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曲折求学路

来源:原创 作者:查金鑫 时间:2024-09-24 点击:


 

旭日东升,云蒸霞蔚。东海之滨十里钢城,迎来英姿飒爽的早班工人。

这是被誉为金色炉台的上海第一钢铁厂二转炉。早夜班交接时间,巨大厂房各种机器被按下“暂停键”。广播里传来优雅动听的小提琴乐曲:我战斗在金色的炉台上……
头戴橘红色安全帽、身穿白帆布工作服、脚穿翻毛工作皮鞋的炼钢工人在各自岗位上换班。
被称为技监员记录房的工作室在二转炉正南方,有观察整个炉前冶炼和钢锭浇铸的最好视野。早班班长仔细检查了夜班各项资料后,和我握手:"辛苦了,你们夜班是高产稳产。抓紧时间洗澡到更衣室打个盹吧。祝你今天论文答辩取得好成绩。"我紧紧握手致谢。
班长,接班时是领班,交班时总是走在最后。我匆匆洗好澡,回到更衣室,熟练地把几只长凳拼在一起,铺上工作棉大衣倒头便睡。
不到两个小时,从车间隐约传来放钢的钟声,我一下惊醒,赶紧起来。
办公室上常日班的师傅在窗口向我打招呼:看你睡得这么香,就让你多睡十分钟。我嘴上道谢,心中暗暗叫苦。                            
果不其然,我一溜小跑赶到公交车站,看到这最后一班大站车一溜烟的跑了。等了好久乘上下一辆的公交车。只开出一会儿,便到铁路道口。耳边传来警钟声声,只见拦竿缓缓放下。
哦,莫不是像唐僧取经,求学路上这九九八十一难,还没有了结。
看来,学校约好送考的校车,我是赶不上了。
坐在停止不动的公交车上, 求学路上的曲折经历,一幕幕涌到眼前。 

