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文献】知青主题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搜集

来源:知青专题研究 作者:朱盛镭 时间:2023-06-20 点击:

 有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或研究课题,特别是有关这方面的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不断发布,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搜集、梳理、馆藏、分析有关知青研究的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1 总体论文数量

    以“知青”为主题词,对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资源的进行搜索、筛选、梳理,可知我国有关知青研究的博硕士论文以张曙博士论文《不对称的社会实验——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见附录)为标志,发布起于2001年。论文数量逐年在增多(见下图)。截至2015年底不完全统计,已发表的有关知青研究硕博士论文总量达到354本,其中博士论文43篇(本)(占12%),硕士论文311篇(本)。

 
    2 论文的学科专业分类

    有关知青主题的354篇(本)博硕士学位论文的的学科专业分类如下图:

 
    3 论文资料的学术价值

    有关知青主题的博硕士学位论文的馆藏文本整理有一定的学术资料价值:(1)它是公开出版电子杂志的纸质版,也是知青研究资料收集的新品种;(2)可从总体上了解有关知青主题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全貌、学科专业分布和发展趋势;(3)学位论文,特别是博士论文的信息量很大,其内容和分析比其在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要更丰富和更深入;(4)学位论文所附录的大量参考文献可以引导研究人员做进一步学术追踪和拓展研究。

 
                        图为有关知青主题博硕士学位论文
                                           (2001~2015)馆藏纸质文本全貌

4 项目工作人员

    有关知青主题博硕士学位论文(2001~2016)馆藏文本项目由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阮显忠、张刚指导,项目工作人员为朱盛镭、林升宝、江克定、吴昌健等。张左之和王宗仁对本项目亦有帮助。

有关知青主题博士学位论文题录

年份
论文标题
作者
机构名称
指导教师
2001
不对称的社会实验—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中共中央党校
金春明
2003
 
代言与立言: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的擅变学
浙江大学
吴秀明
与时间对峙—王安忆论
华东师范大学
马以鑫
中国知青作家论
复旦大学
朱文华
2005
 
迷恋与拒抗下的孤独守望—张炜小说创作论
河南大学
刘增杰
新时期知青小说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王庆生
2006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叙事—知青文学(1966-1986)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陈子善
知青小说叙事的演变及其背后
吉林大学
李新宇
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叙事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朱德发
2007
 
论新时期以来“由乡入城”的文学叙述
耀
华东师范大学
吴俊
铁凝与新时期文学
山东师范大学
魏建
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
河南大学
李今
新中国乡村电影创作中的理想化倾向
复旦大学
周斌
张承志论
兰州大学
赵学勇
走向和谐:人与自然的双重变奏——中国生态文学发展论纲
东北师范大学
逄增玉
2008
王小波小说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杨扬
2009
 
“红色”中国的“杂色”呈现—论海外华文/华人小说中的“文革”书写
苏州大学
曹惠民
1960—70年代“前朦胧诗”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吴思敬
不是之是—李锐小说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张志忠
困顿与寻找—身份认同与审美现代性诠释视野中的80年代小说
谢雪花
福建师范大学
郑家建
知青记忆的不同书写—知青作者知青小说的差异性研究
鲁弘
吉林大学
孟繁华
2010
 
《今天》(1978-1980年)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陈思和
北大荒知青文学研究
吉林大学
刘中树
文学地图上的城市与乡村
许心宏
浙江大学
金健人
从《马桥词典》到《山南水北》
—90年代以来韩少功的文学世界
湖南师范大学
凌宇
绵延与蜕变—现实主义美术的历史叙事
中国艺术研究院
张晓凌
知青集体记忆研究
南开大学
汪新建
2011
 
逆游的行魂—史铁生论
山东师范大学
王万森
作为“症候”的文革记忆书写
浙江大学
吴秀明
2012
 
“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梁景和
八十年代小说创作与“青年问题”
北京大学
张颐武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寻根意识研究—以鲁迅、沈从文、韩少功为例
山东师范大学
房福贤
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的知识者叙事
复旦大学
陈思和
2013
 
