非常惊愕:这太突然了!

      因伍松乔不算年级很大,六十九岁,若不出身体健康意外,不是到该走的年龄却早走了,作为作家和文化学者,正是黄金时期。

      伍松乔1948出生,1969年赴四川省富顺县永年区张湾乡插队务农,1972年后历任富顺文工团专业作家,富顺工矿公司业务员,富顺报副刊编辑,富顺广播电视局局长、总编,自贡市文联副主席,《四川日报》文学版主编及副刊部副主任、主任,高级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四川报纸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四川省记者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散文学会、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著有散文集《姓甚名谁》、《川人记忆》,游记集《随遇而乐》,报告文学《为官数任》,随笔集《记者行吟》,文论集《副刊大趋势》,主编《离离原上草》、《泸州散文集》、《星光作证》、《应变与超越》、“巴蜀红色旅游丛书”、《剑胆琴心》等。个人获全国报纸副刊特殊贡献者、四川报纸副刊十佳编辑称号。
 
      成都商报客户端告知的却是真事:著名散文家、媒体文化人、巴蜀文化学者伍松乔11月4日晚因病突然去世,享年69岁。伍松乔的家属向外界证实此消息。伍松乔系著名散文家、媒体文化人、巴蜀文化学者,中国新闻奖、冰心散文奖、四川省文学奖获得者;他突然去世的消息在圈内引起震惊。

      伍松乔的儿子伍奕,昨日(11月4日)23:37在微信上公开发文称:家父伍松乔,于两小时前突发疾病,抢救无效,驾鹤西去。事发突然,心慌意乱,难以一一周知亲友,还望谅解。成都商报记者联系上伍奕,他透露:“因为没有准确的诊断,目前不知道具体病因,父亲在吃晚饭的时候突然就倒在碗边,我母亲急忙打120,医生到时已经停止呼吸。”
 
      伍松乔作为报人,文化学者,与我有缘,皆因知青。

      与伍松乔两次深入的对话交流,历历在目,还是因知青。

      第一次,是在九十年代末,大约是九七年,香港回归那年。

      那是《泸州日报~酒城星期刊》搞一个什么副刊文化交流活动-与伍松乔面聊,因为 ‘’知青酒‘’ 缘故。

      准确那一天不记得了,接到《泸州日报~酒城星刊》主编赵小东电话,说有个老知青想见见你,他也是个老知青,想看看你这个推出“知青酒”的知青。

      按说的,我带了一箱土陶罐的 “知青酒”,来到泸州三星街新马路潮州酒楼,经赵小东引见,见到并认识了伍松乔。

      这是我初识伍松乔,从平和常带微笑的面容,看去是一个好相处的老知青大哥。他问我下乡是什么时间,下乡在什么地方,在农村待了多少年,就知青间经历的交流,一下子拉拢了彼此距离,由此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相互握手坐定,作为《四川日报》报人记者和文化人的职业习惯和好问热情,伍松乔详细问了 “知青酒” 的生产情况,并言:我也是知青,下乡在我老家富顺好几年,对农村有很深的知青情结,对那里的村民很有感情,现虽说回城工作这么多年了,始终忘不了农村,时不时还挤出时间去那儿看望,忘不了生产队的父老乡亲……

      话间,赵小东插话:伍老师写了 《“知青酒”,一代人的记忆》,发在《四川日报》副刊上。

      说着,伍松乔拿出发有 “一代人的记忆~知青酒” 《四川日报》版样给我看。文章通过“知青酒”,他回忆起了在农村插队上山下乡的点点滴滴,非常生动感人。我表示真挚的感谢,向他敬了 “知青酒”。他说一般情况下,他是不喝酒的,但知青酒,他要喝的。

      伍松乔拿着 “知青酒”,反复端详,那专注神情就象一个考古学者对待一件文物,后说:你搞的这个 “知青酒”,创意很不错,也挺有意思;土陶罐,有农村特点;祖国山河一片红的外盒包装,有那个年代特有的痕迹;那顶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小草帽,让我们当过知青的有亲切感;这 “家家有知青,户户有回忆;社社有知青,村村有故事” 题款,对我们这些知青,很到位,也很有味……

      感叹后,伍松乔针对 “知青酒”,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并寄予做好 “知青酒”。
 
      那次见面过后,我开始关注伍松乔,也关注他编的报版。

      其中因由,皆因伍松乔是知青之故要多一些。

      后来,二零零四年,我做了《泸州晚报》“酒城楼市” 主编,同有报人为道,有一个新报人对一个老报人的尊重,关注伍松乔就更多了。

      二零一四年,我参与策划的四川作家邻玉赖公酒庄的酒文化采风,伍松乔也参加出席,《酒城新报》对他作了封面人物报道。

      活动中,伍松桥与我聊起了“知青酒”话题,他说: 知青酒,已在是一个简单的商品,而是一种知青情绪的渲泄,一种寄托。

      过后,也偶在一些场合见到伍松乔,但彼此都是匆匆忙忙,更多是电话交流,内容除文化方面外,离不了大家都是知青的话题,每每话虽不多,但深意在其中。
 
      第二次面见伍松乔,记得是二零一五年盛夏。

      《泸州晚报》搞一个报纸记者交流活动,请伍松乔来讲课。

      我突然接到电话:官总,我是伍松乔,在泸州,想去你那茶山看看。我回复:欢迎欢迎,我马上安排。

      一会儿,又接到《酒城新报》赵小东总编电话:川报伍老师想去茶山看看,你有时间安排一下。

      我即回告:伍老师刚来个电话,我已做了安排。

      那时,我已离开《泸州晚报》,阴差阳错当起了茶农,在纳溪天仙硐开垦种起了茶,推出了 “早春二月” 特早茶产品。

      一个多小时候,我陪同伍松乔先生,随行的有《酒城新报》总编赵小东,常务副总编夏燕,一行人驱车来到纳溪天仙硐景区章口岩水库 “早春二月” 茶基地。

      章口岩水库,在天仙硐风景区内,水域面积广阔,且纵深悠长,四周翠竹摇拽,库容碧水天蓝,景致十分秀美。

      茶山初种一年多,已发出了一片片的绿色茶芽,与翠竹和碧水相互辉映,看去令人心旷神怡,自是情趣始然。

      伍松乔认真询问了茶山种植情况,“早春二月‘’ 茶产品加工情况,他有段话,直到今天,还回响我耳边:我们知青,对农村是有感情的,我是通过几年的上山下乡,识了中国的农村,农民,农业;现在,我们尽己之力,为我们上山下乡过的第二故乡,这是好事,也是善举,非常值得去做;你现在种茶,卖茶,很好,就是一个知青感恩第二故乡印福报;官总,茶与酒一样,是有文化的,你 ‘’早春二月‘’ 茶这名不错,但要与茶文化结合,才更具价值,才更卖相,也才能更多吸引消费者……

      交流间,伍松乔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茶山翠竹山野,那专注神情流露出一个老知青对农村那片土地一种炽热的眷恋。
 
      伍松乔先生,就这么突然走了。

      走得很急足的伍松乔先生,留下了许多精彩文章。

      留下对报业工作的执着,留下对文化探索的认真,但我来讲,是伍松乔做为老知青,他对农村农民农业的一往深情……

      伍松乔老知青,一路走好!

      伍松乔老知青,我用“知青酒”敬上,愿您天堂安息!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老三届人的故事│《扛了一回棺材》
    下一篇:农场人的故事《聚会》 作者:侍冬梅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