上海天明糖果厂边上有一个小学。南风一吹,校园里的空气都是甜丝丝的。
小学招生,有一个象征性的"入学考试"环节叫面试。我前面有两个小朋友。老师亲切和蔼地问一个腼腆的小男孩:"你穿的是什么裤子啊?"答:"背带裤。""谁做的啊?""外婆做的。"老师又问了父母做什么工作,而后在登记表上打了个√。
接下来是个活泼的小女孩。老师问她手上拿的是什么扇子,女孩说,这是苏州团扇。然后主动介绍团扇上蝴蝶花卉的图案和色彩。老师在表格上打了个√。
轮到我了,老师指着边上的杂志向:"这是什么?"我看了一下回答:"民族画报和红旗杂志。""那是什么?""光明日报和解放军报。""你认识这些字?"我点点头,补充一句“基本认识。"老师为了测试一下,让我读一小段。这段中两个字我不会念。老师望了我一会说,你不是还没有上学吗?"我迟疑了一下,答到,"我去年入学考没有考上,是跟扫盲班的老妈妈一起学的。”停了一会儿,老师问:"你父亲是做什么的?"我回答的声音一下子变轻了。"我父亲……他在外地劳动改造。"老师不再提问,她缓慢地在表格上打了个"?"。我的心咯噔一下提到嗓子眼了。
在面试现场协助维持秩序的高年级学生,有个大队长小姐姐是我邻居。她凑巧看到老师打问号,吃了一惊,转身就去叫陪我面试的我的姐姐。我姐姐急匆匆来到面试老师跟前:"求求老师,让我弟弟进学校读书吧!"面试老师说:"你去叫家长来吧,和校领导谈谈。”
我姐姐赶紧回家叫来我母亲,我们一起到校领导办公室。接待的是一位年长的慈祥的女教师,记得是教导主任。她耐心地解释:由于生育高峰,学校教育资源不够。小学生入学向家庭出身好的倾斜。我妈妈紧张得搓着手不知道说什么。我姐姐上前一步,拉住老师的手说:"求老师了,让我弟弟读书吧,要不然……"姐眼圈红了,眼泪在眼眶打转,"要不然,我弟弟的学业就废掉了"听姐姐一说,我的心也一下子揪紧了。小学接连考不进,我这一辈子不就废掉了吗?
老师注意到三人渴求的眼神。她拉住我的手说:“你们家是个很特殊的情况。我们校领导讨论一下。"然后嘱咐我,如果进校读书,一定要刻苦努力。老师的活让我们充满了希望。
感谢学校领导,我的第二次小学入学考通过了。我朦朦胧胧知道,在我的求学路上有道坎,叫“家庭成分"。后来知道,不少品学兼优的学生在高考时被内定不录取,而我是小学起步时差一点被就拦在门外.
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小学入学考试。是我求学路上艰难的第一步。
和我的同龄人一样,我的学生时代,基本上是无忧无虑,充满阳光的。
我一直记住入学时老师的嘱咐:你要比别人更加努力,因为你拉下了一年。入学以后,我把所有的时间精力用在学校学习和各项课外兴趣活动上。其他小朋友课外打弹子刮刮片滚铁圈……我从来不玩。
我参加红领巾合唱团、少儿图书馆故事会、少年宫美术组活动。我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参加航海通讯俱乐部培训。
六十年代初,在学生中推广四项国防体育运动,其中一项是"航海通讯",主要培训内容是手旗通信和灯光通信。
我先是在少年官学习,后来每星期日到上海市航海俱乐部学习。外白渡桥边苏州河南岸有一栋漂亮的小楼,我们在那里接受培训。
我们教练姓程,是海军退伍军人。在文化教育和专业培训上特别耐心细致。
旗语和灯光通信,汉语拼音是基础。在摸底测试时,我自己的名字,三个字竟然拼错了两个!
他耐心地教导我:南方人学习汉语拼音,卷舌音平舌音容易出错,这些你们基本撑握了。但前鼻音后鼻音特别难。你名字上的鑫是前鼻音,你写成后鼻音了。还有你的姓,那是多音字,不能按常规音拼读。"
在程教练耐心教育下,我加倍努力。考核成绩进步很快。
上海市航海俱乐部的证书,我现在还珍藏着。其中成绩表记录着:汉语拼音99分,手旗部位97分,手旗通信97分。灯光通信,是中学生学员才考核的,成绩空缺。但是对摩尔斯通信的电码,我们已经很熟练了。
暑假里,初中学员到青岛海军基地参加夏令营,我们小学学员参加吴淞海军基地夏令营。接受航海通信培训.是我学生时代最美好的回忆。
进入初中,印象最深的,是我们自己组织课外哲学学习班,我被选为招集人。高中大哥哥大姐姐辅导我们。我们学《矛盾论》、《实践论》辅导员推荐我们看课外读物《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难物主义》《形式逻辑》,我看得津津有味。
初中前期,还是蛮充实的。
按照正常的发展,我们是脚踏实地,由小学中学向大学进军。
可是一场暴风骤雨.打碎了所有人的大学梦……
大学停办了。
我们这一届的初中高中是“一片红”: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我乘坐的公交车刚开上吴淞大桥,迎面驶来上师大送考的巴士。和我一起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在车里谈笑风生。我不得已,要单独追赶了。
公交车到站,我赶紧买了个量大的“枕头面包。”上师大聚餐赶不上,午餐还是要准备的。
从宝山到徐汇,横穿半个上海。我开始一辆一辆换乘公交车长途跋涉,到上海师范大学去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这一路颠簸,让我有时间回顾屯垦戍边的生活,尤其是在求学路上的经历。 

