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上海(十八)(2)

来源:人民网 作者:学习时报 时间:2021-10-10 点击:
       原标题:习近平在上海(十八):“习书记对党的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是发自内心并一以贯之的”


摄影/日升

缪毅容
 
      采访组:根据您的观察,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对哪些方面工作比较关注,又是如何推进这些工作的?

      缪毅容:首先,习书记很注重民生问题,特别对困难群体和困难群众格外关心。这一点在前面我讲到的调研活动中已经谈到了。他把第二个调研点放在杨浦区,主题就是民生问题。虽然到其他区县调研都有不同的主题,但民生问题和党建问题是他每走到一处都必提的两个问题,可见民生在他心中的分量很重。

      每逢一些重要的节日,习书记都会专门开展慰问活动,比如“五一”劳动节,他就前往普陀区环卫系统慰问环卫工人,到永昌蓝田标准化菜市场察看市场环境、食品安全和供应情况;“六一”儿童节,习书记就到市儿童福利院和青浦区徐泾民主村民工子弟学校看望少年儿童,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活、身体、学习情况,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2010年,这所民工子弟学校即将升初三的孩子们给已在北京工作的习书记写了封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习书记还专门给他们回信,勉励孩子们:“少年有志,国家有望。希望你们勤奋学习、提高本领,热爱集体、团结互助,勇敢坚强、诚实守信,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书记还很关注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2007年,第13号台风“韦帕”于9月17日至19日影响上海。由于上海地理位置的原因,受台风严重影响的时候较少,所以从干部到群众往往对台风没有很高的警惕性、怀有侥幸心理。习书记就指出“宁可十防九空,也不可存一丝侥幸”,亲临防汛指挥部现场,详细了解“韦帕”的最新动向,并要求各级党政组织、各有关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尽职尽责、一丝不苟,认真做好这次台风的应对工作,采取切实有力措施,防患于未然,努力把台风的影响和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在习书记的高度重视下,上海市委市政府以“零死亡,少伤人、少损失”为目标,成功组织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员避险转移,29.1万人在短短10小时内安全有序转移撤离至预定地点。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可见习书记时刻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体现了他心系百姓安危冷暖的为民情怀。在抗台风取得阶段性胜利后,9月19日,习书记带领市委市政府领导来到杨浦区下访,现场接待群众。当时有群众反映,五角场某商业广场施工,造成附近居民区屋顶渗水、墙体开裂、门窗变形,一年多以来一直没得到解决。听完群众的反映,习书记又向市有关部门了解具体情况,然后他说,这个建设项目影响到大量居民生活,确实是个典型案例。他要求有关部门尽快做好协调工作,责成项目方修复受损房屋,并依法给予一定赔偿,不能开发商得利了,老百姓吃亏了。后来,根据习书记的要求,上海出台了相关政策,对于一些重大工程项目提前进行风险评估,最大限度地保护基层群众的利益。

      环境保护问题也是习书记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现在,我们讲五大发展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但在当时“GDP挂帅”、大搞开发的大形势下,环境保护问题还未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习书记对这一问题抓得很早、抓得很准。2007年4月12日,习书记在崇明县(现崇明区)调研时指出,建设崇明生态岛是上海按照中央要求实施的又一个重大发展战略,要把崇明建设成为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区。他还特别指出,上海这块宝地,还是要有留白,不能搞大开发。青浦区是上海的一个远郊,坐拥淀山湖,水资源比较丰富,是上海的水源地。2007年7月11日,习书记在青浦调研时指出,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下大力气解决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突出问题,坚持奋发有为、乘势而上,切实做到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在青浦的朱家角古镇,习书记还与古镇居民、游客亲切交谈,叮嘱有关部门要保留好古镇的江南水乡风貌,对古镇的历史风貌保护提出要求。十年后的2017年全国两会上,作为上海代表团成员的习近平总书记依然特别关注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情况,他详细询问崇明岛生态保护情况,问题问得非常细致:“崇明岛现在是什么保护级别”“有没有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崇明现在通大桥了吗”……听完上海代表团的介绍后,总书记再次叮嘱要做好崇明的生态保护工作。可以看出,他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是落在实处、重在实效的。

