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垦殖场,知青一代人的乡情和乡愁!
来源:沪安华 作者:沪安华 时间:2024-06-08 点击:
江西垦殖场,知青一代人的乡情和乡愁!
江西垦殖场是中国二十多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产物,它见证了知青运动的兴衰史
江西垦殖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1957年10月,江西省委、省人委作出了“全面开发山区经济,建设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的新山区”的战略决策,并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庐山、井冈山等大山区建立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多个垦殖场。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动员了5万名干部上山下乡,奔赴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丘陵湖滩地区安营扎寨,很快创办起150个垦殖场。同一时期,大批转业军人、知识青年也踊跃加入到垦殖场建设者的这一行列中,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垦殖队伍,掀起了建立垦殖场的高潮。至1958年底,全省共创建国营综合垦殖场190个,1959年猛增至243个,1960年达到281个。
——沪安华
江西垦殖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1957年10月,江西省委、省人委作出了“全面开发山区经济,建设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的新山区”的战略决策,并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庐山、井冈山等大山区建立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多个垦殖场。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动员了5万名干部上山下乡,奔赴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丘陵湖滩地区安营扎寨,很快创办起150个垦殖场。同一时期,大批转业军人、知识青年也踊跃加入到垦殖场建设者的这一行列中,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垦殖队伍,掀起了建立垦殖场的高潮。至1958年底,全省共创建国营综合垦殖场190个,1959年猛增至243个,1960年达到281个。
江西国营综合垦殖场的迅速崛起,为全国所瞩目。周恩来总理曾高度评价它是“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中央的政策”。朱德曾先后多次到云山、大茅山、蚕桑等垦殖场视察。江西国营综合垦殖场的创建,是省委、省人委为迅速改变老区面貌的一个创举,也为全省后来渡过暂时困难作出了很大贡献。国营综合垦殖场和它一起发展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被誉为江西农业战线上的“两块王牌”。农垦经济也一度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西国营垦殖场经历了初创时期、发展和衰亡时期的几个阶段:(1)初创时期(1957年—1967年)。垦殖场的吃、穿、住、行,全要靠自己解决。上山后的第一课,就是自己动手建茅棚、搭灶台、给自己安“窝”。住下之后就开始修路上山垦荒造林、开荒种地,以满足生存的基本条件。从1958年上海知青,1959年、1964年、1965年及随后各届上山下乡来的上海知青和地方城市知青,成为了垦殖场的队伍来源。(2)发展时期(1968年—1998年)。1968年,老三届等全国成百万的大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垦殖场在超负荷的接纳知青状态下,不得不开拓思路,开办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新的就业岗位。垦殖场进入了队伍扩大,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3)衰退时期(1999--?),1978年,知青开始了陆续返城、改革开放、国家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工业转型和传统的企业被淘汰,企业面临着大洗牌,省属、地属和县属垦殖场陆续被撤、屏、散,大都己经落寂和消亡…。
江西垦殖场的创建、发展是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兴与衰缩影,与中国知青运动脉搏跳动同步!
曾经影响中国亿万家庭的轰轰烈烈的百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早己成为了历史。但那段记忆犹新的艰苦奋斗岁月,己成为了知青一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是新中国亿万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创业,从贫穷走向小康,迈向富裕的见证,其可贵的艰苦创业精神是值得颂扬,值得祭奠!是十分有历史意义的记忆,是青春祭奠的记忆!知青的第二故乡,随着岁月的沉淀,也凝聚成了知青一代人的乡情和乡愁!
作者:沪安华
作者:沪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