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建伟:七月伏天忆“双抢”
来源:未知 作者:戚建伟 时间:2024-08-08 点击:
![](/uploads/allimg/240808/7-240PR145005Z.jpg)
今年的夏天,沪上的高温一波接着一波,酷热难耐,上海几乎冲上了全国最热的榜首。
炎炎夏日,人们尽量选择足不出户,躲在室内孵空调,分享着现代文明社会创造的崭新生活。忆往昔,这样的奢侈几乎是天方夜谭,如我曾经历过的“双抢”,想起来真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1974年4月,刚走出校园的我,下乡到了农村,成了一名插队落户的知青。那时农村实行的是集体化生产劳动,每天生产队长哨子一吹,队员们就集中到打谷场上听队长布置一天的农活,日复一日,总是感觉有干不完的农活。
殊不知在农村就是与庄稼打交道,庄稼的生长又是跟季节气候息息相关,对庄稼的管理直接影响收成的好坏,因而农民呵护庄稼就像呵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精耕细作,抢时抢季,容不得半点懈怠。尤其到了抢收抢种的农忙季节,更是如将军决战在疆场一般,男女老少齐上阵,争分夺秒,铆足了劲,日夜奋战在田埂地头。
于今想来,当年所有的农活中,最难熬的当属“双抢”。
“双抢”,那是难以描述的劳作,那是不忍回眸的苦累,那是近乎炼狱的煎熬。很难想象,七月流火的暑天,顶着地表温度超过四、五十度的极端酷热,在二十来天的时间里,抢在立秋之前要完成早稻的抢收,晚稻的抢种。
![](/uploads/allimg/240808/7-240PR14Z4102.jpg)
那一段日子,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出工拔秧,拔秧是按计件分配任务的,当地的村民,全家老小一起出动,很快会完成任务。我一个知青“势单力薄”,拔到最后总要靠别人的帮助才能勉强完成。拔好秧,已经五、六点钟,匆匆吃上几口泡饭,就马不停蹄地去投入割稻大战,一个上午下来,连腰都直不起来。紧接着下午的插秧,更是“恐怖”到令人不堪回首,头顶烈日,秧田里的水早已发烫,两腿叮满蚂蟥,身上衣服被汗水浸透后晒干,晒干后又浸透,一股浓浓的酸臭味连自己都忍不住作呕。好不容易熬到傍晚,吃罢晚饭,拖着极度疲惫的身躯,又要投入到挑稻行列,为了防止天气突然下雨,割好的稻要连夜脱粒完毕,这一晚也许要干到深夜。
“双抢”这样的日子,差不多要持续二十来天。一个“双抢”下来,身上愣是脱了几层皮,肩膀被挑担压得红肿后已蜕变成厚厚的老茧,人不仅晒得黝黑黝黑,整个身子差不多瘦了一圈,咋一看,连自己都认不得自己了。
![](/uploads/allimg/240808/7-240PR142454J.jpg)
转眼五十个春秋过去了,当年赤足走在田埂上的那一片乡土,在新农村建设的改造中,早已旧貌换新颜。随着机械化、智能化技术的运用,新一代农民也已从原始的农业生产劳动模式中解放了出来,“双抢”这种又苦又累到极限的农活也终于成了历史。
抚今追昔,每当七月伏天盛夏来临,在享受空调带来的惬意时,我总忍不住会追忆起当年插队落户“双抢”那一言难尽的煎熬。
而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我也会常常扪心自问:这人生的路还有什么坎不能过?
![](/uploads/allimg/240808/7-240PR15030N5.jpg)
![](/uploads/allimg/240808/7-240PR14G1157.jpg)
![](/uploads/allimg/240808/7-240PR14639504.jpg)
![](/uploads/allimg/240808/7-240PR14J9264.jpg)
![](/uploads/allimg/240808/7-240PR14R4408.jpg)
(作者:原为上海嘉定娄塘前进大队插队知青)
(责任编辑:铁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