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永远留在了北疆》
来源:原创 作者:周雪芬 时间:2022-07-06 点击:
2019年6.1节刚过。她大儿子告诉我,她远去了……
她叫李素兰,是和我一起赴黑龙江建设兵团的同学。当时我们同校虹口中学三十五位六九届的学生,在1970年5月16日中午十二点离开上海,到黑龙江建设兵团二师十团下乡。素兰是领队,我们分在一个连队,在远离家乡的北疆,我们成了好朋友。
我们安排的连队是靠国防公路的新建连,初到时只有两个帐蓬,条件艰苦。素兰原来在学校就是红卫兵排长,从小丧父,母亲在里弄做清洁工。她从小养成不怕苦积极乐观的性格,冬天还会不顾他人的目光,帮妈妈扫在家门口扫大街呢。她的一张娃娃脸常带着笑容,到连队后,没几天就受到连队黑板报的表扬,很讨人喜欢。
第一年的冬天,连队成立宣传队。排练样板戏沙家浜,她扮演的角色是一村姑。那时,连里又来了一批当地的青年,后来成为素兰丈夫张友明就是在1970年冬天从5连来到26连的。大概在看她们排练时,不知不觉中就注意到她了。
在素兰被推荐上大学,因患有血血压高不能入选后,张友明就进行强力攻势,追求起素兰,他是个机灵的小伙,长得不错,那时兵团知青唯一离开的机会就是上学了。大概他想素兰走不了,可以成为他的爱人,就紧追不放。
在1973年时,素兰从农工排调到连部当文书。张友明在机务排,一打夜班,白天就到连部去找素兰。最有趣的是,每到连里发工资,友明就会嚷嚷:开支了,开支了,攒钱娶媳妇!耽误我不要紧,可不能耽误我儿子啦……当时,我们不知道他在追素兰,只觉得这当地青年很调皮。谁知他真有此意……
就在张友明对素兰的穷追不舍下,善良心软的素兰总算接受了他的爱情。友明家人也知道儿子处了个上海女知青为对象。打听一下,原来身体不好,没让上大学的,就很严肃地对他说:咱农村找媳妇,身体健康很重要,你找个病秧子,以后过日子咋整?友明坚定不移地回答:我就是喜欢她,上海姑娘都会过日子,素兰不娇气,你们放心吧!我会好好照顾她的。素兰还比友明大三岁呢,友明得意地说:女大三抱金砖。就这样她倆的事就公开了。素兰妈妈知道自己女儿懂事,她挑的女婿不会错的。上海娘家也没难为友明,于是,在1974年过年回家的日子,二人成亲了。友明还第一次到大上海开了眼界。
看到大城市的繁华景象后,友明深知素兰肯跟他,是不容易的,很珍惜这份感情。很快就把素兰调到五连,过起了温馨的小日子。(二十六连是新建点,比较艰苦)五连是老连队,畜牧连,靠着黑龙江支流旱河,有鱼有肉吃。还养鹿,副食品丰富,可以给从小受穷的素兰,好好调养身体。
这样,很快素兰就怀孕了。1975年夏天,正在农忙的时节,素兰到场部医院生孩子。她患有高血压,当时医疗水平低,条件差。孩子生产后,突然,她产后大出血,手忙脚乱中,接生的助产士是上海知青,问了家属后,保大人不保小孩,紧着抢救产妇。顾不上刚出生的婴儿,等素兰抢救过来后,再看新生儿,这脆弱的小生命已经夭折了。友明从大田回来,看到自己的妻子从生命线上挣扎回来,只有一个劲儿地安慰她,也不顾失去女儿的痛苦了。他想得是:素兰为了他,都差点儿要送命了。今后该更好好地珍惜!
