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故事(一)

来源:湘楚山地文学 作者:龙国武 时间:2022-10-09 点击:

父亲的故事有些沉重,沉重得每每提笔,心头似有千钧压力。
龙氏宗谱记载:顺德公(父亲)讳春堂,孝爱公之子也。随父居住宝庆(邵阳)城东箭落门。幼聪慧,习学经史,过目成诵;性豪爽,精通文墨,尤善言辞。乐于助人,每遇贫苦受难者必济之,受欺凌冤屈者必助之,轻者为其排忧解难,重者为其诉讼伸之。
父亲的故事得自爷爷说起。

爷爷祖籍邵东界岭,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8岁就给东家当童工。爷爷好生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有书读,一次忍不住把牛赶到山里,自己回到村私塾倚窗傍听,不料牛群跑下山来闯进农田,将一大片禾苗吃了。12岁的爷爷因之被打出门,跑到百多里外的邵阳求生。举目无亲,又疲又饿,当晚睡在一家店铺的屋檐下。翌晨,这户生下孩子才不久的女主人开门倒马桶,爷爷急忙上前抢着倒马桶,又忙着帮他们去河里挑水(旧社会没有自来水,挑河水饮用)。爷爷一个劲地磕头求告,承诺孩子的尿片今后全由他洗,杂活全由他干,这家人终于答应收留他做学徒,在邵阳有了立足之地。以后,这家主人故意往地下丢了几次钱币,测看爷爷是否如数上交,爷爷经受住了考验,被聘作了长期帮工。
爷爷27岁时,做裁缝的外公听了外婆的劝,帮助救出了外婆当童养媳的妹妹嫁给了爷爷。
1926年,叶挺独立团在广东肇庆誓师北伐,在湖北汀泗桥、贺胜桥舍命拼杀,大破北洋军阀吴佩孚主力。之后很快打进湖南,在惊天动地的喊杀声中,一名北军军官逃进爷爷帮工的小店哀告救命,不忍的爷爷帮助他脱险出境,后来收到这名北军军官的一张银票。凭着这,爷爷奶奶另开了一家店面维生。这是后话。

