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如霜雪情犹在 执手相守真爱情——俞振飞、李蔷华的夕阳情
来源:新民晚报网 作者:秦来来 时间:2022-07-20 点击:
晚年俞振飞与李蔷华在家中
和睦、融洽的一家子(左起周玖、俞振飞、李蔷华、关栋天)
1988年,李蔷华、俞振飞合影
俞振飞(中)李蔷华(左)夫妇与作者(右)留影
和睦、融洽的一家子(左起周玖、俞振飞、李蔷华、关栋天)
1988年,李蔷华、俞振飞合影
俞振飞(中)李蔷华(左)夫妇与作者(右)留影
◆秦来来
7月15日是俞振飞先生120岁诞辰纪念日,本文作者自1984年起就和俞振飞、李蔷华两位先生交往甚多。追忆往事,秦来来说:“两位大师的情感是后辈楷模。”——编者
为了照顾俞老
是同情
俞振飞:现在,好多朋友见到我,都说我越活越年轻了。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
李蔷华:当初是出于对俞老的同情,久而久之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发展到现在成了爱情。
1980年元月4日,78岁的京昆艺术大家俞振飞,和51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蔷华,走到了一起,成为当年一桩颇为引人瞩目的新闻。
俞振飞年迈体弱、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风流倜傥的英俊小生;李蔷华依然是舞台上光彩照人的大青衣。有人猜测,李蔷华应该是奔着“利”去的:俞振飞手里握有前妻言慧珠名下的大额钱款和房产。事实是,李蔷华不图“利”,只为“情”。
经历了十年浩劫,俞振飞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前妻言慧珠早已离去,先生独自一人,茕茕孑立。
1978年10月,武汉京剧团的程(砚秋)派名旦李蔷华和关正明离婚。俞振飞从学生薛正康嘴里听说了这个消息。也许是俞振飞先生有了想法,便用迂回的方法发起“试探”。他给李蔷华写了一封信,大意是知道你离婚这件事,请你保重身体。并提出,想给李蔷华介绍一个能和她配戏的小生。
俞振飞的“试探”并不唐突,因为早在1947年,俞振飞和李蔷华就已相识。那是在上海思南路梅兰芳先生家,当时梅兰芳因弟子李世芳飞机失事遇难,组织了一场义演,演出所得捐赠给李世芳的家属。八位知名坤旦联手演出《四五花洞》,李蔷华是其中之一。
另一方面,俞振飞从1930年起,一直与程砚秋先生搭档,对程派艺术了然于胸。李蔷华是一位程派大青衣,自然知道俞振飞的艺术造诣。1960年3月,中国戏曲研究院在北京举办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为期三个月,由京昆艺术大师梅兰芳、俞振飞主讲,并示范演出昆曲经典名剧《游园惊梦》。李蔷华作为湖北省优秀演员代表,参加了这个讲习班。可以说,俞振飞早就在李蔷华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只是令人心仪的艺术印象。
李蔷华拿到俞振飞的来信后并没有多想,便上交给武汉京剧团的领导了。可是,领导未做表态。李蔷华说:“我想既然俞老这样一位艺术家关心这事,我们不能没了下文,所以我就自己给俞老写了封信,表示谢意。”
1979年夏天,李蔷华在香港的外甥到武汉过暑假。那年李蔷华演出比较忙,直到完成所有演出任务,她才带着外甥到上海看望妹妹(李薇华,著名荀派名旦),过后再把外甥送去广州。在上海期间,李蔷华在妹妹的陪同下,去俞振飞家拜访。
那天俞振飞抱病在身,由学生薛正康接待。李蔷华和妹妹很快告辞离开。薛正康和她们一路回去,在车上,薛正康问起了李蔷华的情况。过不多久,薛正康给李蔷华写了一封信,说想给她和俞振飞保个媒。
李蔷华回信说:“这封信是你的意见,还是你老师(指俞振飞)的意见?如果是你的意思,那就不必。如果俞老有这个想法,他年纪大了,需要有人照顾,我可以考虑。”俞振飞亲自回了一封信,说欢迎李蔷华到上海。李蔷华也愿意见上一面,当面锣、对面鼓,讲个清楚。
他们相约花城(广州)见面。李蔷华由妹妹李薇华陪着,从武汉坐火车到广州。俞振飞由学生薛正康陪伴,先一天从上海飞广州,第二天特地到广州火车站接站。这让李蔷华很感动,“我们对俞老是特别敬重的,1960年在北京上课,主要就是梅(兰芳)先生和俞老,讲《游园惊梦》和《贩马记》。俞老这个岁数,还亲自到车站来接我,挺感动。”
在下榻的宾馆里,俞振飞剥了一颗糖给李蔷华,说:“这事要成功了,委屈你了。”李蔷华没有考虑委屈不委屈,坦率提到言慧珠遗产处理问题。俞振飞对李蔷华说,早在落实政策的时候,当时单位领导来,我(指俞振飞)就跟领导说了,言慧珠的东西,我一分钱不要。李蔷华一听,十分赞同,当场对俞老说:“我支持你!”