在友明精心的呵护下,素兰的身体渐渐康复了,又过了三年,1978年秋天,素兰为友明生了个大胖儿子。取名叫:恒杰。孩子是他们感情生活结晶,虽说在东北农场成家,小日子还过的蛮红火。
没料到1978年底到1979年年初,大返城开始了。素兰带着大儿子回到上海,娘家人也无奈地对她的选择,要是不是已经结婚生儿育女,大概也会成为返城知青,参加第二次创业的大军……既然选择了友明,素兰就义无反顾!过了北疆备战紧张的风头,她又回到了北大荒。
这个家,就是她温馨的港湾。友明在,就有她的一切!1979年底,素兰和友明又添了个大胖儿子, 那是回到上海出生的,就取名:取名叫恒海。当时素兰娘家有位从香港回来的邻居家的亲戚,自己没有生育,看这个大胖儿子,想用一台彩电和一万元人民币换去领养。素兰和友明怎么会肯呢?儿子可是无价之宝呀!友明大哥结婚多年一直没生育,想把小海过继给自己,友明也坚决不同意,素兰为生孩子差点要命的,怎么可以把素兰的命根子给人呢?自己亲哥也不行!
但还是抵不住外界的诱惑,农场成家的知青纷纷以假离婚回城了。素兰为了两个儿子的教育,也想这样离婚返城……友明考虑到素兰的感受,又看素兰身体经不起折腾,就拿着假离婚证明,独自到上海给她办理。
当时农场的司法机关人员是熟人,但给个条件是要素兰帮她的一个孩子也带到上海去。友明到了上海见到素兰娘家的老屋,因母亲离去后,给大哥交到单位,自己换置成大房啦;最贴心的二姐也因病去世;大姐的姐夫已过世,在家做不了主,友明来到上海,只能在楼梯下的客厅容身。真的素兰回上海,体弱多病的她,独自一人带三个孩子,怎么安顿下来?过日子呀?他在战友的帮助下找到区政府部门,听说要有地方安身,独自在办事处门口,抽了支烟,想了想,就默默地离开了。回去,就是被素兰责怪,挨骂,也舍不得她离开自己受苦受难呀!爱,就是责任和承当!
知青们都回到自己原来的大城市了,素兰却留在农场,当连队的小学教师,友明成了农场的收割机手,工作任务多。素兰就默默地相夫教子,把家打理的井井有条。友明知道素兰身体不好,从小就教两个儿子学做家务,可以减轻素兰的生活负担,在处理自己家族和素兰的关系中,他处处为素兰着想,帮她在自己父母,兄弟姐妹中周旋,素兰也是个通情达理的女人,小日子过得不错。素兰的妹妹从内蒙古包头,去看姐姐,看到留守在北疆的姐姐生活过得不错,婆家人也很喜欢自己的姐姐,也很放心了。
后来,在友明自己的努力工作下,当上了基层单位的干部,素兰一直默默地支持他,自己血压升高了,就吃点药,躺一会儿,两个儿子也争气,会帮着爸爸照顾妈妈。素兰在当老师时,尽心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有时会回把学生带回家,帮着补课,一直得到嘉奖和好评。
2003年,全国教师统一持证上岗,素兰是六九届的知青,本身文化底子差,丈夫工作忙,还要照顾二个孩子,几次进修的机会错过了。全国统一考教师资格证的机会,也错过了。学校教师要精简,素兰被落下了。当时,友明正在外地出差,也没机会帮素兰争取,好强的素兰,一急之下,高血压病患加重,得了小中风。面对素兰得病,友明配合医生治疗,悉心呵护,渐渐地素兰得到了康复。为了让素兰高兴,友明再向领导申请,素兰回到工作岗位,减轻工作,安排在农场图书馆当管理员。每天由他接送上下班……。
素兰的身体基础差,但有友明的照顾,还是日子过蛮舒坦的,就是一个劲地想故乡的家,为了素兰高兴,友明每到过年,就把留在农场的素兰知青朋友请到家里一起过年,把家中养的鸡呀,鸭呀,鱼呀,肉呀,好好款待他们。在和素兰一起的日子里,友明为素兰来回到上海走了二十一次,每年过年过节都把东北的特产寄给素兰上海的亲人。
国家政策留在外地知青的孩子,只要当地的亲属能接受,可以有一个户口回到城市,素兰娘家没有人办她的儿子返城,素兰心里很难过,正好有一部分上海知青回农场探望乡亲,知道此事,就主动伸出援手,帮助素兰和她上海亲戚协调,为她大儿子办回了上海,儿子很争气,还在上海考上本科大学,留在上海工作了。
为使素兰高高兴兴地在北大荒生活,友明愿意为她付出。他不会说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是憨厚地笑笑,说:素兰为自己留在北大荒,还拼命生了两个儿子,怎么能不好好地待她呢!凡是来农场看素兰的知青,都是素兰的娘家人,一定要热情款待他们。
2005年的冬天,患有高血压病的素兰坚持带病上班。黄昏时分,友明照常到图书馆接她,只见她昏昏沉沉的,想要跌到,连忙打电话叫来救护车送往医院抢救,幸亏及时抢救,当时脑溢血发病,就只希望只有5%,张友明当机立断地要求医生,不顾一切地抢救,绝不放弃!最后从阎王手里又把素兰夺回来了……
以后又是悉心照料,耐心呵护,渐渐地素兰又回归生活了,但智力大受影响,像孩子一样依恋着友明。友明仍旧不离不弃地关爱着她,就还是捧在手里的金砖呀!2006年,连队知青战友回农场去看素兰,友明承包了农场的机耕队,成了引进国外农机的负责管理人员,自己还买了小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把素兰也照顾好舒舒服服,不用自己操心,素兰离不开友明,虽然在病中,还没康复,但有这么个人呵护着,活的不亏呀!这时还有人羡慕素兰,说:素兰虽说留守在北大荒,但有这么个心疼她的丈夫,也是很大福气呀!
