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第二故乡的教育事业
来源:《岁月当歌-学“四史”话成长》 作者:郑伟民 葛天琳 时间:2022-01-15 点击:
情牵第二故乡的教育事业
作者:郑伟民 葛天琳
作者:郑伟民 葛天琳
在1968年到1970年,上海虹口区有几千知青到了井冈山下的峡江县插队落户。在离开县城一百二十多里路的偏僻山村——流源村,安置了120多个上海知青。这些知青以复兴中学、华东师大附中等为主,在这里劳动生活,经受磨练,学习农活。在整整十年的生活中,这些知青与第二故乡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也真实了解了农村缺医少药教育落后的现实。
在知青返城成家立业多年以后,知青们陆续重返第二故乡探亲,却了解到那里依然落后于大城市的真实情况。改革开放、农村土地承包、生产力得到解放之后,当地的年青人出去打工致富远离家乡,而边远山区农村依然存在教育设施不足、留守儿童多、教学质量落后于发达地区、教师人才缺失、教学水平亟待提高等一系列的矛盾。
流源知青、原复兴中学68届毕业生徐明稚、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后任上海东华大学校长,他最早关心流源的教育,在上世纪末就牵线爱心企业家为流源小学捐款二十五万元,为流源小学新建了校舍,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接着,一批批的上海知青回访第二故乡,也会到流源小学捐款捐物,关心孩子们的读书状况。2013年,由原插队落户在流源大队孔元生产队的张润德发起成立并出资,正式与流源大队党总支精准对接帮扶,成立了上海流源知青爱心助学基金。基金会成立时,十多位曾经在流源大队插队的知青们积极参与,有上海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有曾经先后在流源小学或各村办小学当过民办教师、并且后来也一直在教育岗位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教育界专业人士。如长期担任幼儿园老师,在重点实验小学任教多年并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教导主任,有几十年教学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包括重点中学教师,中学党支部、到海外交流教学的多年的高级教师,以及多年从事过职工教育、高校辅导老师、涉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老师等,和区教育局干部,以及银行行长,等等。他们都积极参与。
基金会的上海知青们根据流源小学的办学状况、师资、生源以及贫困生比例,与流源小学达成一致意见,力求把助学基金用在刀刃上,形成了《流源知青专项爱心助学基金》实施方案。
爱心助学基金分四个组成部分:一是对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每学期根据校方提供的贫困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核定资助,原则上不超过实际支付的学杂费总额。二是给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学习成绩在本学期年级排名前三分之一的优秀学生,分一、二、三等奖,按期发给奖学金。三是对在校教师提供奖教金,基础奖教金每年 6000 元,由学校根据教师考核情况自主分配;当学校教学在桐林乡学区综合排名达到第二时,奖教金则递增 50%;当学校教学达到桐林乡学区综合排名第一时,则奖金翻倍。四是单项资助金,在学校建立电化教学室、图书阅览室等项目中,根据需要逐步提供。大家还订立了爱心助学基金详细的管理办法,以及组织机构,财务制度,人员职责等条款,形成了一个具有独创性和可持续性的民间基金。知青们邀请流源小学校长、村党总支书记、乡长一行到上海签订了助学协议。
基金会成立以来,始终受到了峡江县和桐林乡各届政府、教体局的认可、关心和大力支持,并多次予以关注报道。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影响。也使基金会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流源知青爱心助学基金是上海知青与流源小学间的直接对口帮扶,没有中间机构,不用担心被其他部门拦截挪用,从而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到流源村的教育发展上。年底,首期奖教金六千元汇至流源小学账户,大大激发了乡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基金会的努力和各级部门的重视下,流源小学的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刘九根校长也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同时吸引了一批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从山外应聘到流源小学任教。
2014 年开春,助学基金会在科大一科技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为流源小学配备了“班班通”的视频授课设备,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硬件。基金会中的退休教师龙锦华,高级工程师郑伟民,企业老总张润德、姜吉祥等老知青再次回到流源村,向流源小学师生颁发了第一学期奖学金和奖教金,同时完成了“班班通教学系统”设备安装调试和软件应用人员的培训。采用语音和视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流源小学的教师们也因今后能运用这套系统实现以往想都不敢想的教学而无比高兴,并且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打开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能力。这在整个峡江县也属前所未有的大事件,受到了村民和村干部的热情欢迎。
