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老兄弟”(中)

来源:新民晚报网 作者:侯晨轶等 时间:2021-08-25 点击:
摄影/日升
 
      成为老人的艺术算不了什么,真正的艺术在于战胜衰老。 ——歌德
 
      人们将没有血缘关系的、多年的铁哥们,称为老兄弟。老兄弟不是嫡亲兄弟却胜似嫡亲兄弟。一个老字,极为精妙,将时间的锤炼、空间的转换进行了高度浓缩。兄弟可以有一大串,经过大浪淘沙,老兄弟只有几个了。老兄弟聚在一起,他们可以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读懂对方。从兄弟到老兄弟,这个时候的友情已经超脱一切了!
 
      众乐乐带乐众微友
      竹吟

 
      大韦和老华是多年的好友、兄弟,共同的爱好和如今联系交流的便利,使他们退休后走得更近了。
 
      我和他们在同一个文学微信群,大韦是群主,老华则是群里出了名的热心人。这老哥俩各展所长、取长补短,把一个微信群整得像一个单位:有群规,不允许发与文学历史无关的一切东西;有讲座,大韦利用自己经营茶室的优势,专门辟出一间教室,举办文化历史讲座;有旅游,策划组织了解当地历史为主的文化旅游。老华呢,自担服务群友的职责,第一时间转发群友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供大家欣赏品评。
 
      每次活动大韦定方向,老华出谋划策,完善细节。会计出身的他还兼任“财务总监”,算账收钱又快又准。
 
      在老哥俩的默契配合下,不论是群里交流还是线下活动都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群里讨论,各抒己见,不乏真知灼见;线下讲座、旅游扩展视野,增进感情。有一次活动视频还被做成《没想到上海大街上至今还保留着民国国徽》微信公众号文章,广为流传。好些群友说,受群读书氛围感染,自己捧起了久未读的书,捡起了久不写的笔,坐进了久不坐的教室,仿佛青春正当年充满书香气的生活又回来了,居然有一种又找到“组织”的感觉。
 
      如今人们养老,精神需求更多,信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大韦和老华,带乐了一批同龄朋友,解决的正好是精神养老的难题,也契合了当今抱团养老理念。他们自己也从闭门读书写作,到和志同道合的一大批人一起读书写作游玩,老哥俩自己的快乐也放大翻番了不止一倍。
 
      “热血战团”的友情
      侯晨轶

 
      “我们站在你的身后,战歌伴你左右。为了梦想,为了胜利,为了上海always win(一直赢)!”和其他球迷团体无异,“热血战团”也曾隔三岔五组织“战友”聚餐。集体唱战歌是其间必不可少的节目。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热血”不再抱团去“八万人”看球,但情谊未散,“年夜饭”依旧。召集人晓飞联系我时总不忘嘱咐一句:“你是‘热血’的元老,一定要来哦!”
 
      是的,一路走来,我见证了同战团好几位弟兄的人生重要片段。
 
      五年前,小许要向女友求婚。晓飞心领神会,提议数百“热血”弟兄在上港队下一轮主场比赛的中场休息时段,以唱歌的方式为小许的看台求婚造势。众人纷纷响应。群里商定曲目后,不会唱的一些人特地上网搜索歌词和旋律跟着学。是日,小许女友以为是被带来看一场普通的中超联赛。她怎也不会料到,男友一番肺腑之言吐露过后,我们齐声替小许唱出张宇的那首《给你们》:“他将是你的新郎,从今以后他就是你一生的伴……”球迷大家庭迸发出的温情,一改人们概念里球迷只会嘶吼的原生印象。
 
      如今,很多弟兄已从初入“热血”时的青涩少年升级为人父,我被他们的孩子称作“伯伯”,有如亲眷相见。回忆起在现场为钟爱的主队摇旗呐喊、击掌相庆以及几度掩面而泣的情形,我们感慨万千。那是一批人的青春啊!
 
      国内疫情得以控制后的首顿“年夜饭”临结束前,晓飞、翔翔、老赵、斌哥和我在包厢内赤膊站上椅子。大家挥舞围巾,战歌再起。这一次举杯,不为绿茵场上的赢,而是共祝愈加美好的明天。
 
      寻找老兄弟
      徐琏

 
      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季,祖父突然中风了,虽然救过来了,但是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说话含糊不清,右半身完全失去了知觉。祖母年迈,我的父母都在远方工作。我刚参加工作不久,谁来照顾老人?我急得暗自流泪。
 
      一天早晨,我正在后院洗衣服,邻居小辉跑来对我说,我妈给你家介绍了“帮忙人”(即护工),已经到你家了。我奔进屋去。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小伙,坐在小板凳上,见我进屋,抬头腼腆一笑。看他长得周正,我心生疑虑,他真的愿意伺候一个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且半身不遂的老人吗?这时,祖父在床上哼了一声,小伙子毫不迟疑地站起身,走到床边拿起了便盆。从此我多了个兄弟,与我一起尽心尽力服侍老人。
 
