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关系的辩证法
来源:新民晚报网 作者:姚中华 时间:2023-11-19 点击:
摄影/日升
老祖宗留下来的许多谚语虽非格言、警句,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凝练着生活的真谛。比如“远亲不如近邻”,简洁明了的几个字,揭示出“亲”与“邻”、“远”与“近”的辩证关系,饱含着人类生存智慧和法则。
三年前,我的鼻腔因长出一个血管瘤,突然出血不止。此时已经是深夜,难以打车,自己也开不了车,纠结之际,忽然想到对门邻居。犹豫半天,我还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敲开了对方的家门。对门住的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得知情况后,男主人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开车将我送往医院。由于治疗及时,很快止住了流血,恢复了健康。
其实,在敲开对门家门的那一刻,我内心犹豫不安是有原因的。我们虽然比邻而居,门槛之间的距离不足两米,但平时并无来往,有时开门碰见,也只是打声招呼而已。我甚至不知道年轻夫妇来自哪里,具体从事什么工作,这让我很是悲哀。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儿时邻居们的生活场景时常浮现在眼前。那时,别说村中门挨门的邻居,就是周边几公里之外的村庄,每家每户的情况也互相了如指掌。甚至谁家来了亲戚,谁家杀了一头猪,宰了一只羊,也逃不过邻居们的“嗅觉”。一个村子宛如一个小部落,就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大家庭。谁家遇有事情,用不着招呼,整个村庄人都会呼啦一下赶过来帮忙。尤其是遇到红白喜事,邻居们的热情远远超过那些从外地赶来的亲戚。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小区邻里之间互不来往的做派、见面所表现出的淡漠表情,很不习惯。
人是群居动物。千百年来,比邻而居既是人类抵抗大自然、求得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互帮互助、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缔造美好家园的一种智慧选择。在这方面,古人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晋代陶渊明是一位追求遁世的隐者,但他并不排斥与邻里的交往。相反,他把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看成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他在一首《移居》诗中深情地写道“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他选择移居南村,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内心淳朴的“素心人”,以便与这些邻居朝夕相伴。与南村邻居们相处,也是“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邻居们常常来到家中,与他一同探讨诗文与人生,大家直率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好文章一同欣赏,有疑惑不解之处互相切磋分析。正是这种和谐友好的邻里关系,彼此之间受到道德的感染和熏陶,诗人也因此完成了人生品质的修炼。
如今,城市的高楼越建越高,小区的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居住越来越集中。然而,邻里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淡漠。高楼大厦挡住了人们的视线,似乎也阻挡了邻居们彼此之间友善的目光;钢筋水泥让房舍更加坚固,却变成了一堵堵阻隔人们交流、交往的心灵屏障;看上去道路整洁、花红柳绿高大上小区,邻里之间互不来往,更谈不上互帮互助,无形中滋生出一片可怕的人情荒漠。邻里之间关门闭户,平时也足不出户,似乎又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地。这种状况,有人试图从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等方面寻找理由,也有人从当下人们追求生活独立性加以诠释。但不可否认的是,千百年来培育起来的和谐共处的邻里文化正在日渐淡化、消失。其实,这种状况与人们生活、生存的客观要求背道而驰,说得严重一点,是对人类几千年生存经验与智慧的漠视与背叛。
“亲”与“邻”是人的一生中无法回避的选择。如果说,“亲”是一种血脉姻缘,而“邻”确是一种难得的机遇与缘分。茫茫人海,我们告别了家乡,远离亲人,却在冥冥之中与另一群人相聚相伴,成为家挨着家、门挨着门的邻居,成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人,成为在一片区域共同生活的群体。一个难以改变的事实是,血缘再亲,有时敌不过山水阻隔;邻居再疏,危急之时会出手相助。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什么时代,融洽和谐、互助友善的邻里关系都是提高生活品质、保持身心愉悦、改善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拾那句“远亲不如近邻”的古老谚语,重建邻里之情,重构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找回丢失的温暖,让温情、友爱、互助、信任重新回归邻里之间,擦亮人们的心灵,既是社会学家重视的课题,也是我们每一个家庭应主动去维护的。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