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卡“扩容”,智慧养老更近了
来源:文汇报 作者:周辰 时间:2023-11-14 点击:
黄浦区推出“五边”养老服务体系,各街道各展所长落实照护、食惠、帮扶等
黄浦区十个街道有十种独创卡面“皮肤”。(均采访对象供图)制图:李洁
老人正在用为老助餐卡消费。
■记者 周辰
不久前,一家社区食堂在黄浦区开张营业,来尝鲜的银发客几乎人手一张智能卡,因为刷了这张卡即可在老字号餐厅、社区食堂享受折扣满减等优惠。
今年以来,黄浦区推出“五边”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床边有照护、桌边有食惠、身边有帮扶、周边有布点、手边有响应”。这张为老助餐卡正是“桌边”的载体,10个街道有10种独创“皮肤”设计,众多品牌餐饮店纷纷响应,老人们也逐渐养成了出门带卡的习惯。
然而,家住五里桥街道的退休教师唐阿姨却说:“一张卡只是为了吃饭消费,好像有点太浪费了。”近日,作为全区首个助餐卡试点区域,五里桥街道“养联卡”实现功能升级,从一张就餐优惠卡,变成一张覆盖“五边”需求的智能卡。
“老人视角下的卡还是这张卡,不需要额外的操作;在后台,我们打通了居家、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3级信息与数据,构建了‘智慧养老’模式,以回应新时代的养老服务痛点需求。”相关负责人这样解释。
让“情绪价值”更可及
“小陈,你快来!”
午休时间,居家照护员陈霞还在吃饭,接到一位相熟老年居民的电话,二话不说就放下筷子,跨上自行车赶往老人家里帮忙。
居家照护服务,通常每单服务时长在1至2小时,包括为老人量血压、代配药、陪诊、助浴等等。事实上,那些受老人信赖的“金牌”照护员,做得更多的其实是看不见的服务。
“总不能一进家门就去抬老人胳膊量血压吧,”陈霞笑着解释照护工作的门道,“必须要有爱心和真心。”在她看来,与其说是“做服务”,更不如说这是一份提供“情绪价值”的工作。特别是一些常年独居的老人,通常自我保护意识很强,陌生人难以进入他们的世界,对熟人又格外依赖。
因此,照护员的服务对象通常是固定的,而在固定服务订单之外,陈霞总是“随叫随到”。“老人年纪大了,难免出现一些认知上的障碍,不记得自己要配什么药、什么时候配药,手机用不来、家里来了陌生人等突发情况。”因为同时要照顾好几位老人,陈霞总会用笔记录下老人各自的生活习惯、吃药情况以及生活状态,既是工作规范,也给自己提个醒,同时必要时及时向老人亲属告知情况。
如今,陈霞和同事们有了更智能便捷的方式奉献爱心,“看不见的服务”也有了能见度和科学规划,更具有可及性和精准性。上门服务时,用手机扫描“养联卡”,不光能记录照护时长和内容,还可以更新老人就医用药信息和身心健康状况,“实现手机快速上传更新信息的功能后,我们有更多的时间陪老人说说话、解解闷”。
据五里桥街道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智慧升级比较大的难点在于打通了从居家、社区到机构的数据壁垒,实现全流程信息化建设,“老人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居家不能满足需求,就要搬进养老院,也有身体变好想要回家享受日间照护的老人。‘养联卡’串联起区域内的各项养老服务,将专业机构的照护服务延伸到家里”。
让“数字红利”更普惠
虽然陈霞将自行车蹬得飞快,其实也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遇到老人咨询手机操作的问题,有时也有些似懂非懂。而这也击中当下养老服务的一个痛点:在不给老人造成数字负累的同时,还应推动银发群体共享数字红利。譬如,年轻人们用手机就能办银行业务、打车,买东西时有红包、满减,这些便捷日常,老人们该怎么操作?
五里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张辉说,养老服务体系应朝着服务种类更广泛的方向发展,细化内部分工、发挥资源优势,为智慧养老的常态化、长效化发展提供新动力。五里桥街道梳理和吸纳了7种服务点位,以社区助餐、个人清洁、口腔护理、医疗健康、品质生活、生活服务、文娱休闲7个类别服务进一步丰富养老供给。目前共有30多个品牌加入,凭“养联卡”可享受长者专属优惠福利,而近日新加入的成员单位上海农商银行,还将在营业网点设立敬老爱心专区,有专门的志愿者队伍提供智能手机使用教学和业务办理指导,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更好地享受金融服务。
此外,一线工作人员观察发现,新时代的养老需求,已经从数量向质量迈进,从“吃饱喝足”向吃好、吃丰富转变,在公共空间的社交需求也希望得到满足。
为了提供更丰富的选择,五里桥街道除了吸引老字号品牌入驻长者食堂,还联手永和大王等品牌餐饮店、街边小店等丰富业态一同加入“养联卡”朋友圈。值得一提的是,“养联卡”成员商铺的优惠政策是各家自行推出的,商铺们希望给老人更大优惠的同时,也遵循市场化导向,把好事长期做下去。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