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天然冰保鲜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渔业志》 时间:2024-09-06 点击:
拼图/日升
 
      上海渔业用天然冰保鲜,其文字记载始于南宋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年)。在一年一度的黄鱼汛时节,沿海渔民把捕得的黄鱼用天然冰保鲜,可存放数日,不致腐臭,以后相沿成习。

      清初,渔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就产生了专门在黄鱼汛时节到海上收鲜鱼的冰鲜船。这些冰鲜船在出海前一般都到天然冰窖比较集中的苏州地区及舟山地区满载天然冰,然后去海上或港口收鲜,再运回上海出售,俗称“贩冰鲜”。

      时鲜上市很受欢迎,故有“典账买黄鱼”之谚,此类冰鲜船一般可容天然冰20—45吨,为最具特色的鲜鱼运输工具。随着海洋渔业生产的提高,进沪冰鲜船四季不绝,主要来自江、浙两省沿海。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始设冰鲜鱼行。清光绪六年(1880年),在浦东白莲泾和杨思港的天然冰厂总容量已超过700吨。到1930年,上海天然冰厂已发展到160家,大部分集中在浦东,尤以高桥和六里桥为多,一般大厂每冬藏冰750吨,小厂约500吨,天然冰年产销3.5万—4万吨。1936年以前,上海鱼行用的天然冰几乎都来源于浦东一带的天然冰厂。

      抗战前夕,上海天然冰厂仍有128家,天然冰保鲜极为普及,凡渔船出海捕鱼,冰鲜船出海收鲜及鲜鱼之运送出售,均使用天然冰。由于天然冰藏冰的库窖(业内称冰厂)在开厂卖冰后,溶耗加速,加之天然冰厂系用稻草、竹、木建成,易遭水、火灾,所以天然冰厂业务很不稳定。

      1949年,在战争中被烧毁和台风毁坏的天然冰厂达80%,1951年勉力恢复到83家。上海解放初期,由于天然冰生产成本低,天然冰保鲜仍是木帆船渔业保鲜的主要措施。1951年实销29437吨,1952年实销20555吨。

      随着郊区海洋渔业船只的增多,上海产的天然冰已经不能满足水产品保鲜的需要。1959年8月下旬,上海市水产供销公司派员前往内蒙古集宁等地采购天然冰,每年冬季运沪约3500吨,称“北冰南运”。

      随着机制冰产量的逐步增加,郊区机帆渔船开始逐步使用机制冰保鲜。天然冰保鲜开始被逐步淘汰,1965年结束“北冰南运”。到1975年底,高桥地区最后几家天然冰厂也全部停业,天然冰保鲜已全部由机制冰保鲜代替。

      (摘编自《上海渔业志》)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一条蓬莱路 半部老城厢史
    下一篇:水乡记忆——农耕生活拾零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