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唯一的国货市场叫“蓬莱市场”
来源:阿拉老底子 作者:侯宝良 时间:2024-11-10 点击:
就在今年上海书展时,一些时髦的年轻人背着名牌的包包,穿着国际名牌的时装出现在展会上,相似脚步轻盈了。挑了几本心仪的书却舍不得放进包内,怕是撑坏心爱的包袋。但有人看得懂,有些只是外商贴牌商品,甚至就是“中国制造”。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制造业门类齐全的世界制造大国。前几年我在美国的不少商场或超市里领教过这些洋货。反倒让我增进了民族的自豪感。追溯我们曾经的国货市场历史,尤其我童年时居家附近在的“蓬莱市场”。情不自禁想问问年轻人:你知道“阿拉上海老早唯一的国货市场”有多风光吗?
上海老城厢的文庙路南面就是蓬莱路,早在上世纪30年代于小西门内学前街,北临蓬莱路,南靠永宁街一圈,创办了一个新式商场,商场在兴建之初,打出振兴国货的大旗,成为誉满上海的南市商业文化中心。市民誉为蓬莱市场——“国货市场”。
上海老城厢的文庙路南面就是蓬莱路,早在上世纪30年代于小西门内学前街,北临蓬莱路,南靠永宁街一圈,创办了一个新式商场,商场在兴建之初,打出振兴国货的大旗,成为誉满上海的南市商业文化中心。市民誉为蓬莱市场——“国货市场”。
1930年创办的蓬莱国货市场(来源:上海黄浦)
原蓬莱市场平面示意图(摘自《黄浦档案》)
原蓬莱市场平面示意图(摘自《黄浦档案》)
早期唯一的“国货上场”
早在1925年无锡著名实业家匡仲谋在当时的南市蓬莱路购置24亩土地,拟独资筹建颇有现代风貌的商场。当时上海经过“五卅”运动,全民口号是“提倡国货,抵制日货”。1926年蓬莱市场初建开业后,144间店面都有各大名店和名厂承租,如,中法药房、博览书局、冷香阁、老大房、冠生园、冷气照相店、小花园鞋帽店、匡一服装店等。还有三友实业社、五和织造厂、中华珐琅厂、益丰塘瓷厂、华丰钢精厂等。租用门面少则一二间,多至五六间。特点是全部经营国货,1928年后至抗日战争前夕,又先后于东、南两侧建造起,蓬莱大戏院(后来改名“蓬莱电影院”)、南方剧场(今南市区少年图书馆)和蓬莱夜花园(今永宁街小学),气宇轩昂的大型综合商场又称“蓬莱国货市场,是当时上海唯一的国货市场,又是居民娱游之地。在社会上得到热烈追捧,声誉远播南洋各地。
蓬莱市场举办的流动国货展览(来源:上海黄浦)
声势浩大推举国货
1930年3月8日下午1时,蓬莱市场再次开业,依旧提倡国货,振兴华界商业。当时的知名厂商纷纷入驻。旅沪全浙救灾会联合五个国货团体在市场内组织临时国货商场,主旨是救济温州、台州、绍兴、宁波等地灾民。
蓬莱市场展出的国货商品(来源:上海黄浦)
1932年6月,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土布运动大会。开幕式上以推广乡村土布,工作人员一律身穿土布服装,这些土布服装色彩鲜艳,质朴美观。匡仲谋亲自上台宣讲提倡国货的意义。还请来胡蝶、陈玉梅、高倩萍、夏佩珍等十余名影星,身穿场内商家精心裁制的土布旗袍相继登场亮相,明星们曼妙的身姿漂亮得体,将乡村的土布旗袍表现得淋漓尽致流光溢彩,并绕场数周展示。大会展出的土布花色品种多,而且价格低廉。义卖处每天人头攒动,购买者相当踊跃。原定展期三天,因观众如潮,欲罢不能,又延长四天,参观者达十多万人次。当时报载:“蓬莱市场人山人海,顾客络绎不绝,生意爆棚,数十商家营业额均在几百元以上,多者千余元,开沪南未有之新纪元。”这些厂商有些至今已成为中华老字号,如冠生园食品公司、大中华橡胶厂、五洲大药房、张小泉杭剪店、上海土布商店等等。
