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一族”看书展

来源:新民晚报网 作者:周洋等 时间:2024-08-30 点击:

编者按: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阅读有了多种模式,但是,绝大多数老人是喜欢纸质阅读。每年的“上海书展”,银发一族相约去书展淘书,会老朋友,去听自己喜欢的作家的讲座,带孩子去感受书香氛围,他们成为了上海书展观众的一部分。
 
      先卖后买
      周洋

      申城的书迷都爱逛书展,即便不是奔着买书的目的,只是去感受一下遨游书海的氛围也是极具诱惑力的体验。去年书展就是如此,我本没有特别想买的书,不过是照例要去有书的地方“轧闹猛”而已。于是,约上书友老张同往。

      “咱们去逛书展,是去淘书买书,你拎着这么一摞旧书跑去做啥?”一见面就看到老张手里攥着一捆旧书,用绳子扎得方方正正。看我满脸狐疑,老张不紧不慢打开话匣子。“昨天的新闻你看了吗?今年书展,上海图书公司专设‘淘书乐’摊位。他们不卖新书,专卖旧书,而且还出价回收市民朋友家中多余的书刊。我家书房早就书满为患了,正好需要吐故纳新,卖出旧的,买进新的,完成一次新陈代谢,也让这些书流动起来。”

      听了老张讲述,我是将信将疑。自己也算是书展常客,没见过有旧书展位啊。就这样,跟着老张一路来到位于二楼的世纪出版馆。老远就看到“淘书乐”三个大字很是醒目,一众书迷把摆放旧书的长条桌围了个水泄不通。我好不容易见缝插针挤进去瞄上一眼,很多物美价廉的好书。有的书迷眼疾手快早已捧着一堆书继续“寻宝”。

      老张不慌不忙按计划行事,把带来的旧书交给上图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们业务娴熟,很快就给出一个让老张满意的公道价格。我正想着卖完旧书咱们可以去旁边歇歇脚喘口气,却见老张一转身就加入到淘旧书的队伍中去了。不一会儿,手里又多出一摞挑中的旧书,刚才售书所得银两,只怕尽数贴进去还不够呢。我心里暗自好笑,老张啊老张,你可真是难戒买书瘾啊。
 
      觅书如寻师
      王智琦

      每逢上海举办书展,心中总有几分欢喜,不像小青年打卡赶时髦,书展就是觅书,犹如去寻找终身可学的老师。加之八月书展正逢本人生日,年年岁岁,马齿徒增,痛感生有涯而学无涯。

      银发一族去书展,有的是空闲时间,少的是家里空间有限,买来的书越积越多,舍不得清理出去。年已老体还不算衰,眼睛却不济。看书久了,舍不得放下,就像长久地握着师长的手,何处去倾诉?

      年老了,期望靠读书博采众长,难。买书只能越买越少、越挑越精。我喜欢那些历经过岁月磨洗后,仍能在读书人手中流转、摩挲的书。我还自定一个小标准,希望书的作者基本与我同龄或年长些,他们的人生阅历与感悟比我更深,我受到的教益与启迪就越大。买来一本书,其实就是请回来一位良师。

      每次去书展,我总在书海里耐心地寻觅,寻找心灵相契合的作家与作品。2016年书展最后一天,觅得范用先生《存牍辑览》一书,收有103位作者给范用的375封信,其中巴金先生给范用信中写道:“《随想录》希望能早出。我不要稿酬,照规矩办事,送我若干册样书就行了”。圣者仁心,令我感佩。2017年书展,看到汪曾祺散文随笔卷《后十年集》,欣然纳入。回家读到他1991年《自选集重印后记》中所言:我今年71岁,也许还能再写作10年。可惜天不假年,汪老先生77岁仙逝,岁月不居,纸寿千年,感触尤深。2020年书展上,我买到余秋雨《中国文化课》,此书涉及面极广,够普通老年人读一辈子了。

      这些从书展上买回来的书,放在家中书架最显眼处,真像一位位知识渊博的老师,滋润着我晚年的精神生活。
 
      书展上的常客
      石话

      我是上海书展的常客。这几年每次去,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向会展中心,每次总是怅然若失。她已经十多年没有出现在书展了,她是书展的劳模,那些年,她差不多每年都会出现在书展,带来自己新出版的书。她标志性的童花头、洪亮的声音、金属般的笑声,是书展亮丽的风景。可是,自2013年4月22日以后,书展再无程乃珊。

      程乃珊是我的老师,虽然她仅仅是给我们班代了几节课,我心里就认定她是我的老师。那时喜欢文学,我的作文曾经受到程老师的赏识,程老师说:“好好学,今后你会有前途的。”后来由于家庭变故,结果一事无成……不过,程老师对我的教诲始终记在心里。程老师后来成了著名作家,她写的书我看了不少。上海书展,只要有程老师签售,我差不多都到现场。但有时候,我也会远远地望着程老师,因为我让程老师失望了。