爷爷后继有人。不意父亲3岁时发了高烧,昏睡四五天百救不醒。郎中们都说父亲已死。大恸的爷爷奶奶只得忍痛钉了一副木匣,请人送到对面黄家山掩埋。这时奇事来了!正在往木匣上填土时,一位发髻高绾的老道士路过。老道士邵东佘田桥人,年青时上了峨嵋山修道,平生习得武功、药功、书法“三绝”,威名赫赫,邵阳人称“佘把式”。佘把式当即喝住填土人:“我分明听见匣内有人声音,你等如何乱来!”不待回话,即一掌劈开木匣,却见一清秀幼童正对他微微而笑,佘把式大喜,抱起父亲即往爷爷奶奶住处跑,喂下一粒强身定心药丸,将父亲收为关门弟子。
到了读书年龄,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送父亲读了几年老书,尽得儒家经典。佘把式悉心授以平生“三绝”,习得文武兼备。成年后常与一帮乡邻往来于雪峰山那边的洪江古商城帮忙进货销货,并不怎样惧怕土匪“关羊”(绑架抢劫),反倒是侠义心肠常令其有超凡脱俗之举。
这期间邵东洪桥叶家坳有一天大冤事传入父亲耳中:一强贼深夜潜入一民舍持刀行劫,眼看家人就要受害,千钧一发之际,这家男主人夺刀自卫,无意中致死这名悍匪,悍匪家族势大,买通官府将这家男主人下狱问罪死刑。父亲在当地义士帮助下寻访到受冤人家,取得有力证据证言,一纸诉状告上公堂,弄得那狗官奸民理屈词穷无言以对,社会舆论大哗,生生从刀下救出一条性命;一个生意伙伴的货款及利润在其死后几年才到位,而这伙伴的家眷早已迁离邵阳,父亲千方百计打听到这家人的新址,远足数百里将钱如数奉上,感动得那家人下跪谢恩!
然而,父亲生命力最旺盛,才华尽显的黄金岁月,当数国难当头的抗战时期。
1938年11月12日“文夕大火”前(大火发生的那天所发的电报代码是“文”,大火发生在夜里为“夕”,故称“文夕大火”),湖南已成世所瞩目的抗日最前线。大火猝然发生时,正在长沙筹备抗战的周恩来侥幸突出火围。在长沙已成一片废墟的情势下,中共“五老”(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之一的徐特立,暨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搬迁到邵阳市两路口曾家院子;叶剑英在国共合办的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结束后,即马不停蹄赶来邵阳(雪峰山)考察山川地形,拟在邵阳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吕振羽心急火燎,在邵阳县开办塘田战时讲学院,培养抗日骨干力量;著名作家张天翼、冯英子、艾青,《金陵春梦》作者唐人等大批文化人来到邵阳,筹办抗日文化团体,教唱救亡歌曲,演出抗日剧目。深符邵阳人血性的《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黄河大合唱》……响彻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邵阳的大街小巷。徐特立在火神庙民众大会上的演讲,特别是邑人严怪愚(首揭汪精卫投敌叛国,开湖南记者上抗敌前线最前沿采访之风气者),在抗战中的种种热血壮举,深深撼动着父亲的爱国之心。父亲耳闻目睹日寇在中华大地上制造的一桩桩惨无人道的血案,自己因老小拖累不能上前线寝食难安,他化愧疚为支持抗战、服务抗战的巨大热忱,不仅慷慨解囊为抗战捐款捐物,帮助从沦陷区逃亡学子解决食宿,为死在邵阳的学生买棺木葬之,还与民众和学生们一起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起悲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在那个悲伤的日子……”泪湿衣襟,悲不能抑!
自七七事变以来,在敌我力量悬殊、日寇有备而来,节节抗击穷凶极恶的日寇的24次(有说23次)战略大决战中,中国军队至少牺牲300万人,走上前线慷慨赴死的国军将领逾200多位。负责江西湖南等省防务的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将军,在湖南境内组织了三次长沙保卫战(第一次1939年9月;第二次1941年9月;第三次1941年12月)、常德保卫战(1943年11月)、衡阳保卫战(1944年6月28日)。在军民空前牺牲的同时,让骄悍无比的鬼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是一些地方官吏豪强却借抗战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
老家邵东界岭的一些农民过不下去了,跑到邵阳城里求助于颇有声望的父亲,侠肝义胆的父亲毅然返乡,与有着200多条人枪的“团山王”(当地团总)说理,父亲不卑不亢,以诸葛之风反复诠释“抗战是持久战,不能竭泽而渔,对于太过贫苦的百姓,应予出义工的方式减免钱财”的道理,骄横的“团山王”亦有所感动、收敛。
父亲正直正义的口碑让一些人羡慕嫉妒恨。大姐龙庆云多次绘声绘色地述说:一次,隔壁一劣绅在国军当营长的儿子回来了,在其父唆使下,带着十来个兵弁闯进我家见物就砸,一时间怦怦碰碰鸡飞狗跳,只见父亲不动声色,在神龛前念了几句什么,那些当兵的竟相互对殴起来,眼见得一个个口鼻流血,那营长怎么喝叫也喝止不住,慌得单腿下跪告饶:“龙师傅,领教了,领教了,有眼不识泰山!”那些当兵的才梦醒似停止了互殴。
这天方夜谭的故事,大姐每向我讲述一次,就郑重申明一次决非逛语,大姐年过九旬头脑清晰至今健在,有信不过者可亲往以证真伪。
与日寇对峙搏杀6余年,1944年5月,长沙失守。1944年8月4日,在给敌人空前杀伤后,衡阳陷落。国军方先觉部以区区17500人,抵悍敌10万之众,坚守衡阳孤城47天,杀敌数万,在反法西斯阵线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战争形势的发展,时而令父亲眉飞色舞,时而令父亲忧心如焚。
1944年9月,狼心不死的日寇即剑指邵阳。
守卫邵阳的部队正是常德保卫战的国军74军57师。在常德,他们在著名的“虎贲”将军余程万指挥下,以势单力薄的8000人,与11万之众的日寇进行残酷的对决,使鬼子在常德城下丢下6000多具尸体,发出“凄绝”的哀嚎。城破时,仅剩200余名将士仍逐街逐屋与鬼子争夺,柴新意团长挥舞大刀向鬼子发起自杀式冲锋,宁愿为国捐躯。
眼下,74军57师官兵尚未来得及揩干身上的血迹,他们的老对手——日军116师团就像数万头凶恶的熊罴咬上来了。
来不及补充训练的57师官兵占据城东东塔岭与城内六岭各制高点匆匆迎战,他们弹药打尽,刺刀拼弯,人员拼尽,城内伤兵与医护人员悉数被鬼子用罪恶的刺刀挑尽,悲愤填膺的极少数勇士向隆回、洞口方向杀出重围,他们要为英勇的57师留下一点种子,“虎贲”们要复仇!
1944年10月2日,古城邵阳不幸沦陷,日军司令部进驻抗倭名将魏光焘的湖山别墅,筹划翻越雪峰山,攻占芷江中美联合空军和中国陆军司令部,进而攻取陪都重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这之前,国民政府发放了难民证,成千上万的邵阳民众一路哀声,踏上了颠沛流离的逃亡之路(走日本)。父亲扶老携幼,照顾父老衔邻一步三回头地泪别故土,先是避难于新邵板子大山,因不堪土匪骚扰,后流落于雪峰山一线。

