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应签约与服务并重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澍 时间:2024-04-17 点击:
现有考核中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仅占20%,应优化奖励机制
摄影8日升
陈澍
作为全国首批试点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地区,上海正积极倡导“1+1+1”签约服务模式,着眼于特定重点人群、加强慢性病管理。尽管签约服务逐步推进,但距离“2025年常住居民签约覆盖率达到45%以上,重点人群覆盖率达到80%以上,重点人群社区就诊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并且在实践中存在重形式轻实质、重签约轻服务的现象,包括:
重点人群签约服务不足。就目前而言,高龄老人与慢病人群是签约服务的重点群体之一,但签约社区就诊率不足六成,重点人群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究其原因,当前签约服务费统一按照每位居民10元/月的标准,没有向重点人群倾斜,且考核经费在医生收入中所占比例较低,难以激发医生投入签约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考核体系标准不明确。《上海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关键绩效考核指标(2022版)》对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维度的考核仅占20%,且指标内容简单、缺乏具体服务内容,未能反映家庭医生的工作实际。
与上级医疗机构联动不足。数据显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门诊量仅占全市门诊总量的三分之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设备配备不足,家庭医生可支配的上级医院号源与检查资源有限,居民在社区首诊后仍需自行前往二、三级医院。此外,电子健康档案缺乏统一格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实现双向转诊。
为此,我建议:
第一,针对重点人群(如高龄老人与慢病人群)较高的服务需求,建立差异化的签约服务费政策,更好调动家庭医生积极性;第二,发挥“以考促建”的引领作用。建议完善细致的考核体系,增加健康管理与疾病管理的精细化指标,加强对疾病风险的早期筛查与干预,提升“医防融合”签约服务内涵;第三,优化绩效奖励机制,将中长期的签约服务质量与绩效考核挂钩。增加签约居民续约率、中长期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等考核指标,对表现优秀的家庭医生团队给予额外激励;第四,统一全市电子健康档案。推进全市各区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数据互联互通,畅通上下转诊机制。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日升
作为全国首批试点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地区,上海正积极倡导“1+1+1”签约服务模式,着眼于特定重点人群、加强慢性病管理。尽管签约服务逐步推进,但距离“2025年常住居民签约覆盖率达到45%以上,重点人群覆盖率达到80%以上,重点人群社区就诊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并且在实践中存在重形式轻实质、重签约轻服务的现象,包括:
重点人群签约服务不足。就目前而言,高龄老人与慢病人群是签约服务的重点群体之一,但签约社区就诊率不足六成,重点人群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究其原因,当前签约服务费统一按照每位居民10元/月的标准,没有向重点人群倾斜,且考核经费在医生收入中所占比例较低,难以激发医生投入签约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考核体系标准不明确。《上海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关键绩效考核指标(2022版)》对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维度的考核仅占20%,且指标内容简单、缺乏具体服务内容,未能反映家庭医生的工作实际。
与上级医疗机构联动不足。数据显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门诊量仅占全市门诊总量的三分之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设备配备不足,家庭医生可支配的上级医院号源与检查资源有限,居民在社区首诊后仍需自行前往二、三级医院。此外,电子健康档案缺乏统一格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实现双向转诊。
为此,我建议:
第一,针对重点人群(如高龄老人与慢病人群)较高的服务需求,建立差异化的签约服务费政策,更好调动家庭医生积极性;第二,发挥“以考促建”的引领作用。建议完善细致的考核体系,增加健康管理与疾病管理的精细化指标,加强对疾病风险的早期筛查与干预,提升“医防融合”签约服务内涵;第三,优化绩效奖励机制,将中长期的签约服务质量与绩效考核挂钩。增加签约居民续约率、中长期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等考核指标,对表现优秀的家庭医生团队给予额外激励;第四,统一全市电子健康档案。推进全市各区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数据互联互通,畅通上下转诊机制。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靳建疆:不管到何时,共产党人都要为最广大劳动人民服务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靳建疆80年前毛主席发表了不朽之作《为人民服务》...把握银发经济“风口”做优为老服务
截屏图片 口述人:市政协委员、上海金之福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纪念《为人民服务》发表80周年征文选登 14(余鹤元)
1942年3月9日,在延安中央党校广场为病逝的六届中央委员林育英同志举行了公...给地铁“挑挑刺” 促服务更便民
板凳族挡道 任天宝 摄 地铁8号线车厢内,线路图贴在车门上方 杜萱 摄 地铁...“老幼共养”服务是一种有益探索
截屏图片 国槐掩映的新外大街旁,新北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原来的牌子旁边,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