不仅是言慧珠的遗产,李蔷华一分不要;就是俞振飞落实政策补发的一万九千元,她跟俞振飞商量后,拿出五千元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再用一万四千元买了一些空调设备,捐给了戏校。原来,李蔷华在戏校小剧场(早年在文化广场边上,现已拆)演出的时候,整个后台、化妆间不仅没有空调,就连电风扇也少见,李蔷华心里一直记挂这件事。
李蔷华和俞振飞,一切从“零”开始。就像关栋天所说,“我理解我妈妈与俞老的结合,当时俞老已经78岁了,我妈妈图什么呢?事实上就是我妈说的,能够照顾俞老。”
“四人四姓”一家亲
有温情
黄昏恋是美好的,甚至可能比年轻人的初恋更美丽;因为老年人敢于追求爱代表了新时代的进步;而老人们的爱,能得到子女的认可,就更难得了。
关栋天:“我觉得我母亲很可敬,思想境界很高,不俗,不为常人所理解的那种。她待俞老,不仅像爱人,又像是对待长辈。”
李蔷华调到上海后被安排在戏校教学。她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校长俞振飞的妻子而搞特殊化。她是一个认真、踏实的好园丁,一周排课14节,还要照顾俞振飞的饮食起居,冷了给添衣,热了忙换季。李蔷华每天家校两头赶,渐渐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毕竟她已是花甲之年。
后来,李蔷华的儿子儿媳——关栋天(时名关怀)和周玖一起调到上海。关栋天调进了上海京剧院。李蔷华的儿子儿媳,能跟俞振飞合得来吗?
能!李蔷华、关栋天、周玖和俞振飞四人组成的“四姓家庭”给人们树立了一个标杆。
“调来上海前,我妈担心我们跟俞老的关系能不能处理好?这不无道理。毕竟我们不是他亲生的,年龄差异也大,而我们年轻人总会有些爱好。但是,我们不来的话,俞老靠谁?以前都靠学生照顾,但这种照顾不可能周全,不会像我们天天在一起,时刻关注他的生活起居。”关栋天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家庭的融洽与温情。
俞振飞年纪大了,可是他对生活,特别是对吃的方面很讲究。用李蔷华的话来讲就是,俞振飞吃的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两条腿的”,尤其喜欢鸽子、鸡和鱼,喝鸡汤要配金华火腿炖,吃肉粽喜欢蘸白糖,吃蛋炒饭居然要有冠生园生产的果酱来伴食。
关栋天和周玖记挂着俞振飞的嗜好,经常去南昌路、五原路买新鲜的鱼、虾、鸡。俞振飞爱吃点心,富春园的萝卜丝烧饼、虾肉馄饨,南京路沈大成的点心,陕西路美心的汤团……都是两人经常采办的食品。
作为一位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对关栋天演戏比较上心。“比如我演乾隆,那是清装戏,没有水袖。手上有扇子的时候还好;没有扇子时就感觉空。”关栋天说,“最好能有什么东西放在手里,既好看,人物不僵,又符合人物特性。”俞振飞经历过晚清时期,记得那时有些人穿着马褂,手上爱拿一串佛珠转着玩。他让关栋天在戏中试试,能不能弥补一下手上“空”的感觉。关栋天照做了,果然效果极好,既符合乾隆风流倜傥的性格,又让关栋天多了表现手段,手上有戏了。
“白天俞老的客人比较多,我们也要上班。到了晚上,客人们都走了,就我们四个人有说有笑。俞老谈他的生活经历、艺术经历,他是那么文静、儒雅、书卷气,他的气质给我们很大感染。”俗话说,牙齿和舌头难免会有嚼痛的时候,可是这个“四姓家庭”却没有红过一次脸。
有时候,关栋天会打趣地问俞振飞:“伯伯,侬讲蹲了屋里适意,还是辣了外头适意?”俞振飞毫不犹豫地回答:“屋里适意!”