盼呀盼,父亲翘首以盼的最后的民族对决终于到来了。
1945年4月9日,雪峰山会战(又称芷江会战、湘西会战)拉开帷幕。各外围部队对敌展开牵制消耗,面对武装到牙齿的10万豺狼,中国军队层层设防,重兵集团在雪峰山200公里纵深展开。王耀武第四方面军担任御敌主力,廖耀湘兵团拱卫芷江,前锋直达江口主战场。国军精锐第74军、第18军、第73军、第100军、第27集团军等部严阵以待,军民同仇敌忾,在绥宁武阳、水口;洞口高沙、洞口塘、江口、青岩、铁山、山门;隆回小沙江、青山界;溆浦龙潭、洪江梽木槽等处与敌激烈交火。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得到补充训练的74军57师勇士和各部队争相杀敌,中国军民豪气干云的“杀鬼子!杀鬼子!”的怒吼震撼雪峰山山谷河川,美援华第14航空队(飞虎队)和年青无畏的中国空军勇士,在陈纳德将军指挥下展开凌空密集轰炸,凝固汽油弹、燃烧弹自天而下,日寇狼奔豚突一片哀嚎,让不可一世的侵略者领受到了灭顶之灾的滋味!
才12岁,后来成为我们家大姐夫的汤芝铭,被从邵阳出发的中路日军抓伕,在洞口山门阻击战中,为国军100军19师官兵所救,得到很好关照。
1945年6月7日,历时近二月的雪峰山会战胜利结束。随着太平洋战争失败,8月15日,日酋宣告无条件投降,8月21日,岗村宁次派出特使到芷江乞降。
被推举为难民代表之一的父亲,言辞恳切地与军方协商,获准搭乘中国远征军新六军军车返乡。坐上由家乡优秀儿郎担任主官,由众多家乡子弟组构的威武之师的军车回家,目睹硝烟尚未散尽的莽莽群山,回顾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和用2万多伤亡与7817名忠烈宝贵生命换来的这场胜利,看着身旁一群群面黄肌瘦、行若乞丐的乡亲,想起病毙陌路魂不得归的那些乡亲街邻,父亲不由潸然泪下。他对这片用抗战军民鲜血和百姓苦难浇注的土地充溢着无限深情。
良久,父亲才拭去眼角的泪珠。
2022年9月18日

作者简介:龙国武,初中毕业于邵阳市六中。1968年冬插队湘西南绥宁县,1978年底返城。邵阳市知青文化研究会创建人。邵阳知青回忆录丛书编辑,湖南知青纪念文集主编,中国知青纪念文集主编。作品见于人民日报,人民公安报,三湘都市报,潇湘晨报,邵阳文史,邵阳市文联《新花》杂志,《地球村的邵阳人》等书刋。中国文化报曾作大幅报道。

责任编辑晓歌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石淳:战斗在敌人心脏的革命者
    下一篇:我收到农村青年的求婚情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