      上海是一座超大型城市,发展较快,各种文化在这里汇聚,国际上很多新的东西也都最早进入这里,这对上海的城市治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习书记历来都很重视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前面我们讲的,2007年4月17日,习书记到静安区调研,就是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主题开展的。尽管习书记对当时上海19个区县的调研各有主题、各有侧重,但全都强调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2017年3月5日,在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适应城市发展,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同时,习书记对上海的城市治理寄予厚望,他曾经说过,上海发展得比较快,上海现在碰到的一些问题,在全国其他地方可能还没碰到。上海把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就能给全国其他地区起到示范作用。他要求上海不要做“盆景”,要种“苗圃”。

      习书记还很强调创新发展、科教兴市。当时,有很多专家提出,上海发展到一定程度,未来可以提倡“财富驱动”。习书记认为上海有人才,大学聚集,在创新上有优势,还是应该坚持创新驱动、科教兴市。2007年4月18日,上海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除了向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习书记还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创新环境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让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一流贡献得到一流报酬,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5月21日,习书记专程到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调研,先后走访了中科院上海分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和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调研中,习书记指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是上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抓手,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强大动力。要把握关键、聚焦突破,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

      习书记在上海期间也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上海是个大城市,但也还有一小部分的农村。虽然上海整体发展较快,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富裕,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也是较为突出的,像崇明、金山等一些远郊区县人民的生活还比较困难。习书记始终关注着上海城市的二元结构问题,关注上海的农民生活。4月12日,他在崇明调研时专门来到光明食品集团长江农场麦子丰产坊、港沿镇合兴大棚芦笋种植基地察看,并来到陈家镇瀛东村看了村务公开栏、村史陈列馆。在走访村民尹全郎家时,习书记关切地询问合作医疗和农民大病医保的覆盖情况。在随后的座谈中,习书记指出,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牢牢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通过新农村建设,切实给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习书记还很重视统战工作。2007年8月16日,习书记开展宗教工作调研,先后走访徐家汇天主教堂、基督教国际礼拜堂、小桃园清真寺、道教城隍庙、基督教全国两会附属圣三一教堂和佛教玉佛寺等宗教场所,看望了宗教代表人士。在座谈会上,习书记强调上海宗教工作在全国宗教工作格局中地位重要,希望上海各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坚持爱国爱教,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多作贡献。8月21日,习书记前往上海各文艺单位开展调研。他把上海电影公司、上海中国画院、上海京剧院、上海沪剧院、上海歌剧院等文艺单位都跑了个遍,并与文艺界有关负责同志、知名人士、代表人物进行座谈。在座谈中,习书记指出,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坚持社会责任和创作自由的统一、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加强调查研究,不断认识和把握文艺规律。要满腔热忱地关心文化艺术事业,为文艺工作者投身文化建设提供良好保障。

      采访组:刚才您讲到,习近平同志到上海工作之初就走访了许多新闻单位,他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缪毅容:作为一名记者,讲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视,真的是感慨万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谈到新闻舆论工作,对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新闻舆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其实,早在他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就对新闻舆论工作特别重视,发表多次讲话,体现了他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前瞻性思考。

      2007年4月18日,上海市文明委召开全体会议,习书记在会上指出,要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全社会形成价值共识。要在传播中让群众知晓,在教育中让群众领会,在参与中让群众体悟,在实践中形成价值共识。要充分利用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网络等各种形式,巩固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对新媒体要把握规律、因势利导、加以掌握,使理论转化为思路、转化为信念、转化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在一次市委全会上,习书记还特别强调,各种社会思潮表现很活跃,思想舆论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要求我们对各类舆情保持关注。当时他提出了一个命题,就是如何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来主导多元化的社会舆论,如何通过加强正面的舆论引导,把宣传工作、文化工作、舆论工作的主动权牢牢抓在手里。

