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晚年
来源:沧桑皖北 作者:王仲翔 时间:2023-11-30 点击:
而如今,天气稍稍有些变化,高了几度低了几度,便要十分注意,外出添加衣服或减少衣服。盛夏时节不敢乘地铁,空调打得太低,进进出出极易感冒。退休后回到上海,每天早起,到附近和平公园走三圈,然后又从公园二号门出去到虹镇老街买菜,再回家开始烧饭,一点都不仓促。
但不知从何时起,早上不想起太早了,吃罢早饭,已是九点左右,再去公园来不及了。到附近菜场买好菜,回家忙忙碌碌准备午饭。时间变短了,想想原先怎么会有这么大把的时间呢?要么就是行动迟缓了。
退休后,办了上海市读者证,可以在全市所有公办图书馆借书。我读书口味挑剔,总是喜欢跑外区的图书馆。基本上都是步行。背十本书,到杨浦区图书馆(那时还在平凉路),走四十分钟。到虹口区图书馆,一小时。最远到黄浦区图书馆,人民广场附近,走一小时四十分钟。
现在,只跑附近的街道图书馆,十本书已是沉重负担,需要拉一辆购物车了。刚退休,常有插友、同学聚餐,许多次是晚上,胃口好得很,什么红烧肉,狮子头,鱼头,老鸭汤,放开肚皮吃。现在,聚餐也时有,但一定关照,中午合适,晚上那些荤腥吃不消。而且要求多些清淡、素食,少些油腻,肠胃老了,不比当年。
退休后,在社区当志愿者,每周到老年活动室值班,里面有乒乓球桌。人少的时候,我会打几盘热热身,往往一身大汗,也不觉疲劳。如今,早不干志愿者了,乒乓球更是敬而远之,万一有个闪失,摔一下,后悔都来不及。
几天前,几位定居美国的高中同学回来探亲。我们聚了一次。我问他们,你们大概有三年没有回来了吧?他们说,四年了。我们是六七届高中生,年龄都已过了七十五岁的,四年就这么一晃过去了。那么再一晃,又过四年,我们就都是八十上下的耄耋老头老太了。再想想,退休好像也在眼前啊!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老了呢?
其实,国内的养老,无非两种模式:居家,养老院。归结到一点,就是经济条件,钞票多少,决定一切。现在九十多岁居家养老的,大都有好几个子女,而且都已退休,可以轮流上门陪侍。然而轮到我们这些人,都是独生子女,生得又晚。我们需要陪护时,子女有下一代要照料,还有繁忙的工作。
当然可以请保姆,二十四小时陪护,七八千工资一月。那么,老两口养老金加起来只有六七千的朋友就不要想了。也许,子女可以贴一点,那也要看子女的经济条件。当老板的差不多。但当老板的又太少。进养老院,质量好一点的,单间万把元,七八千,还在远郊。市内的就可以想像了。便宜一点的养老院,生活质量很难说,尤其是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两口子一起住,也是钞票决定一切。
有人说,两种模式都不喜欢,怎么办?凉拌!过一天算一天,啥也不要想。看看微信上,各种各样教导老人如何养老的鸡汤多得不得了,什么心态要如何,吃东西要如何,与子女相处要如何,有病该如何……编出这些东西来的一定离退休还远,说不定还没结过婚。编这类东西是最容易的,老头老太看了还喜欢转发。请问,有用吗?
更多的是,教老头老太养生,吃这个吃那个,都是可以成仙的偏方,没有治不好的病。其实都是搞推销,如果有用,医院该关门了。当然还有许多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推销保健品的家伙,办讲座,送鸡蛋,卖药,卖椅子,卖床。据说是用了就长命百岁,不把老头老太的存款骗光,决不罢休。
看看身边,现在不少街道社区开始设社区食堂,老人可以在这里解决早中二餐。有的社区有托老所,除了早中二餐,还有活动和休息场所,不过并不普遍。这已经是我看到的政府解决养老问题,所做的最现实的举措了。至于再有什么措施跟进,不得而知。
当年被下放到皖北农村,知道是去吃苦,并不害怕,反正年轻,哪怕一辈子种地,做一辈子乡下人,养活自己总可以吧?后来招工,厂家离县城三四十里,偏得很,环境又差,也没觉得迷惘,有了工资,有了粮票,生活有保障,还怕啥!
而如今,当我,和我们许多同龄人,在走向晚年的路上,却是一片茫然,不知道前面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在等着我们。所以,能夠对大家说的,而且要一再强调的,还是两个字,说三遍:保重!保重!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