美人蕉前站美人
真爱情
李蔷华对我讲起过她和俞振飞拍“结婚照”的事。
那张照片里,意气风发的李蔷华和鹤发童颜的俞振飞站在一起,背后是南方特有的美人蕉。李蔷华说,这张照片是1979年在广州拍摄的。当时,两个人基本谈成了,在宾馆的花园里,俞振飞的学生顾铁华(俞派票友,时在香港经商)、费肇芬夫妇也赶到广州为老师“保驾”。看老师谈得很好,就在一棵美人蕉前,请李蔷华拍照留念。俞振飞张口一句“美人蕉前站美人!”说得李蔷华有点羞涩。没想到,等费肇芬拿起相机时,俞振飞站到了李蔷华的侧方,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结婚前夕,俞振飞指着这张照片说,我们就用这张照片做结婚照吧,“美人蕉前站美人”嘛。
说起这件往事,李蔷华的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俞振飞告诉李蔷华,他没有孩子,看到关栋天和周玖感觉很亲切,有一种当父亲的感觉。他说:“我们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住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我更感到心里头愉快。我老了,很希望能有年轻人来关心关心我。现在他们来了,我也越活越年轻了。”关栋天和周玖也对俞振飞生出了感情,“俞老脾气很好,修养很好,对我们都是疼爱的。话语不多,但他从内心里面,从各个方面记挂着我们,有时候问你几句话,你就会感觉很开心。”
李蔷华更是一语讲透,“和俞老在一起,起初是出于对他的同情,后来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有时我去学校上课,天很热,回来时俞老已经把茶泡好,送到我手上。他这个岁数了,还帮我泡茶、递水,惦记着我,我特别感动,发展到现在成了爱情。也许有人会说,你们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会有爱情?我上班的时候会担心,他起床后会不会磕着碰着。我下班晚一点,他不放心,担心我晕倒在路上,因为我有美尼尔氏症。我们就是这样相互惦念,谁也离不开谁。这就是我说的爱情,我们是发自内心的。”
由于李蔷华,加上关栋天、周玖夫妇的悉心照料,俞振飞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越来越好。耄耋之年,在李蔷华的陪伴下,西进成渝,登台表演,轰动成都、重庆两地。南下香港,应邀在中文大学演讲,介绍昆曲艺术,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成为继梅兰芳先生之后,第二位获此荣誉的京昆艺术家。北上京城,率领“昆大”“昆二”班子弟兵,享誉京城。
俞振飞动情地说,“按说呢,我们京剧老艺人,从来没有85岁还能上台的。年纪大了,嗓子总会受影响;哎,我的嗓子反而比年轻时更好,你说怪不怪。是这个家庭,给了我很大的安慰,才能出现这样的奇迹。”
不老的爱,将两颗不老的心,拴在了一起。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