      2007年5月17日,习书记来到中央驻沪新闻单位和上海新闻单位开展调研。他先到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看望编辑记者,与大家一一握手,亲切交谈。随后到新华社上海分社,察看了长三角新闻信息采编中心和经济新闻采访室、政治文化采访室、摄影采访室、新华网上海频道等部门。在中央驻沪新闻单位调研过程中,习书记指出,中央驻沪媒体一直关注支持上海的发展,围绕上海的重要工作部署,采写了一大批有思想深度、有影响力的稿件,及时生动地反映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情况,为宣传上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希望中央驻沪新闻单位能围绕大局、深入实际,大力宣传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所取得的进展情况,继续关心上海的发展。同时,习书记也要求上海市委市政府要一如既往重视、关心、支持中央驻沪新闻单位的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闻过则喜”的态度,全力支持舆论监督,善于运用大家的意见,改进上海工作。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习书记察看了解放日报报史陈列室,仔细了解报纸发展历史,并来到党政部、国内部、经济部看望采编一线记者;在文新报业集团,习书记来到文汇报、新民晚报和上海日报社,浏览了报史文化长廊,并关切地询问编辑记者的工作情况;在东方网,习书记听取了网站发展情况介绍,了解了东方信息苑运作情况;在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察看了电视新闻中心和第一财经频道,听取了新闻媒体发展情况的汇报。

      走访结束后,习书记按惯例召开座谈会,在进一步听取新闻工作者意见后发表讲话。习书记谈到自己每天都看报纸,有时候工作繁忙,看报纸能看到凌晨一点多钟,对办报办刊很关心,特别是对报刊中讲到上海的内容很关心。习书记指出,上海新闻宣传战线是有战斗力的,大家的工作是富有成效的。面对新形势,要进一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要顺势而变、主动而为,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社会舆论的趋势和走向,完善各类媒体相互协同的格局,使宣传舆论工作覆盖更广泛、引导更及时、说理更充分、手段更生动、挖掘更深入。他还谈到自己在浙江工作期间,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文章、引领舆情的例子,告诫我们在新闻报道中不能生硬地说教,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习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首先要处理好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的关系。他辩证地指出,贴近不等于迎合,服务包含着引导。新闻媒体要把握社会责任感,不能仅仅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要在新闻报道中把思想性、引导性与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相结合,既要立足实际、又要影响实际,既要反映生活、又要引领生活,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增强社会责任感。他还强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需要处理好客观真实与价值取向的关系。关于这一点,他还举了朱镕基同志担任总理时给国家会计学院题词,要求学生不做假账的例子。他要求新闻工作者也不能做假报道,不能说假话。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对于真实的事件,也有积极与消极、善与恶、美与丑之分,新闻工作者应该在客观真实的报道中积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代表的正确价值取向,真正起到激浊扬清、匡正祛邪的作用。习书记还提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需要处理好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的关系。一方面,我们的干部不要不喜欢听到批评,不要回避批评,要“闻过则喜”;另一方面,媒体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弘扬主旋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通过正面报道、舆论监督等多种方式,实现新闻舆论的正确有效引导。

      习书记很关心新闻工作队伍建设,他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新闻工作队伍。他向我们这些新闻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第一,要纵观全局,有国际视野、全球眼光。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把上海的工作放在全局思考,确保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第二,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心系大众,善于宣传群众、引导群众。他特别讲到在他到河北正定工作之前,作家王愿坚给他讲的一个故事:小说家柳青写小说,总是要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把人民群众的思想悟透了,每次写完都要读给房东大娘听,大娘听得懂,才算过关。习书记说,我们起草文件的时候,要想到房东老大娘的反应,想到人民群众的反应,这样出台的文件就能执行下去,不会伤害到老百姓。记者也是这样,不能浮光掠影,要到基层去,培养深厚的群众根基,去了解真实的情况,才能写出一些振聋发聩的作品。习书记还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勤勉敬业,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时,也要耳聪目明,储备广博知识、具备敏锐眼光、掌握先进技术,理清思维、激发创造,认真完成党交给的新闻宣传工作。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习书记当时的这番讲话,不由得被他的远见卓识和思辨能力所折服。现在我们谈网络、谈自媒体,大家都不陌生。但在十几年前,互联网还没这么发达,意识形态的多样性也只是初露端倪,习书记就能如此敏锐地发现社会舆论发展的趋势,能够站在全国的大视角下研究新闻传播工作,确实具有超前思维和战略眼光。他的这些讲话,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讲话,其实也是在他当年超前理念基础上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他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思想,就是我们做好媒体工作的重要指针。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后,还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多次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您作为亲历者有哪些体会?