传奇叙事与中国当代小说
东北师范大学
逄增玉
现代中国作家自传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房福贤
张承志的关键词
南京大学
王彬彬
2014
 
“人民之子”与“荒芜英雄”—张承志论
上海大学
王晓明
论北岛及《今天》的文学流变
山东大学
黄万华
现代性、国家与人口治理术(1949-1980年)
中国农业大学
尹成杰
影像中的历史—新时期以来大陆电影的“文革”叙事
吉林大学
张福贵
2015
中国当代生态小说时间研究
吉林大学
刘中树
知青影视研究
武汉大学
黄献文
毕飞宇小说创作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刘雨
2016
 
“继续革命”的困局—上海知青学习慰问团研究(1969-1976)
复旦大学
金光耀
张承志与新时期中国文学思潮
福建师范大学
席扬
1980年代以来女性作家的乡土叙事研究
浙江大学
姚晓雷
1980年代中篇小说的青春叙事
吉林大学
刘中树
当代歌曲与社会历史发展关系研究(1949-1989)
东北师范大学
程舒伟
注1:本文原载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知青研究资料中心《知青活页》2018(3)
注2:本文资料源自《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9133/G,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022X

附录:第一篇关于知青问题的博士论文
《不对称的社会实验——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张曙
内容提要
    “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当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中外学者对这场运动相当关注、并逐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对该事件的研究,无论从量上还是在质上都还很不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对该课题进行探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论述:
    第一章,对有关研究成果与研究状况进行述评。略述该专题的研究成果,包括己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整理和公布的资料,召开的学术研讨会等:在概述研究状况时,着重说明学术界在上山下乡运动的基本动因、历史进程及其评价、知青“返城风”及上山下乡运动终止原因等问题上的研究进展及其争鸣;还列举了研究中的一些薄弱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探讨68年上山下乡运动高潮的起因。本文认为,68年上山下乡之所以出现高潮,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包括贯彻“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以培养接班人、缩小三大差别以实现向理想社会的过渡等“左”的指导理论;结束红卫兵运动所造成的社会混乱局面,解决“老三届”学生的就业出路问题等现实考虑:此外,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劳动管理体制的深层次矛盾,人口激增造成的城市就业压力,使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空前尖锐,也是导致这场运动出现高潮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说明“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特点。指出这场运动既不同于“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又与以往的历次政治运动相区别,除了“左”的指导思想外,其特点有三:一是青年学生对上山下乡所表现出的巨大狂热:二是这场运动采取了强制的动员方式;三是其规模之大,涉及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举世罕见。
    第四章,剖析上山下乡运动中的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包括:“再教育”理论本身的矛盾:知青的生存和发展等实际问题;社会风气、传统观念方面的冲突;知青与农民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冲突等。上述几个方面的矛盾,是上山下乡运动难以为继、最后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五章,探讨上山下乡运动能够持续十几年但又曲折发展的原因。着重考察了毛泽东对上山下乡运动的态度,这是上山下乡得以坚持的主要原因;要因素之一,它对社会风气的败坏甚至影响到今天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改变了一代知青的人生轨迹。总之,上山下乡所收获的,较之它所投入的和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根本不成比例。它是一场失大于得的逆历史潮流的社会实验。应当深刻总结其经验教训。
 


作者简介
    朱盛镭,男,1953年生。1970-1977年江西省修水县插队知青。先后当过农民、民工、乡村教师、街道厂工人、中学英语代课教师、工程师。本科学历,机械工程专业,教授级高工职称。退休前为上海汽车集团技术情报中心总监兼《上海汽车》主编。研究方向:产业技术经济、竞争情报。完成各类重要课题40多项并获奖,发表科技论著译编、科普人文等作品400多篇(部)。获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中国“资深翻译家”称号,获国际竞争情报业“SCIP 杰出贡献奖”。上海市注册咨询专家、上海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会员、中国和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责任编辑 晓歌)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分田单干 弱化集体经济 是当代农村各种弊端的根源
    下一篇: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