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亭子间"
亭子间是老上海弄堂房子里特有的房间。它指的是正房间后面的小房间。在楼梯中间,厨房上面,晒台下面。有的房子只有二楼半一间亭子间,有的房子有二楼半、三楼半两间亭子间。亭子间都是朝北的,小的亭子间五、六个平方,大的七、八个平方。也有十一、二个平方的大亭子间。以前,比较有钱人家一家人住一幢房子,亭子间一般是佣人住的,或者用来堆放杂物。
由于朝北,上面是晒台,下面是厨房,亭子间热天热死,冷天冷死。而且光线也比较暗。因为租金便宜,它常常成为囊中羞涩的文人租房的选择。当年,上海有不少有名的作家、文人都住在亭子间里,被称为"亭子间文人"。他们写出了不少作品,由此产生了"亭子间文学"。
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巴金、郭沫若、茅盾等都曾经在亭子间里住过。其他代表作家还有:丁玲、胡也频、叶紫、艾芜、沙汀、周立波、萧军、萧红、彭家煌、欧阳山、草明、蒋牧良、舒群、罗烽、白朗等。可以说这些大作家都在亭子间写作,挖出了走向文坛的第一桶金。
鲁迅先生有一本《且介亭杂文集》,他说自己就是在租界里的亭子间里写这本书的。这个亭子间就在虹口横浜路景云里。1927年鲁迅从广州来上海,就住在横浜路景云里,一住就是两三年。而且同住这条弄堂的邻居还有叶圣陶、沈雁冰、周建人
巴金先生也住过上海的亭子间,这是确切无疑的。他在《谈〈灭亡〉》一文中就说过:“(1925年8月下旬)我住在康悌路康益里某号亭子间里的时候,常常唾在床上,听到房东夫妻在楼下打架。”
当年,还有一些蛮有影响的杂志社也办在亭子间里。亭子间杂志社成为上海弄堂房子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为中国现代出版史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印记。据报载:在现在复兴中路(以前叫辣斐德路)、西门路(以前叫自忠路)、黄陂南路(以前叫贝勒路)地块的一条叫永裕里的弄堂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经有过当年蛮有影响的《汎报》《太平杂志》《体育世界》《中西医比观》《射电月刊》等杂志社。胡也频、丁玲夫妇1928年从北平到上海也住在这里。胡也频还在这里为《中央日报》编辑《黑白副刊》。随后他们迁居到相距不远的萨坡赛路(今淡水路)204号,1929年1月办起一份《黑白周刊》。
我以前家住在南昌路(以前叫环龙路)雁荡路(以前叫华龙路)口的福寿坊里。这是一条建于1934年的新式里弄。一幢房子有2个亭子间。我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到1976年,曾经在三楼亭子间里住过十几年。它有8个平方,朝北、朝西,上面是晒台。印像里是冬冷夏热。当年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住在里面日子蛮难过的。但我却觉得有自己的小天地,自由自在也很开心。现在,我已经住在2室1厅的复式房,冬暖夏凉,宽敞舒适,但我总会想起当年住亭子间的日子。
亭子间是上海的特产。有句话说,只有住过亭子间的人才是真正的上海人。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现在的小青年只知道两房一厅、三房一厅,什么亭子间大概听也没听见过。现在造的小区住宅、别墅也没有亭子间。但我们老人是不会忘记它的。
(晓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