匡仲谋(1877-1956)
在匡仲谋的悉心经营下,一座集吃、穿、玩一体的综合市场很快迎来其全盛时期。市场还多次举办国货展览会, 1934年以一场独具匠心的国货宣传规模更大,大家提着写有“凡吾国民无论男女,须一律用国货”“用国货从家庭起” 的标语,提灯巡游形式登场。有组织地从蓬莱市场出发,围绕老城环城游行。并请附近的上海中学、务本女中的女生分别穿上土布学生装和土布旗袍同时登台表演。上述两次的国货展览会影响最为深远。体现了国民提倡国货,抵制洋货的爱国情操。这个土布运动很快扩散到了江、浙两省的杭州、嘉兴、无锡、苏州等地,相继仿效,社会影响特别巨大。
务本女校学生身穿土布旗袍(来源:上海黄浦)
蓬莱市场举办土布运动大会蓬莱市场积极倡导国货,抵制日货。摘自网络
蓬莱市场随国运兴衰
商场里还设有市场中心,有两层楼的集贤楼、酒菜馆、迎宾楼、茶楼,还有书场、天乐窝剧场等,在南部还开设跑驴场、锦绣阁等娱乐场所,规模简直不亚于当时黄金荣的大世界游乐场。东部有蓬莱照相馆、青年弹子房。抗日战争前夕,匡氏还开设蓬莱银号,还有每天出版的《上海报》。为招徕顾客,市场中央建有集贤楼酒菜馆、迎宾馆、茶楼、书场、天乐窝剧场等,蓬莱市场已集吃、穿、用、玩于一体,既是一个大型购物场所,又是老城厢的娱乐中心。恰逢蓬莱市场邻近的小西门城墙遗址,上海人也习惯称之为“西门国货公司”。
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军侵占南市,放火将蓬莱市场房屋烧毁。据统计市场内各厂商损失惨重,总值相当于2500根金条。抗战胜利后,匡仲谋曾计划重建蓬莱市场,终因内战泛起社会动荡、经济萧条而未能如愿。“蓬莱市场”则渐渐成为了周围一带地区的地名,深深留在老上海人的心中。
这里直至解放前夕,仍为小商贩、书摊、说书、竹棚剧场、溜冰等活动场所。解放后蓬莱市场的旧址,后来继续成为蓬莱餐饮商铺、书摊、书场、中青溜冰场、乒乓球馆、日用品商店、皮塑批发市场与老年公寓等。周围改造扩建为学校有云南中学、市第十中学、永宁街小学,区少年图书馆、南市区体育俱乐部,成为南市区文化、教育和商业较为集中的地区。
遗憾这里是老城厢地势低洼区域,城建下水道设施中的欠账,所以每逢夏、秋之交雷阵雨多时,这里常常是一片泽国,四周如同汪洋。路边棚屋里的家什成了漂流物,嬉水的孩童们折起纸船,有的还写上心愿目送它漂流四方。小屁孩坐在木盆里悠哉、悠哉地划水,宛如来到了威尼斯水城。每当水害发生时,我们学校都用条凳连起成栈桥,低龄学生有待家长肩背回家。而少年男生乐于赤脚淌水好不快乐,我们戏称“划大水”。老师们则不断提醒大家,当心脚下被锐物割伤,这并非危言耸听,却时有发生的伤痛事故。往往一场大水退去,街上是满目疮痍、一片狼藉。雨过天晴又是一番景象,家家户户门前像摆地摊,纷纷抖出受潮物件来晒霉。
上世纪末,随着商业布局的调整,地下扩充排水系统,才告别了“划大水”的窘相。1997年蓬莱电影院拆除建楼,以及蓬莱餐饮业搬离后,这里逐渐停止了往日人声鼎沸的喧嚣。而著名的敬业中学校门开在此地,与不远处的市十中学遥相辉映,带来了莘莘学子学而不倦的气息。
蓬莱路上敬业中学正门 侯宝良摄
永宁街口市十女中大门 侯宝良摄
永宁街口市十女中大门 侯宝良摄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