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月亮

来源:原创 作者:马嘉骅 时间:2024-09-18 点击:
 
永恒的月亮,永恒的阴晴圆缺。
 
今年中秋,我早早的住到了以明月命名的山,明月山的脚边。说不清为什么?为了“月亮”?一个七旬草民,难道潜意识中还真有那么一点点的矫情?
 
去年中秋在浦江西岸,前年中秋住在泰山玉皇顶上,凡是有月亮的晚上,都会痴痴的抬头看上一会。
 
大前年中秋,我坐在徐汇滨江发呆,信手涂鸦了《东坡之问—中秋》。
 
“明月几时有”?难道东坡他老人家不知道?
 
中秋之夜能不能见到明月?还真不一定。
 
今天,台风席卷江浙,明月山的太阳也躲了起来。晚上呢?明天呢?
 
“把酒问青天”。这是苏东坡被王安石逐出京城从杭州调到密州,人生步入下行道时的冲天一问。
 
才华横溢的苏东坡,智慧而又真性情的苏东坡,二十三岁如日中天般的亮相北宋朝野的苏东坡,他刚开启的人生之路,怎么就高开低走了呢?
 
二十三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在开封进士及第。考官欧阳修惊赞云:“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
 
苏家父子一时名动京城,并快速进入上层士大夫阶层的上升通道。
 
考中进士,朝廷就会给官做。兄弟俩还没上任,母亲就去世了。只能回四川服丧三年,等于苏轼兄弟俩的仕途被按了暂停键,被中断。
 
三年后苏轼和弟弟回到开封,欧阳修举起手对他俩说,慢,你俩慢点做官,推荐你俩参加朝廷的顶级考试“制科”。一年内完成五十篇关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论文。兄弟俩就在开封租了房子,埋头苦读写作。通过后第二年再殿试当场写六篇策论。
 
当年有三十三人参加这制科考,通过考试的只有苏轼兄弟和王介。
 
宋仁宗看完苏轼兄弟的试卷后,回到后宫兴奋的对皇后说,我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这好比博士毕业考上公务员,受到国家最高领导的器重和欣赏,如此高的起点,这仕途无疑是前程似锦。正当这哥俩要飞黄腾达之时,父亲苏询去世了,只能辞官回家丁忧守制。两次暂停,才起步就中断六年,可见苏轼官运之悖。
 
命运真的不眷顾苏轼兄弟。三年后回京。欣赏他俩的仁宗皇帝英宗皇帝相继去世,等待他俩的是不待见的冤家宰相王安石。苏轼与之政见相左,本性使然,有意见一定要说出来,而且还要发朋友圈。神宗皇帝想,你苏轼不支持就算了,还要写诗嘲讽,得,去监狱待着吧。如果不是太后,王安石等众多大臣说情,苏轼能不能走出乌台就不一定了。
 
苏轼不是不努力,不是苏轼沒能力,不是他沒理想不奋斗,而是人离不开时代的左右,离不开命运的冥冥注定。高开低走,黄州,惠州,儋州必然成为苏轼的人生轨迹。
 
然而,正是仕途上的高开低走,成就了苏轼,成为中国文化的一轮明月,永远定格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明月几时有”?阴睛圆缺,又随时浮云遮蔽,如人生之变化无常。
 
“明月几时有”?明月处处有,月月有,当下有。
 
此时此刻,浮云散去,明月高挂,澄明圣洁。时间仿佛静止,眼前的月光如水银泻地 如佛光普照。
 
习习秋风拂过,耳朵边隐隐约约仿佛听见从月光里飘来东坡的声音。
 
“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放眼天下,有几人有如此气度如此格局?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深性敏感,爱开玩笑的人”。
 
苏轼喜爱明月,他从监狱出来安置在黄州四年,为生计在几十亩的东面的坡地上耕作,在月光下三咏赤璧。从一个官员苏轼成就为也如明月般的东坡居士。
 
明月几时有?
就在当下
就在此刻。
 
永恒的月亮
如此圣洁
如此澄明。
 
子时已过
愿亲人和朋友们
千里共婵娟。
 
          写于2024,农历八月十四子时。

(责任编辑  晓    歌)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中秋赋》
    下一篇:《水调歌头》中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