社会发展大趋势,决定每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在“一片红”大前提下,我选择到硝烟弥漫的中苏边境插队落户。
按照常理,主动报名到遥远的北疆农村,应该受到肯定和赞许。但是,负责毕业分配的工宣队却劝我说:换一个地方吧,不要到边境去。
我一下子想到了小学入学考试。我对工宣队说:“国家号召有志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的选择没有错,请你们审查批准。”
我爷爷是农民,外公是工人。父亲已经回原籍安分守己。若干年后,班主任胡老师告诉我,学校老师给我写了一份鉴定,评语是“品学兼优”。
我有幸通过政审。红卫兵团特批我加入了红卫兵。其实我没有参加该组织任何活动,只是表明他们认同了我。
六九年三月,江南花红柳绿,北国冰天雪地。我们下乡的地方,是黑龙江逊克县边疆公社边疆大队,我们对岸是驻扎了一个机械化师的波亚尔科沃。我们处于屯垦戍边第一线。
我们是到逊克的第一批插队知青。到边疆后全部住在老乡家里。十七、八岁,甚至只有十六岁的城市青年,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边垂乡村,首先要学会生存,再谋求发展。
我到农村这个社会大学,最早的老师,是我房东张庆玉、生产队长张金禄等当地老乡和邓文宽、冯锁臣等当地初中毕业回农村的青年。在他们的带教下,我们基本学会了春播夏锄秋收冬打场等农话;学会了盖房子。我们当年住进了知青宿舍;学会了多种经营:下江捕鱼啦、制砖烧窑啦、喂养梅花鹿啦、驾驶拖拉机等等。我曾很长时间从事粮食加工,除了碾米磨面,我们还拆洗机器。我们曾把小型内燃机拆开,洗干净零配件再组装起来,蛮牛的吧?
我到农村的第二任老师是上海下放干部。我们下乡才半年,由上海外贸局和闸北区机关的下放干部就来到边疆,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像家长对子女一样呵护我们。我担任过八十多人就餐食堂的司务长,老方伯伯是外贸局管理后勤的,他教会我们管理食堂。郑阿姨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她帮我们健全了医务室,给大家看病关心知青健康。赵何姨是知识分子,曾到境外从事贸易。她们都是老党员,她们和我成为忘年交,是我健康成长的导师。
我到农村的第三任老师,是边疆公社团委书记李应忠、五七干校的辅导老师、逊克县委宣传部的领导。我自被选为团支部书记,担任团委宣传委员后,参加了所有团委、公社组织的理论学习班。在县委宣传部组建工农兵讲师团时,有两个知青是“农民讲师”,我是其中之一。我们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查阅资料,编写讲稿,然后到各公社的学习班去讲课。
我还有幸参加上海师范大学来逊克县办的学习班。
一九七六年初,我的生命轨迹迎来了大转变,由于我家四个子女全部离开上海,可以调一个回上海。我是接到调令,比“大返城”早两年回上海的。
在农村这所社会大学,我锻炼了体魄,提高了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当我独自赶到上师大时,庆贺毕业论文答辨的聚餐已经结束。还好,我和同学们一起在校门口和文学楼前拍照了留影。
在同学们进教室休息时,我悄悄地走到校园临湖的一块大石头上坐下来,从背书包里拿出"枕头面包"大口吞食起来。
正想着没水喝时,论文答辨老师端着一大杯茶水送到我面前:"听说你是上完夜班来答辩的,连聚餐会都没有赶上?"我说"是的,没有赶上校车。"“听说你是这个班唯一的工人,炼钢一线的工人。"我说"是的,我阴差阳错,挤进了中文专业."老师和我都笑起来。"慢慢吃,不着急,我把你安排在后面答辩”临别特意回头嘱咐了一句“辛苦了一整天,今天回家美美的睡一觉”,我感谢老师关心,使劲点了点头。
用完午餐,时间富裕。回上海后初中、高中、大专、专升本的经历,就像昨天发生的事历历在目。
 