以后回东北农场回访的知青开始多了,友明一直是一如既往地热情款待每位来看素兰的战友,还全程安排在农场时的活动,他成了知青战友们亲人了。这些行为都是让大家知道:素兰没选错他,这位有担当有情有义的东北汉子,也是连队知青们真好的朋友。
2011年,素兰基本能走动了,农场安排他们去无锡疗养院,素兰想回上海,友明就放弃一切活动陪到上海。她大儿子已经在上海工作了,还自己借了房间,素兰想在上海多呆些日子,但友明在农场还有职务,不能陪伴,儿子上班又无法照顾素兰,就住到妹妹家里。不料,友明才走一天,半夜素兰高血压病发了,上压高到200多,下压也很高,吓得妹妹半夜打电话找战友帮忙,受指点后送到医院抢救。友明知道后,连忙把她接回东北,继续悉心呵护。
北方天气寒冷,为素兰身体康复,友明费尽心思,但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当母亲的挂念着,睡不好觉,身体越来越差……最后,友明把小儿子召回北疆,帮他回家创业,随便照顾妈妈。
她小儿子从大城市再回北疆创业,经历了艰难的磨砺,也不亚于知青上山下乡。为支持弟弟创业,大儿子把在上海打拼好不容易攒下的积蓄全拿出来,支持他。他承包了一大片地,伙同堂弟一起种上水稻。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
友明在农场,曾当过机耕队长。后来又学会了日本农机的修护技术。为方便照顾素兰,他买了汽车,走到哪里,把素兰带到哪里。又有小儿子帮扶着,病重的素兰有了很好的照顾。
2015年,我回到农场看望她时,她还能认出我呢!我们一起到绥滨,参观龙江大蕖,还在那里留影离开。农场时,友明带着素兰,一直把我们送到鹤岗。
为留住小儿子,友明把修护日本农机的技术都传给了他,还帮他在农场成了家。知青二代在北疆农场也成了独当一面的能手。
在辛勤的忙碌中,友明也得病了。素兰虽然口不能说,心里都明白。最后她不愿再拖累友明,带着遗憾和不舍离开了人世。
素兰走了,友明病了。回农场接待知青的事,就由他小儿子接过来。知青们和北大荒的情谊得到了传承。
大家聚会时都会想念素兰,问候友明。友明把回农场看素兰的知青,看成素兰的娘家人。知青也把友明一家,看作自己的亲人。
今年春节,哈尔滨知青打电话问候友明时,知道他在上海大儿子家过年,没惊动大家。马上通知上海的知青战友们。战友们闻声纷纷聚在一起,请他们来聚会。有的本来都有安排了,马上退掉,来参加和友明父子的聚会。
上海知青朋友们聚会后,纷纷在微信朋友圈里,高兴地发帖:战友聚会,欢聚一堂,情谊深厚。各位的知青战友在微信群里看到,也纷纷祝贺。
素兰走了,但素兰和当地青年的结合,成了我们知青和北大荒情谊的桥梁。
友明和素兰的孩子,永远是知青们的自家人。
责任编辑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