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为媒,以“考古中国”读懂“何以中国”
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彦 时间:2023-12-10 点击:
创新考古类纪录片叙事手法的《何以中国》首播,用沉浸式人物故事带观众重返“历史现场”
《何以中国》开篇,安陆城外“睡虎地”四号墓里的一封家书。 《何以中国》首集《秦汉》剧照。拼图:日升
“黑夫和惊曾经牵挂的亲人,就葬在西郊一片后来被称为‘睡虎地’的坡地上。20多个世纪后,考古工作者在其中的四号墓里发现了当年黑夫和惊寄出的信。”
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昨晚首播。安陆城外“睡虎地”四号墓里的一封家书,让人窥见两千多年前,秦军士兵对家人的牵挂,以及身处战争年代的先民们对统一与和平的向往——这是首集《秦汉》的开篇,某种意义上,整部《何以中国》的拍摄理念蕴藏其中。
作为第一部“考古写史”,完整叙述中华民族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发展脉络的作品,与传统的考古类纪录片不同,《何以中国》不见惯常的专家访谈。取而代之的是影像为媒,用沉浸式人物故事带观众重返“历史现场”,去回望奔流涌动的历史长流,聆听蹈海踏浪而来的文明记忆。
正如《何以中国》学术总顾问、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所说:“中华文明就是多元一体持续发展,我们中国人认识了自己的历史,应该对接下来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何以中国》从始至终是站在中国考古学搭起的阶梯上,向千百代来成就今日之中国的祖先们致敬,承继先人们从未更改的对这片土地的深爱、对和平与统一的矢志追求。
打开时空纵深,厘清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
《何以中国》2021年春天启动拍摄,摄制团队跋涉近500天,走过全国230余个考古遗址和博物馆实景拍摄。“崇龙尚玉”红山文化遗址、“文明圣地”良渚遗址、“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商邑翼翼”殷墟遗址、“古蜀之光”三星堆遗址……步履遍布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带来国内首部以考古发现来探源中华文明的叙事型纪录片。
如此庞大的拍摄量,一方面源于中国考古百余年的丰硕成果值得记录,中华民族早期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值得呈现;更重要的一点,是它承载着创作团队对“何以中国”这一命题的思考。
自立项之初,国家文物局即牵头组织了多轮选题论证、学术研讨,在拍摄全程中给予坚强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并在纪录片定稿和成片阶段,悉心指导团队紧扣主题、把握细节。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新闻中心主任金瑞国曾策划在故宫举行、口碑和流量极佳的“何以中国”大展,此后又与纪录片《何以中国》结缘。在他看来,“何以中国”俨然是超级IP,关乎中华文明如何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我们想要探寻的是浸入血脉、不曾嬗变的中华文明特质和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找到我们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这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根源”。
因此,《何以中国》的拍摄内容可谓探入了万年时空,穿越了千里江山。在时间的维度,纪录片分8集,采取独具一格的倒叙形式。第一集《秦汉》记录秦汉王朝这个多元一体的统一“中国”;第二集起,纪录片返回万余年前,《摇篮》《星斗》《古国》《择中》《殷商》《家国》《天下》从“最初的中国”的雏形顺流而下,展现中华文明初始阶段每一次重要承继、流转的脉络——包括旧、新石器时代之交,万年前的定居生活、农业起源,距今六千年左右区域社会加速向文明化发展,距今五千多年前长江、黄河、西辽河流域建立早期国家形态、进入文明阶段,距今三千八百年左右中原地区广域王朝国家的诞生,最终秦汉王朝在两千年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而在空间跨度上,中国“千里江山”不同区域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融合最终抵达“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都将在片中一一呈现。
考古写史、透物见人,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
总导演干超这样阐述《何以中国》创作的四层旨归:“考古写史,首次以考古引领,实证早期文明国家中国的发源和发展;透物见人,以大量的考古成果和文物组合,通过影视化叙事,描绘更为具体有温度的先人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连接现实,以严谨负责的治学精神,回答中国何以为今日中国的内在逻辑和动力;视听创造,创新纪录片的视听语言,使节目各部分都具备长尾的档案价值。”
“考古写史”的创作特色得到了《何以中国》背后“专家天团”的一致认可,认为这是对中国现代考古学经百余年发展从“证经补史”到“考古写史”的忠实体现。因为一方面,考古发掘出土的许多文字资料本身就是史书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早在文字之前,文明的起源同样隐含于一件件文物、一处处遗址中。
对“考古写史”更为直接的表现,自第二集起不断丰富。比如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建造了仪式“圣地”牛河梁遗址群,良渚文化建造了大型都邑、大型水利工程,社会发展阶段达到早期国家水平。这些在以往以黄河流域为叙事中心的古史记载中少有涉及,是考古发现、研究成果,为我们展示出更丰富、更精彩,也更为波澜壮阔的文明历程。
“透物见人”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创作理念——从故纸堆、遗迹丛、考古现场推演出历史的细节,见到文物背后的人与社会及其演进的历程。透过“人”的塑造,来与今天的观众建立情感连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理解“何以中国”。具体来说,片中以大量的考古成果和文物组合,通过影视化叙事,描绘出更为具体有温度的古代。区别于博物馆里的一般展陈,《何以中国》专题片拍摄中按照考古学考证将玉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按其所处时代的礼制、场景摆放,还原它们在历史深处曾经的位置与功能;又与专业演员与摄制组复刻的道具“合作”,再现古代社会风貌。
立足考古进行推演,“透物见人”的《何以中国》里不仅可见宏大的历史,还能见到社会各个阶层中的具体的人。这样的“人”或承载于中华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化身,或寄托于满天星斗之下文化成长的自信开放格局,或映射于古国时代万邦林立的英雄梦想。这样的“人”或如夏、商之间既有承继又截然有别的时代色彩,抑或在礼乐制度文明的西周时代所形成的文质彬彬、恪守道德与秩序的人格……当他们跨越数千年时光而来,所揭示的正是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与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观众会从万年的文明根脉中发现——先民曾躬耕和开拓的每一片文化的田野,都成为今天“我”的养分来源;今天的中华民族就是站在“何以中国”的源流之上,和万年前遥相呼应。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