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退稿信

来源:绥化作家 作者:赵国春 时间:2021-11-10 点击:
作者简介:赵国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北大荒作家协会主席、北大荒博物馆原馆长。1978年开始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文艺报》《读者》《人物》《中国铁路文艺》《朔方》等70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50多篇,140多万字。有120多篇作品先后入选全国《2010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等70多部文集。著有《荒原随笔》等散文集、传记文学等21部,490多万字。散文集《生正逢时》,荣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2015年荣获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传略收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东北文学60年》等书。
 
疫情期间待在家里,闲暇时间翻出保存了40多年的一沓退稿信。
本来是带着一颗休闲的心情,以旁观者的目光,有点像一个考古工作者,仿佛在小心翼翼地鉴定着一件件近现代文物。随着我对一封封退稿信内容阅读的深入,我放松的心态也随之紧张起来了。
比如这封1978年7月7日《屯垦戍边报》北大荒副刊的编辑用毛笔写的来信: 
国春同志:来稿已读,谢谢你对本刊的支持。
这些诗稿,普遍存在构思欠新,语言欠精,形象欠鲜明的毛病。望继续努力。 
现在,我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了,我当时读完这封信的感受。我当时看完信,一定是一头雾水。今天再读,虽然事情过去42年了,可就像昨天。读信的时候,我总感觉这个编辑就坐在我的对面。从回信可以推断,那年的3月23日,贵报副刊发表了我的一首小诗《粮山要比群山多》后,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我当时给编辑一次寄去好几首诗,诗写得一定会很烂。热心的编辑老师不忍心给我泼冷水,真的难为他了。根据我编撰的《北大荒文艺史略》一书内容推断,当时给我回信的副刊编辑可能是从部队转业到北大荒的林哨老师,原名林绍杰。他也是一个散文作家,他的散文笔触细腻、委婉。他在北大荒期间写了许多反映北大荒的散文,1981年回原籍福建,曾任《福州晚报》副刊编辑。 
翻到第二封信,一张在落款处印有绿色“北大荒文艺社”32开的便笺纸的回信。 
赵国春同志:你好!
散文《榆颂》拜读。
整篇语言通晓、流畅,立意尚可。
但缺少生动的细节,读完后觉得平淡。另外,这种题材如果不选择一个新的角度,不免有一种陈旧感。
故原稿奉还。
常联系!
                               北大荒文艺社散文组
                                   1980年6月26日 
 
我今天读着这封信,感觉脸上还有点发烧。廖廖几十字,把我作品的毛病说的一清二楚。虽然编辑老师写得很婉转,可我还是读懂了作品存在的问题。
我脸上有的发烧的原因,不是当年散文存在多少问题,而是几十年后我的散文,包括已经发表或出版的作品,是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类似问题。是否有的作品还能更好地打磨打磨,“自古文章千古事”,不要因为自己的惰性,让发表的作品成为以后的遗憾。
我真佩服当时的编辑老师,既有老中医一样的慧眼,又能让年轻的作者欣然接受批评。
 
第三封信是《散文选刊》“散文之友”函授中心辅导老师写的。 
赵国春同志:你好!
寄来的作品读过了。你的文字很顺畅,只是作品内容太单薄了,使作品显得一般化了。散文要写得有情有致,除了文字表达外,还得有扎实的内容,而且要善于放得开,收得拢,把叙事、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是很难感染读者的。
这些供你参考,祝你早日写出好的散文来。
                                  致
                                     辅导员:015号
                                     1993年9月8日 
看得出编辑老师的良苦用心,既提出作品存在的问题,还不能伤害一个业余作者的创作热情。
此时,我也想到当年在《九三报》当“沃土”副刊编辑的情景。一个企业周报,每周一个副刊版,当时全国几乎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作者投稿。外省的来稿质量较高,我一般不给回信。对垦区内的尤其是九三管理局作者的稿子,我经常给写退稿信,因为副刊园地还担负着培养作者的任务,有的作者来稿时就附上一封写给编辑老师的信,非常诚恳地希望编辑能给回信,有时还要接待来送稿子的作者。和作者谈稿子,就是我要攻克的一门学问。说深了作者的创作热情受到了伤害,谈浅了作者不领会你的意思。有时面对一个业余爱好者的稿件,我也感到很为难。因为我也是一个作者,我更体会一个作者当时需要听的是什么。有时一句鼓励的话,会让他一辈在创作这条路上走下去。一句伤害的话,也会让他从此告别文学创作之路。
联想起编书编刊物的这些年,我也经常帮助作者看作品。有些作品写的确实差一些,可我们和作者谈的时候又不能把实话都端出来,真怕作者承受不了。
后来,我每次收到编辑的退稿信,都认真看着稿件不能采用的原因。隔几年,有时我还会翻出来再看。一封好的退稿信,它产生的效果有时比稿件见报的效果还显著。首先,它能指导作者更好地去写稿。一封好的退稿信,编辑会告知作者稿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能被刊用的原因,产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使作者在写作道路上少走弯路,最起码不会浪费时间。
其次,能鼓励作者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去。尤其对刚从事文学创作,且多次失败的同志来说,犹为重要。万事开头难,一封热情洋溢的退稿信会使作者重展笑颜,从而对写作充满信心。
另外,它能沟通作者与编辑之间的感情。本来作者与编辑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也许一些编辑体会不到,对于作者来说,他们总感到和编辑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壕沟。如果有一封好的退稿信,势必会化解作者的猜疑和烦恼,使作者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从而在编者与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当年投稿时,末尾习惯注明这样一句:稿件如不宜刊用,恳请编辑老师回信指教。不光是虚心客套,也真是希望能接到一封有针对性的退稿信。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于一个普通的业余作者来说,收到报刊社或出版社的退稿信,是一个很平常的事。
现在很少见到退稿信了。编辑部有个约定俗称的规矩,稿件发出2至3个月未接到回音者,视为稿件未被采用,作者可以另投它处。
现在你即使接到回信了,也是通过电子邮箱。因为现在的稿件电子版本身不用退。过去的一份手抄稿,作者付出的劳动强度大。现在有的编辑部编辑把邮箱设置了自动回复,虽然几句话,也告诉我们稿件已经到了编辑手里,也减轻了编辑的工作量。
其实写退稿信是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优良传统。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韬奋先生对回复来稿来信尤为重视,在报社工作极为紧张的情况下,还做到每稿必复。然而今天我们的一些编辑却淡化了这种意识,笔者认为,退稿固然应该,写好退稿信更重要。
在此,我要感谢那些当年给我写过退稿信的老师,尤其是我至今还不知道姓名的老师,是你们当年的悉心呵护,才让我及像我一样的一批业余作者走过了艰难的创作路程,成为今天的写作者。
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沟通手段如此繁多的今天,我们作者更需要带有温度的退稿信,当然不用展开信笺,挥毫泼墨那么庄重,通过微信发来几个字,都是求之不得的。
 
晓歌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立冬诗两首
    下一篇: 风从草原上吹过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