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傅
来源:《缅怀 回顾》 作者:吴佩珍 时间:2024-08-16 点击:
作者 吴佩珍
年轻时都有拜师傅学手艺的经历,我也一样。
在北大荒下乡的日子里,我拜过一位师傅,跟他学艺一星期,却让我一生一世都记得他,是他,让我懂得了即使在逆境中,也依然可以活出自我、活出自尊,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好。不知道师傅叫什么名字,却牢牢地记住了他是杀人犯。
记得那时天气变冷,连队需要送饭保暖的草窝,连长派我去学编草窝。跟在连长身后,去见师傅,那是一位四五十岁、中等个子、脸黑黑的男子,连长大着声说:“从今天起,师傅教你学编草窝”。一转身在我耳边小声用上海话说:“当心点,伊是二劳改”!
我平时嘻嘻哈哈惯了,连长一走,我就笑嘻嘻地问他:“犯的什么罪啊”?“杀人”!轻轻的两个字,吓得我再也没有了声音。工场间不足十平米,除了堆些杂物,留给我们的空间很小,几乎是挨在了一起。杀人犯师傅认认真真地教我编草窝,一想到他是杀人犯,心里就发毛, 吓得连话都不敢说。
到了第三天,草窝做成了,我一下子高兴起来。二只草窝,师傅做好了一只,我也做成了一只,我做的那只歪歪扭扭,而师傅做的那只却漂亮多了。我忍不住脱口而出:“做得真好”!可心里的疑团却一直放不下,这种只有女人、老太太做的活,一个大男人怎么会做得这么好?!终于,我忍不住了:“喂!(不知该怎么称呼才好)你怎么会编这种东西?”“年轻时我当八路军,跟地方上老太太学的。”“你是八路军?”我惊奇地睁大了眼睛,“那怎么会变成杀人犯的啊?” “说来话长!” 师傅轻轻地说起了他的故事:原来师傅十五岁参军,十八岁入党,南征北战,一直到解放天津,部队留在了天津,他也当上了工厂的保卫科长。一天半夜,工厂着火,火光冲天,他从床上跳起来,摸出枪,黑暗中想跑出去,一不小心手枪走火,一枪打死了和他一起走南闯北的同村战友,大火扑灭了,他被送进了监狱。
知道了师傅的犯罪经过,原来紧绷的弦松了下来,话也多了起来,而且还特别聊得来,感觉我们好像是一路人。我出身不好,正值青春年华,却任何好事都轮不到,别人可以入团、入党、上大学、考艺校……我也有许多理想,可只要政审,希望马上变泡影,忍不住牢骚满腹。师傅也很倒霉,仅仅因为自己的“一不小心”而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可他活得很从容。我们坐在一起,编着草窝说着话,他讲着战争的残酷无情、军民鱼水情、艰苦的监狱生活、二劳改的现状……我忍不住问他:你有家吗?有孩子吗?讲起老伴、儿子,立刻“幸福”毫不掩饰地爬到了他的脸上。“既然你已刑满,又有这么幸福的家,干嘛要在这里当一名抬不起头的二劳改,家有多好!”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你年轻,不懂呵!我这样子回去对谁有好处!不说家人因为我在人前矮三分,就是自己更比别人矮一大截。当初和我一起参军的兄弟,现在都做了大官,我回去,连找个工作都难啊!回去干什么?”,师傅说着,“瞧”!一伸脚,自豪地说:“这鞋是我自己做的,不错吧!衣服也是我自己做的”!师傅拉起裤腿,露出枪伤:“我身上的枪伤有多少,已经搞不清楚了,多少次死里逃生,把人生看得很淡了!”原来感觉自己很委屈,听师傅讲的这一切,我很受教育,不觉得自己委屈,还感慨万分,对师傅佩服的五体投地。
一连几天和师傅在一起,感觉很开心。第一批草窝做好了,下大田的知青们能吃到热馒头、热菜了。
记得那天和往常一样,我还是早早来到工场间,可师傅却没有来,快到中午时,他才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只铝制饭盒,看到他,我喜出望外,师傅把饭盒放在小凳子上,一声不吭,转身走了。那饭盒凹凹凸凸、坑坑洼洼、满是伤痕,打开饭盒,是大半盒小鱼,很新鲜,是刚从河里捉上来的?农场的伙食很艰苦的,这么新鲜的小鱼,别说吃,连看都没看到过,真不知道师傅是从哪里弄来的?我欢天喜地地把饭盒拿到宿舍,藏起来。心里却老惦记着:怎么把它煮熟,惦记着等师傅来了要好好谢谢他,可一直到收工,也没有见到他的身影。我一天几次打开饭盒看那些可爱的小鱼,令我垂涎欲滴,却没有办法把它煮熟吃。
几天过去了,师傅还是没有出现。小鱼开始发臭,我只好把它倒掉,我要把饭盒还给他,一打听,才知道:所有的“二劳改”在一星期前全部撒离了农场。我愕然了,我眼中的师傅就如慈父一般。这一别,该是永别了吧!还有永远留在我手里的饭盒……???
随着浩浩荡荡的知青返城大军,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大上海,这“杀人犯”师傅也在我心中渐渐淡去。然而,每当我遇到困难、遇到挫折、走投无路时,就会想到他,仅仅因为“一不小心”而彻底改变人生的人,他都能平平静静地走在人生路上,比起他,我要比他强得多,我还有什么跨不过去的坎呢?师傅的善良,吃苦耐劳,心胸宽广,始终影响着我,带给我力量。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总有几个留在心里,永远永远抹不去……
作者简介:吴佩珍,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69年赴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务农,任小学教师,1979 年返城,在上海第五棉纺厂供销科工作,1994 年退休后任知青刊物《黑土情》《知青时代报》《知青》的栏目责编和记者,从事知青文学创作。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