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青到主编
来源:原形 作者: 罗克平 时间:2021-03-23 点击:
通过我个人命运的转折和改变,这些对比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展现了我国国富民强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
50年前,1969年3月9日,我从上海市第59中学初中毕业赴江西省奉新县澡下公社插队落户,时年17岁。
当年我落户的石元桥生产队每天强劳动力的10个工分值为人民币0.27元。生产队照顾我们上海知识青年,男的按每天8分工计算,女的按每天7分工计算,我每天劳动的价值只有0.216元,只相当于当时2斤大米的价钱。换句话说,超负荷的强体力劳动,结果一年到头我还养不活自己。
我在农村整整生活了10年后,于1979年3月按政策返沪。
我于1981年考进了业余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走进了学术气氛浓厚的大学课堂,百倍珍惜这一难得的读书机会,强烈的求知欲望好像海绵尽情地吸收水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学习知识。当时每周6天上班,我利用4个晚上和周日的半天时间参加到学校的课程学习。
我除了在业余大学学习外,还自加压力,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甚至还自学了复旦大学研究生的《音韵学》《中国语言学史》等课程。
那么,学习时间从哪里来的呢?只有靠“挤”出来。当时我的女儿出生不久,夜晚她躺在摇篮里,我一边摇着躺篮一边背诵古诗,女儿渐渐地香甜地睡着了,我也慢慢地打瞌睡、然后也香甜地睡着了……
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得越来越自如,在3年时间内学完了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4年的全部12门课程,成绩全都为优良。徐汇区业余大学经过对我的学业严格考核后认定:准予毕业。徐汇区教育局、上海市教育局对我“跳级”的新生事物一路绿灯,我终于提前一年领到了大专毕业证书,成为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首届毕业生,成为徐汇区业余大学唯一的跳级生。它是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在业余高等教育制度和培养人才的一个突破和成功案例。
1984年下半年,上海各行各业急需人才,求贤若渴,形成了社会公开招聘的第一波热潮。应聘者报名的基本门槛学历是大专毕业,我正逢其时。
我在经历报名和考试后,先后收到了7个单位的复试、面试通知,其中有3个单位几乎同时给我发来Offer(录取通知书),经过一番考虑,我最终选择了到民航上海管理局工作。我被安排在宣传部门任职,并加入了党组织。
1991年,我被组织任命为《航空港报》和《航空港》杂志主编,此后又担任了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宣传部副部长。
从一名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到担任报社和杂志社的主编,这是我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
此后,我还相继在业余时间读完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取得了新闻出版专业的高级职称。
回首这一路走来,是我国的改革开放成就了我的大学梦、事业梦。
我与一大批普通青年一样,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岁之际,我亦深深感恩祖国母亲:让我从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成长为报社和杂志社的主编——知识改变命运!
作者简介
罗克平:编审,资深主编,旅游文学作家,出版了《行走旅途——全球值得一游的N处》《千帆太湖》等著作。发表作品800多万字,分别被《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中国民航报》《航空港》杂志等报刊刊登。
罗克平先生到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访、旅游。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放心去旅行》栏目担任嘉宾,介绍了荷兰、德国、法国、瑞士、新西兰、南非、泰国、印度等24个国家的160多期旅游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