当初回上海,巧遇"钢铁元帅”重新升账,我被分配到上海第一钢铁厂。我主动要求到被称为"金色炉台"的二转炉炉前,成为一名炼钢工人。
一进厂,求学的共同愿望,把我们老团员联系在一起。我们组建了文化学习班。驾驶行车的董天蓉担任数学老师,我们经常在早班下班捧起久违的书本,认真学习代数几何。大学梦重新被唤起。
不久,冶金局为提高工人的整体文化水平,凡没有初中毕业文凭的,一律分批回炉学习,全脱产到正规学校上课。为鼓励学习,规定班里总分前三名,安排继续读中专或高中。我决心全力以赴争取前三甲。我们班有薛同学,比我年轻比我文化基础好,我们就结对子学。放学后我就到他家去复习预习功课,不清楚的地方向他讨教。到最后考试,我各科成绩优秀,总成绩全班第一。我想,我可以继续读高中,可是……
事于愿违,三个名额给了比我年青的人。
校方的解释是,他们年 轻。是团干部,要培养他们。我想说,十年前我也是团干部啊,可是没有说出口。毕竟他们此我年轻,培养年轻人,不难理解。这是我补初中文凭的经历。
过了一段时间,组织"青工政治轮训",各分厂和处级单位自行办政治轮训学校。领导找我,希望我去当教员。我不愿去,可能他们了解了我在农村的经历,他们讨论过了,认为我能胜任轮训教员工作。我提了个要求:再有学习机会,希望考虑我。轮训工作顺利完成.领导给我求学的答复是:不要上高中,努努力,报考成人大学吧。
我的好朋友黄复兴,也是下乡回沪知青。我们一起把铺盖卷拿到厂部集体宿舍。我们把"高复班"教材当高中阶段的课来上,整个身心全部朴在学习上。皇天不负苦心人.我俩考上了大专班。
这是我利用高复班,补上高中文化的经历。
质监处领导兑现承诺,为我的学习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我的工作从做三班的技术监督工作。调到常日班做耐火材料检验。我是组长,全组不满十个人,有三个在职读大专班的。下午上学用工作时间去上课,学习费用由单位报销。
我女儿在我们单位上托儿所。我每天抱着女儿到托儿所。到晚上上课,我抱着女儿进教室,孩子很乘,和我同桌,自己拿纸笔图鸦画画,累了困了就趴桌上睡觉。每次放学,我抱着熟睡的孩子坐车回市区。我大专班三年,女儿和我同桌三年。
这是我上大专的经历。
大专毕业半年,我得到通知,可以报考专升本班。我可高兴了,拿着通知书找领导。我察觉领导很为难。
"我们刚刚把你调回二转炉.恢复你班长的职务。现在你再去读书,这要影响工作了。"我请求“再照顾我一段时间。待学习结束,我再回原岗位工作。”领导的答复比较原则“你有学习机会我们应该支持。但是,一要安心本职工作,二要做好本职工作。”
暂短的考前复习,我是全力以赴。结果被上师大的专升本班录取。
专升本是下午上课。轮到休息天和上夜班,我可以去上课。但早班下班后上课我要迟到,中班上班,我学校学习要早退,这如何是好?
天无绝人之路,正当我不能确保上课时间时,厂里下达献血指标。我主动要求献血,但附加一个请求:献血的休假时间请允许我拆分开使用,上早班时遇到上学,我午餐后走,上中班时我放学后来上班。我们技监站领导竟然同意了。谢天谢地。我可以保持一段上课时间了。当献血假用完,我又要缺课了。我一筹莫展,产生了畏难情绪。好在献血指标下来,我又如法炮制。两次献血,想想前路漫漫,如果缺课多,那是完不成学业的。我的同桌,教培处老师郑振国鼓励我,一定要咬牙坚持下去,我们班张仲韧等同学也再三鼓励我,他们评选我为上师大优秀学员,这是对我的激励。我一咬牙,又"争取"了献血指标。好在技监站领导一直默默支持我,给我的假也宽裕。后来到准备毕业论文时领导主动对我说,按照相关规定,在职读书,准备毕业论文可以不来上班。站里已经安排曾经担任过班长,临近退休的老师傅代我班长职务,允许我脱产去查阅资料写论文。      
我回想我专升本的经历,站领导和处领异,一直是悄悄支持我的。我们站长是在职读复旦大学的,我们处长和总厂厂长都是在职读大学的,他们肯定赞同刻苦求学的职工。没有上级领导默许,哪有我"拆散使用休假"的?而且休假宽松,领导从不计较每次使用休假的时间,特别是准备毕业论文,他们主动做工作安排,给我创造完成学业的条件。
感谢在工作上帮我忙的技监员同事!感谢各级领导!还要感谢郑振国支持我,领导和朋友的支持,是我坚持学习的巨大动力。
这是我专升本的学习经历。 
夜幕低垂,月儿高挂。十里钢城,灯火辉煌。
晚餐后,我在更衣室长凳拼成的床上美美的睡了两个钟头。这一觉,睡得踏实睡得香甜。这是我大学生涯最后一次在长凳上睡觉。
做好交接班工作后,我来到炉前。六座硕大的纯氧顶吹转炉,除了一座正常维修保养,五座热火朝天钢花飞溅。这里有我的老师傅,有我的师兄弟,来到炉前特别亲切。
对于毕业论文是否通过,我信心满满。历经艰难曲折,终于圆了大学梦。现在是我学习生涯新的起点。我在参加冶金局组织的技师专业培训,技师论文答辩在向我招手 ,求学之路在继续向前伸展。
放钢钟声响起。气势磅礴的小提琴乐曲在心中回响:我战斗在金色的炉台上……
 

2024年中秋夜
(晓 歌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亲历献血
    下一篇:鲁迅职属的北京图书馆的创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