基金会每年春秋两季给全体学生发校服,还给学前班购买大型玩具和娱乐设施,改造了学校的厕所。
上海知青们的助学活动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县政府、乡政府和教育局的领导纷纷到流源小学实地了解情况,充分肯定上海知青的助学模式,并明确表示要将流源小学设为县重点小学。
2017 年,上海知青与流源小学签定了第二轮助学基金实施方案,除继续为流源小学师生发奖学金和奖教金外,还出资邀请流源小学的青年教师到上海虹口区中小学示范学校培训,请优秀教师辅导并参加公开教学交流课,让山区农村青年教师了解先进教学理念和名校教育方法。经过培训的教师教学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全都被评为优秀教师,有的还得到提拔重用。当年上半年基金会给流源小学送去了一百多册新图书,给学前班寄去了两百多个绒毛玩具。下半年,又给学生购买了新的冬季校服。
六年多来,知青助学基金会与流源小学签订了两次(每次三年)的帮扶助学合作协议;按照协议,由流源小学提供学生成绩单,和教师考核情况,学校在县里和乡里排名情况,根据成绩给予固定奖励。基金会每个学期派员到流源进行检查和面对面的交流,精准颁发奖金,给学生发奖学金,助学金,给教师发奖教金,提供教学教育设备器材学习用品、校服。
十多位基金会成员虽然都退休了,但多半是爷爷奶奶级了,家务繁重,有好几个已经是疾病缠身几次手术,但大家都努力克服困难,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对第二故乡的爱心助学中,在奉献中实现了知青的故乡情,支教梦。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基金会会员不能按时回流源,但是助学活动没有停止,有始有终完成任务。在七月份,他们冒着洪水暴雨的袭扰,依然完成了最后一期助学金奖学金和奖教金发放任务,履行了六年的两期合作协议。
上海知青爱心助学基金会在2020年下半年疫情缓解以后,已召开总结会,基金会成员们总结了六年来的工作成果。大家认为基金会助教的特色是科技助教、智力助教;助教形式是直接送教下乡和教师上海培训;资金使用是激励学生进步,鼓励老师安心教学而不是包办解决学校资金短缺;团队的优势在于优质的教师资源和上海的教学环境;老知青的第二故乡情结,让助教活动接地气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城乡交流,促进了社会发展。
由于乡村教育形势的变化,助学基金会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流源村的适龄儿童大都到桐林乡实验学校住读,流源村的完全小学生源已经不多了,但大家表示余下的部分资金留给村里建造牌楼,以表达大家的一点心意,因为上海知青对第二故乡的感情是永恒的。
作者简介:郑伟民,女,上海复兴中学68届初中,1969年江西峡江县江背公社插队,大学本科毕业,高级工程师。
葛天琳,女,出生年月1952年3月,复兴中学1968届初中,1969年江西峡江县插队,1975年病退回沪,黄浦区工业大学1984年中文专业毕业,退休前单位中船总公司上海船厂党委宣传部。目前上海颐若文化转播有限公司老辰光网站编辑,上海知青网编辑,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知青杂志社编辑。
责任编辑:日升
在知青返城成家立业多年以后,知青们陆续重返第二故乡探亲,却了解到那里依然落后于大城市的真实情况。改革开放、农村土地承包、生产力得到解放之后,当地的年青人出去打工致富远离家乡,而边远山区农村依然存在教育设施不足、留守儿童多、教学质量落后于发达地区、教师人才缺失、教学水平亟待提高等一系列的矛盾。
流源知青、原复兴中学68届毕业生徐明稚、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后任上海东华大学校长,他最早关心流源的教育,在上世纪末就牵线爱心企业家为流源小学捐款二十五万元,为流源小学新建了校舍,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接着,一批批的上海知青回访第二故乡,也会到流源小学捐款捐物,关心孩子们的读书状况。2013年,由原插队落户在流源大队孔元生产队的张润德发起成立并出资,正式与流源大队党总支精准对接帮扶,成立了上海流源知青爱心助学基金。基金会成立时,十多位曾经在流源大队插队的知青们积极参与,有上海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有曾经先后在流源小学或各村办小学当过民办教师、并且后来也一直在教育岗位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教育界专业人士。如长期担任幼儿园老师,在重点实验小学任教多年并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教导主任,有几十年教学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包括重点中学教师,中学党支部、到海外交流教学的多年的高级教师,以及多年从事过职工教育、高校辅导老师、涉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老师等,和区教育局干部,以及银行行长,等等。他们都积极参与。
基金会的上海知青们根据流源小学的办学状况、师资、生源以及贫困生比例,与流源小学达成一致意见,力求把助学基金用在刀刃上,形成了《流源知青专项爱心助学基金》实施方案。
爱心助学基金分四个组成部分:一是对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每学期根据校方提供的贫困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核定资助,原则上不超过实际支付的学杂费总额。二是给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学习成绩在本学期年级排名前三分之一的优秀学生,分一、二、三等奖,按期发给奖学金。三是对在校教师提供奖教金,基础奖教金每年 6000 元,由学校根据教师考核情况自主分配;当学校教学在桐林乡学区综合排名达到第二时,奖教金则递增 50%;当学校教学达到桐林乡学区综合排名第一时,则奖金翻倍。四是单项资助金,在学校建立电化教学室、图书阅览室等项目中,根据需要逐步提供。大家还订立了爱心助学基金详细的管理办法,以及组织机构,财务制度,人员职责等条款,形成了一个具有独创性和可持续性的民间基金。知青们邀请流源小学校长、村党总支书记、乡长一行到上海签订了助学协议。