      缪毅容:虽然习书记于2007年10月离开上海赴北京工作,但他作为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的代表,都会参加上海团的审议。我参加了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代会的报道,所以也有幸在他离开上海后,能够在人民大会堂上海厅见到他。再次见到总书记的时候,不光是我,所有在场的上海代表都感觉很亲切。能看得出来,总书记见到大家也很高兴,很自然地与大家互动交流。他说,虽然到北京工作了,不经常去上海,但还是很牵挂大家。

      总书记记忆力惊人,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他依然能够记得当年有过工作接触的同志。在会上碰到上海的干部,他就会问问现在是不是还在老单位、工作信息有没有变动;在和农民工代表朱雪芹交流时,总书记很关切地询问她户口有没有解决。社区代表朱国萍发言,总书记夸她“故事讲得好”。劳模代表李斌发言的时候有些紧张,总书记打趣道:“你都是老代表了,还这么紧张干什么。”一句话就把大家都逗乐了,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会议结束离场时,总书记还同会场外圈的参会代表一一握手告别,我觉得他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他知道在这样的场合,代表们都很希望能同他握一下手;另一方面,他也很舍不得大家,也希望能同上海的代表们再交流几句,所以每次会议结束后的握手告别,时间就特别长。

      总书记一直牵挂着上海的发展,牵挂着上海人民,每年都在全国两会期间对上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让我们感到“责之重、爱之切”。2014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希望上海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再接再厉,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2015年,总书记提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他强调上海应当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而不应当追求总量规模在全国的排位;应当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淡化GDP在考核中的色彩。2016年,总书记希望上海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项措施系统集成,着力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2017年,总书记希望上海各项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以说,每一次在全国两会上得到总书记的肯定与鼓励,都为上海向更高水平、更广阔未来迈进增添了动力。

      采访组:在您对习近平同志工作的报道中,他的哪些工作风格和工作方法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缪毅容:除了刚才我谈到的一些工作感受,我认为还有几点很突出的印象。比如,习书记考虑问题站位很高、看得很深。有一段时间,上海的经济发展一直强调以发展服务业为主,第一、第二产业就有些被忽视。在2007年9月18日上海产业发展专题调研会上,习书记指出,要把握好“三二一”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把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上海工业基础好的优势,着力提高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发挥先进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使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中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城市;高度关注农业发展,做精、做优、做强现代农业。要坚持统筹考虑,努力推进“三二一”产业协调发展、共同发展。这些对上海的发展是很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这些年,上海坚持不懈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这里面充分体现了习书记的辩证思维,可见他的思考具有前瞻性,是非常全面、周到的。

      习书记是一位很谦虚的领导,他很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过去召开市委全会,或是党代会小组讨论的时候,有的领导听一部分就离开了会场,但习书记的“坐功”很好,不管工作多么繁忙,每次都是坚持听完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前面讲到,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之前,他专门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在那个会上,有的老干部提的意见比较尖锐。尽管当时习书记刚到上海工作,老同志们提的一些问题基本上都不是针对他的,但作为上海市委书记,他还是很虚心地听取、接受,体现了他虚怀若谷的领袖风范。

     最让我们感动的就是习书记非常重感情。他离开上海的那一天,先后去了人大、政协、统战部、宣传部、组织部等许多部门,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去告别,与见到的每一位同志握手,还同大家合影留念,就连车队的司机师傅也没有落下。他也专门同我们报道小组成员告别,与我们合影。次年,我们报道小组每位成员还收到了习书记专门寄给我们的贺卡。现在,每当我在电视里、在报纸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感觉非常得亲切;每当我看到那张合影,看到他寄给我们的贺卡,都会想起总书记在上海工作的那一段日子,想起当时的点点滴滴。上海的2400多万人民和我一样,都很想念他,希望他能经常到上海来看看。

(本系列采访实录连载完)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国台办:民进党当局谋“独”挑衅,有何颜面妄谈辛亥革命
    下一篇:透视我军红旗-17A“对空绝招”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