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中的岁月情谊(三)

来源:一壁残阳 作者:张穗强 时间:2021-07-07 点击:

 
作家出版书籍时常会邀请名家文友为自己的作品写序,笔者也不例外。迄今为止我出版的四部文学作品中,分别邀请了各类不同的名家文友写序,为拙作增光的同时,也留下一段岁月情谊。每当我重读这些序言时,都深深感受到当年文友的鼎力支持,感受到序言中的深情厚意。今天,笔者也常常受邀为文友的作品出版写序,我总想起当年的这种岁月情谊,促使我要千方百计写好序,为文友出书打气,为发展文学事业尽一分绵力。
 
  《游踪感悟录》是我出版的第三部文学作品,内容是介绍自己游览东欧、内蒙、柬埔寨三地的观感。是在我前一部散文集《游览与探究》基础上,继续探索这种全新的游览探究型写作方法。作为从文革和上山下乡走来的知青学人,《游踪感悟录》奠定了我“景观中探究历史长河,足迹下感受岁月沧桑”的创作理念,也奠定我把“社会研究融入旅游文学”的写作思维。今天,这种思维已成为我晚年重新学习,不断反省的生活依托。
 
  承蒙旅港知青文友曾礼新和澳门《讯报》社长周仲屏为本文集出版写序,并鼓励我在旅游文学道路上继续探索。在此,特委托“一壁残阳”把这两篇序言展示出来,感恩两位写序人当年对我的支持鼓励,并与各位文友们分享。


 
 
 ▲《游踪感悟录》封面
 
《游踪感悟录》序一
  
曾 礼 新 
 
  穗强兄是居港知青中一位活跃文化人,退休后衷情文学,勤于写作,常在网上阅读他的文章。他近年较多撰写旅游题材的作品,2014年出版了旅游散文集《游览与探究》,开阔的视野,客观的评述,深沉的思考,阅后令我获益良多。我与穗强兄有一段共同的海南农垦知青生活历练,故与他的交流多了一份岁月情怀,也多了一些游踪感悟。2014年底,穗强兄突然对我说要去一趟柬埔寨,为他的旅游新著收集写作素材。2016年,我应邀和他结伴同游,再次到柬埔寨进行深度探访。正是穗强兄探究柬埔寨历史的投入和执着,勾起我心中一段沉积多年的高棉情结,引发我对这个神奇国度的岁月追忆。
 
  我原是海南农垦国营西联农场的广州知青,我与柬埔寨的特殊情结正是缘于这段不寻常的知青岁月。1968年底,西联农场接收了一批与我同时下乡的柬埔寨华侨知青,这些来自广州华侨补校的归侨知青待人有礼,淳朴厚道,我很快与他们交上朋友,建立深厚友谊。记得1974年7月一天,西联农场迎来一位国际贵客,时任“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副首相兼外交大臣”的英萨利在一众中国官员陪同下,千里迢迢来到我们农场,说是要考察西联农场的橡胶加工生产,为柬埔寨革命胜利后的经济发展作调研。我当时在西联农场宣传队,参与了接待柬埔寨来宾的工作,并在橡胶加工厂门前列队欢迎他们。那天英萨利一行正好在我身边走过,这位衣着考究的红色高棉领导人的音容,在我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不久,我接到农场一个任务,负责接待来西联探望知青女儿的柬埔寨女富商及其亲属一行,并开车送她们到海口市搭机回国。当晚,她们请我到海口华侨大厦吃饭以作答谢。在当时极其艰苦的农场生活下,那顿丰盛晚餐让我回味无穷,至今难忘。席间,这位女富商向我询问了许多农场知青的事情,让我感受到柬埔寨华侨对中国未来的关注,对自己知青子女前途的忧虑,离别后我一直惦记着她们。
 
  两年后的一天,我在农场车队门口见到这位柬埔寨富商的知青女儿,倾谈中无意问起她母亲近况,顿见她嚎啕大哭,悲伤不已,当时这位柬埔寨女知青的情景令我十分震惊。原来她母亲回国后不久,和她的很多亲属都死于红色高棉的血腥屠杀。后来这位柬埔寨女知青也获批来港定居,我们在香港曾见过几次面,令人叹息的是她不幸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这位柬埔寨女知青及其母亲家人的遭遇给我触动很大,引发我关注红色高棉问题。
 
  来香港定居后,我陆续阅读了一些柬埔寨问题的书籍,与当年下乡西联农场的居港柬埔寨知青杨桂良一起回访过柬埔寨,令我对红色高棉问题有了更多认识。战后的柬埔寨风云变幻,历尽沧桑,既受制于复杂的国际形势,也与柬共的兴衰息息相关,是一部充满神奇色彩,又极具时代风情的历史画卷。近年柬埔寨新政府实施开放政策,大力引进外资,经济民生已走出低谷,旅游业也开始逐渐兴旺,为外界更多了解认识柬埔寨创造了条件。
 
  穗强兄近年致力深度旅游,游览观光之余不断收集写作素材,探究历史风尘,思考人生足迹,令他的作品充满岁月情怀,散发时代魅力。他的游踪感悟作品总能牵动一代同龄人的心,字里行间洋溢着知青作家的客观、理性精神,作品忠实历史,呼唤正义,寄托深情,令人欣佩。穗强兄把柬埔寨之行作为这部旅游新著的重要篇章,看出他对柬埔寨问题十分关注,希望自己的游览足迹能探究这个神奇国度,展示知青作家对时代变迁的反省思考。
 
  穗强兄驰骋文坛多年,笔耕不缀,持之以恒,旅游新著《游踪感悟录》的面世,体现了他不断创新求变,不断探索反省的精神,也体现他不断挑战自己的人生理念。作为与穗强兄一起从蹉跎岁月走来的同路人,我衷心祝愿他青春常驻,再接再厉,写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作品,为一代人留下更多的回味和心声。
 
  (本文作者是香港资深文物鉴赏家、香港艺雅廊董事长、原海南生产建设兵团广州知青) (责任编辑 晓歌)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