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老百姓促膝谈心之中寻找灵感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欧阳黔森 时间:2022-05-23 点击:
摄影/日升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文艺工作者要熟悉人民的语言,在思想感情上和人民大众打成一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这些都是必须认真学习和践行的重要思想。多年来,我在具体创作过程中,一直坚持让自己的作品根植于人民的伟大实践,坚持向人民学习,力争让作品就像是地里长出的庄稼一样,是鲜活的,也是有生命力的。

  我在走村过寨的采访中,坚持一条原则:不管是谁提供什么样的资料和素材,不到一线实地采访,绝不引用。善于观察洞悉事实是一名作家的基本本领。在创作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江山如此多娇》之前,我坚持与每一个相遇的贫困户促膝谈心、交朋友。以前我到过很多的贫困村,见过很多的贫困户,如今在这些地方,我没有见过愁眉苦脸的人,他们灿烂的笑容真真切切地感染了我。我的笑也灿烂起来,与他们分享幸福和收获比什么都快乐。

  记得有次到贵州省正安县采访,得知这里的一个搬迁安置点很不错。我突然提出要看看这地方。这是我一贯的采访原则,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另外,我采访的线路和目的从不提前告诉当地的朋友。在没到采访地之前,无论谁问我采访对象和目的,我都坚持不说,只说到了再说再商议。这样做,有可能让人误会,可我还是愿意这样,我只是希望用我习惯的方法进行,看起来随意性很强,我却乐此不疲。

  到了搬迁安置点,我们信步往前走,走进社区,走进街道。我们随意地走在街道上,街道两旁行人不少,三三两两站着或坐在椅子上的人也不少。我们的出现并未引起他们的特别注意。这正合我意,这样,我便可以随意地观察他们。

  我们就这样东看看、西瞧瞧地走了两条街。走了很久,我没见到一个愁眉苦脸的人,我能感觉这些人的笑是发自内心的。没有比笑更能说明问题的了。我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发现写作素材、寻找创作灵感的。

  深入生活是我工作、学习的常态。我喜欢与老百姓打交道。所谓“打交道”,其实就是一个沟通和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使我愉悦。而这份愉悦,只有深入老百姓中才能体会到。因为我的愉悦来自他们的愉悦,而他们的愉悦来自党的政策、党的关怀、党的温暖。老百姓的感情是质朴的,他们发自内心的表白,让人听后内心不由得升腾起一种对共产党的热爱之心和敬佩之情。

  有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跟我说:“辛苦了共产党,幸福了老百姓。”老人家说的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细想起来却一点都不简单。因为“辛苦”和“幸福”这两个词,代表了党的形象和老百姓的感受。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如果不是和老百姓促膝谈心,我就听不到这样纯朴的心声,而老百姓这样真实的心声给我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灵魂的洗礼。

  我就想,如果一个作家,身上只带着汽车尾气,下到田间地头后也就随便看看,再进村里吃一顿农家乐,然后抹抹嘴巴拍拍屁股走人,这样走马观花,是永远不可能写出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的。

  而真正的作家,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文章,这就要求作家到人民中间,把生活咀嚼透了、消化完了,以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

  (作者:欧阳黔森,系贵州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理论起点
    下一篇:拜登亚洲行意在“拉圈子”,做实“印太战略”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