      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书展,这年8月20日,程老师《上海素描》签名售书,海报上,程老师童花头、脖子上系着红丝巾的大幅照片,吸引了不少读者。到场的嘉宾有陈钢、谢春彦、陈逸鸣、王维倩,可见程老师的人缘之好。每次去书展,我会准备一本签名簿,上面是书展上名作家的签名,收集留念。程老师拿着话筒,侃侃而谈。谁知4个月后,程老师被发现患有血液疾病,一年多的时间,就离开了人世。去年是程老师去世10周年,本来想去书展,也算怀念一下,不巧的是上半年摔了一跤,医嘱,67岁了,需要静养,不能出门。

      今年书展,我来到程老师经常签售的地方,默默为她祈祷,同时买了一本程老师的《上海街情话》(2012年12月出版),留作纪念。
 
      双胞胎逛书展
      张月琴

      邓阿婆有一对双胞胎外孙女萍萍和圆圆,现在就读小学一年级。平时女儿给她们报了各种兴趣班:英语、画画、钢琴、游泳、滑板等,放学后和周末忙于赶场子,阿婆对此不满,又说服不了女儿。阿婆是个文学爱好者,平时喜欢读书。这次书展,阿婆要带孙辈去感受一下书展的文化气息,希望她们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

      听说要去书展,双胞胎高兴得手舞足蹈,终于可以去玩了。平时姐妹俩老缠着要听故事,阿婆说:“你们可以用压岁钱去买书,书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以便你们更多了解世界。”

      书展是书的海洋,也是人的海洋。她们直奔童书区。那些席地而坐的儿童和家长旁若无人津津有味地阅读着,原来一蹦一跳的姐妹俩也被这浓郁的读书氛围感染,屏气凝神起来。各种图书摞在书架上,琳琅满目。阿婆帮她们选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大林和小林》《苦瓜流浪记》等书,阿婆说:“现阶段我可以读给你们听,以后你们识字多了,就可以自己看了。”旁边的书架是绘本且打折。“瞧,这儿的书是打折的!”“是不是可以买更多的书了?”萍萍问,“对啊!你们可以挑选喜欢的书籍。”圆圆喜欢看卡通故事,萍萍则爱成语故事,不一会儿被选的书就高高地垒起来了。阿婆说:“同样的书因为版本的不同,也有区别,选这个版本更具权威性且性价比高。”

      圆圆问:“外婆,我们可以在这儿看书吗?”“可以!”双胞胎捧着心爱的书,背靠背地坐下来,这也成了一道风景,吸引了不少觅书客。阿婆用手机定格了这一刻。心想:以后每年都要参加并拍照以见证她们的成长。
 
      最香上海八月天
      凝晖

      蝉鸣最欢,百花打蔫,人们却甘心被热浪裹挟到市中心的上海展览中心——一年一度的书展开始了。

      以前每次书展我都会带着儿子一起去逛,那是儿子每年暑假雷打不动的一项活动。

      近几年我腿脚不利索了,最怕去人多的地方,每年的书展,只能在朋友圈里神游,过过干瘾了。儿子看出了我对书展的向往,主动提出他改双休日为工作日晚上去书展。

      去年一个周四的晚上,儿子开着车,带我来到书展。果然,工作日的晚上人流量比白天少了不少。儿子提议趁着我体力最好的时候,我们先远后近,先高后低,先到二楼去看看。

      一到二楼,我一眼就看见书架显眼处有一排白色的书,一望而知是成套的。“什么书这么多本一套?”我情不自禁加快了脚步。《杜甫全集校注》,白色封面烫金字,给我一种圣洁的感觉。我一直喜欢杜甫的诗,曾幻想有朝一日沿着他生活游历的足迹,走一遍祖国的山水。这个愿望看来是越来越难实现了,那可以跟着他的诗“去”啊!一看价格,全套850元,打8.5折。价钱倒不是问题,主要是一套12本,每一本都很厚,拎走着实不易。我摸着书,犹豫了半天还是放下了。继续逛,但已经有点心不在焉了,我还在想那套书。终于小心翼翼地跟儿子说了。“买啊,又不差这个钱。”儿子说。“不是钱,是怕太重。”“没事,有你儿子我在!”儿子拍拍胸脯……

      回程,儿子的车内充满了新书的香味。上海的八月,不知有多少人沾了一身的书香,从上展中心出来,去往上海的各个角落,所到之处,都被书香熏染了。

      上海的八月好香。
 
      作者:周洋/王智琦/石话/张月琴/凝晖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谢晋为电影而生,也在老百姓的口碑里永生
    下一篇:庆国庆名家书画展开幕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