基金会成立以来,始终受到了峡江县和桐林乡各届政府、教体局的认可、关心和大力支持,并多次予以关注报道。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影响。也使基金会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流源知青爱心助学基金是上海知青与流源小学间的直接对口帮扶,没有中间机构,不用担心被其他部门拦截挪用,从而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到流源村的教育发展上。年底,首期奖教金六千元汇至流源小学账户,大大激发了乡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基金会的努力和各级部门的重视下,流源小学的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刘九根校长也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同时吸引了一批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从山外应聘到流源小学任教。
2014 年开春,助学基金会在科大一科技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为流源小学配备了“班班通”的视频授课设备,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硬件。基金会中的退休教师龙锦华,高级工程师郑伟民,企业老总张润德、姜吉祥等老知青再次回到流源村,向流源小学师生颁发了第一学期奖学金和奖教金,同时完成了“班班通教学系统”设备安装调试和软件应用人员的培训。采用语音和视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流源小学的教师们也因今后能运用这套系统实现以往想都不敢想的教学而无比高兴,并且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打开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学能力。这在整个峡江县也属前所未有的大事件,受到了村民和村干部的热情欢迎。
基金会每年春秋两季给全体学生发校服,还给学前班购买大型玩具和娱乐设施,改造了学校的厕所。
上海知青们的助学活动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县政府、乡政府和教育局的领导纷纷到流源小学实地了解情况,充分肯定上海知青的助学模式,并明确表示要将流源小学设为县重点小学。
2017 年,上海知青与流源小学签定了第二轮助学基金实施方案,除继续为流源小学师生发奖学金和奖教金外,还出资邀请流源小学的青年教师到上海虹口区中小学示范学校培训,请优秀教师辅导并参加公开教学交流课,让山区农村青年教师了解先进教学理念和名校教育方法。经过培训的教师教学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全都被评为优秀教师,有的还得到提拔重用。当年上半年基金会给流源小学送去了一百多册新图书,给学前班寄去了两百多个绒毛玩具。下半年,又给学生购买了新的冬季校服。
六年多来,知青助学基金会与流源小学签订了两次(每次三年)的帮扶助学合作协议;按照协议,由流源小学提供学生成绩单,和教师考核情况,学校在县里和乡里排名情况,根据成绩给予固定奖励。基金会每个学期派员到流源进行检查和面对面的交流,精准颁发奖金,给学生发奖学金,助学金,给教师发奖教金,提供教学教育设备器材学习用品、校服。
十多位基金会成员虽然都退休了,但多半是爷爷奶奶级了,家务繁重,有好几个已经是疾病缠身几次手术,但大家都努力克服困难,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对第二故乡的爱心助学中,在奉献中实现了知青的故乡情,支教梦。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基金会会员不能按时回流源,但是助学活动没有停止,有始有终完成任务。在七月份,他们冒着洪水暴雨的袭扰,依然完成了最后一期助学金奖学金和奖教金发放任务,履行了六年的两期合作协议。
上海知青爱心助学基金会在2020年下半年疫情缓解以后,已召开总结会,基金会成员们总结了六年来的工作成果。大家认为基金会助教的特色是科技助教、智力助教;助教形式是直接送教下乡和教师上海培训;资金使用是激励学生进步,鼓励老师安心教学而不是包办解决学校资金短缺;团队的优势在于优质的教师资源和上海的教学环境;老知青的第二故乡情结,让助教活动接地气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城乡交流,促进了社会发展。
由于乡村教育形势的变化,助学基金会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流源村的适龄儿童大都到桐林乡实验学校住读,流源村的完全小学生源已经不多了,但大家表示余下的部分资金留给村里建造牌楼,以表达大家的一点心意,因为上海知青对第二故乡的感情是永恒的。
作者简介:郑伟民,女,上海复兴中学68届初中,1969年江西峡江县江背公社插队,大学本科毕业,高级工程师。
葛天琳,女,出生年月1952年3月,复兴中学1968届初中,1969年江西峡江县插队,1975年病退回沪,黄浦区工业大学1984年中文专业毕业,退休前单位中船总公司上海船厂党委宣传部。目前上海颐若文化转播有限公司老辰光网站编辑,上海知青网编辑,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知青杂志社编辑。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