      兄弟名叫明伦,爱唱戏。在八个样板戏垄断舞台的年月,我家能听到一种从未听到过的戏剧,明伦告诉我,他是绍兴人,他唱的是家乡戏越剧。一次他从贴身的口袋掏出一张剧照,指着中间拄拐杖的老太太,明伦说这是他妈妈,扮演《红楼梦》中的贾母。然后叹了一口气说,妈妈现在不演戏了,下放到这里的工厂做工。原来,明伦出来做帮工,也是为生活所迫。尽管苦和累,但明伦始终是乐观的。
 
      祖父去世后,明伦回了家乡,从此,再无他的消息。不久,我考上大学,离开了家乡。曾听明伦讲过,他要当越剧演员。我坚信一个能吃苦的人是不会轻言放弃的。一直以来,我喜欢着越剧,我希望寻找到曾经用年轻的臂膀为我家撑起一片天,帮助我渡过难关的兄弟。“喔,亲爱的好兄弟亲兄弟,下辈子还要和你做兄弟!”
 
      胜似“亲兄弟”
      费平

 
      “老兄弟”的“老”不仅仅指时间的概念,而且还指情感上的“长久”。
 
      今年清明期间我去了兴化与失散64年的亲人团聚。之前通过各种手段寻到还健在的两个哥哥,通过电话联系,约好清明我回故乡寻亲并祭奠父母。我曾预想届时见亲人的那一刻,双方会有相拥而泣甚至不能自已的场景,然而却没有。那天相见,虽是亲兄弟,但却感觉像平时跟初次见面的朋友寒暄一样,握在一起的手并没有“一股暖流涌心头”,如左手握右手,即使一时激动泪润眼眶,有内心深处也绝无那种刻骨的亲态!当然,他俩也无见到亲弟弟那样激动异常,其他人如下一代就更没“叔叔”的亲意了。这也难怪,作为当初最小的孩子刚生下就送予养父母,我一直是“独苗”。如今突然兄弟见面,虽有血缘关系,却如同路人。
 
      倒是与我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位朋友Y君和Z君却因相处多年宛若兄弟。Y君与我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皆是同学,即使他去农场、部队、企业,都没与我中断联系,退休后更是亲密无间,生病陪护、看房搬家、大件购买等都亲力亲为。而Z君跟我同天进单位,既是同事亦是朋友,相识相知40年情谊,只要我有事招呼一声,立刻就到;家里任何物品或电器故障,他会马上来检查维修;即使办一些重大事情,他也会像亲兄弟一样帮我出谋划策……
 
      故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兄弟”有时胜过“亲兄弟”。“亲兄弟”的“亲”是源于血缘和传统的宗法观念,没有时间的“厚”也就没有“亲”;而“老兄弟”的“老”是生命的交互碰撞与支撑,由日常弥久的“亲”铸就了“老”。
 
      他称我为“兄弟”
      君韵

 
      依依是我的女友,为人豪爽,乐于助人。说一不二的脾性,给人一种女汉子的印象。怪不得那天姐妹们聚餐,她的手机响了,传出的话音是:“我的好兄弟哎,你近来好吗?”见我有点疑惑,依依莞尔一笑说:“这是我的一个同乡异性朋友,相处几十年了,相互之间帮过不少忙,助他走过了生活中的坎坷,他原来叫我阿姐的,后来改称叫‘兄弟’了。”依依说她对称呼无所谓,但既然是“兄弟”,那要有所担当了。
 
      那一年“弟弟”想走致富之路,和别人拟各出资30万元合伙办一个养鸡场。但他只筹集到了20万元。无奈之际,他向依依求助,说:“阿姐,能不能借我10万元?”当时依依的手头也有点紧,一下子拿不出10万元现金来,她又从别人那里借了一些钱,凑满10万元转账给了“兄弟”。有人劝依依借钱事要小心,10万元也不是一笔小钱,不要到后来落得鸡飞蛋打一场空。依依说她了解她的“兄弟”做事牢靠。后来“兄弟”合伙办的养鸡场成功了。2年后还她10元万时,给了一个红利包。依依不在乎。说看到兄弟创业成功就很开心了。去年疫情期间,“兄弟”的养鸡场生意惨淡,依依又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主动帮助乡下的“兄弟”联系了一个商家,定期收购他的活鸡,扭转了困境。
 
      依依的故事激起了一桌人的共鸣。姐妹们说想不到咱们女性群里,竟然有一个如此待人的好“哥哥”。有人建议以后大家不要和依依以姐妹相称了,也叫她“兄弟”吧,如何?一桌人鼓掌通过。
 
      依依说,谁想借10万元,放马过来吧。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作者:侯晨轶/徐琏/费平/君韵/竹吟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口述:半个多世纪、三代人、一件事儿
    下一篇:暂且别过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