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
去年底,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无法去参加云南东风农场的50周年的场庆。前几天,我在《勐龙在线》上看到我的知青朋友潘沪生写的一篇报道《永远的牵挂》。看后真的是热泪盈眶。这是我所看到的参加回场庆祝活动的知青朋友写的报道中,最令我动容的一篇。
X
我了解到,这是我们上海知青代表团在到达云南东风农场以后特意安排的一个活动----在东风农场五十周年庆典的日子里,上海知青代表团惦记着留场的上海知青战友。12月19日晚,在留场上海知青、农场医院院长戚建新的帮助下,三十九位留场上海知青应邀与代表团的部分同志会面,并共进晚餐。大家叙叙旧,聊聊家常。我为我们的上海知青代表团的这个活动叫好!三十年了,我们都走了,可他们由于各种原因留了下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一干就是四十年啊!一辈子都交给了西双版纳,一辈子都在为东风农场的发展贡献了几乎是毕生的精力。
在潘沪生写的报道里我们知道:“他们中的一些同志早几年办了内退,月收入只有几百元。因为贫困,有的十几年没有回过上海。有的年近六十,连眼睛都看不清楚了,还要去胶林割胶。”这就是我们一起去云南农场知青的兄弟姐妹啊!几天来,我的思绪一直离不开这个话题。因为这些兄弟姐妹是曾经与我们一起共同劳动和生活过的,是眼巴巴地看着我们离开了他们,也许是再也无力回到上海来看一看的知青啊!
过年了,千万不要忘记他们啊!当我现在坐在开着空调、温暖如春的办公室里,面对着电脑敲打着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他们还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为了生活还要去上山割胶、还要下地去种菜、还要去喂猪、还要去集市卖掉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农产品等等。生活的艰辛是我们回城的知青所不能想象的。在这一组照片里,我看见赵凤巧流泪了。她告诉我,这些知青朋友听说有这样的活动,都是穿起了自己最好的衣服,像出席盛大的宴会一般赶来的。可我们能够看出这些留存着几十年前痕迹的衣服,我们真的很心酸!在遥远的农场,在一个个偏远的生产队里,几十年来我不敢想象他们是怎样过来的。据说,有的留场的知青是从来就没有参加过这样的聚会,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饭店。这一次是“第一次”啊!
过年了,千万不要忘记他们啊!尤其是一位留场知青与沈瑾瑾在一起的照片,我看到留场知青的一双劳动的手,心都揪紧了。那么粗大、黝黑。这与我们当年到农场看见许多老工人的手是一模一样的。岁月留给他们的是一种同化,他们已经融入到农场生活里。据参加聚会的知青朋友告诉我,在寻找这些留场知青的时候,有的是在找到以后,当地的职工才知道他们原来是上海知青!已经完全与西双版纳的山山水水相溶在一起了,我的知青兄弟姐妹!
过年了,千万不要忘记他们啊!他们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老知青们。假如当年在大返城的时候,他们也与我们一起离开了这片土地,现在又会是怎样呢?假如没有大返城,我们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现在又会是怎样呢?这里是没有假如的,已经没有必要去假设了。一句“我们要回家!”的呼唤积聚起的大返城使我回来了。现在有着工作、有着不菲的收入、有车有房、有着温馨的小家庭等等。可是与这些留场的知青一比,我深深地懂得了两个字:珍惜!正因为如此,只要有空,知青的活动我总是积极去参加。这份情是没有知青经历的人所无法体会的。这个时候,我会记住这些留场的知青朋友。
过年了,千万不要忘记他们啊!当春节的鞭炮震响上海的夜空时,我们会遥望西南的边陲,遥祝我们留在那里的知青朋友节日愉快,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的!能有机会,一定要到上海来看看。今生今世还有我们这些惦记你们的知青朋友。有一句话叫“血总是浓于水”,谁叫我们的共同的名字叫知青呢!老了老了,总要有个归属。上海是你们的家啊。作为知青,只有我们才能够体会到这样思念家乡的情感。
我要感谢潘沪生(圆梦)的报道,这是一篇难忘的报道。因为这是能使人感动的文章,使人落泪的文章。这里是真情实感,我会永远记住的。
我要感谢我们上海知青代表团,你们是代表了全体回到上海的知青做了一件得民心、聚人气的大好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活动远远胜过热闹的场庆。因为它会永远留在记忆的深处。
我要谢谢出席这次活动的周公正、赵凤巧、吴鹤祥、沈百顺、沈瑾瑾等一批知青朋友。你们当年在农场的时候当上了领导,今天依久牵挂着自己的战友。就是这份情结使我们能够在现在以至于将来永远不忘!
潘沪生说:“上海知青代表在暮色中告别了自己的战友,但我们会永远牵挂着他们,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黄浦江母亲不会忘记自己远行的儿子。”
是的,我们会永远记住的,特别是在今天,又一个春节来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