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扶贫故事》--“乡亲们一天不脱贫, 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21-01-09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常讲,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只要有了志气、有了知识,就有了摆脱贫困的最大资本。而要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也只有把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培养出来,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2012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考察工作,在顺德黄龙村看望村民张锡尧一家时,向张锡尧的女儿赠送工具书和学习用品。
从2012年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六年间两次考察广东。这两次考察,大的主题都是改革开放。他对比这两次考察说:“党的十八大后我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来这里,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在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这也就不难理解,在这两次考察中,他为何都特地去看望困难群众。
第一次,是2012年12月9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黄龙村,考察基层党建,慰问困难群众。广东是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国内考察的第一站。困难群众始终是他心中最大的牵挂。
虽然黄龙村坐落在顺德北滘这个发达的千亿工业大镇,但发展长期滞后。2001年,黄龙村被认定为全区20个“经济发展较慢村”之一,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农村人均收入、股份分红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不仅如此,村容村貌不佳、基础配套不足、公共服务滞后、生态污染严重、人居环境较差、基层矛盾突出等问题,都困扰着黄龙村发展。
在黄龙村一栋低矮、昏暗的砖房里,住着因病致贫的张锡尧一家。习近平总书记逐个房间察看,与张锡尧一家促膝长谈,了解困难,倾听期盼。他还细心观察到屋顶残留的水渍,关切询问房屋是否漏水。张锡尧的妻子陈燕容回忆说:“总书记非常和蔼,衣着也很朴素。他一进来就看了我们生活的两个房间,然后坐在厅里,和我们亲切地拉起了家常。”
听说张锡尧的女儿张俭娜正在念高三,学习勤奋刻苦,成绩名列前茅,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她要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古话说,家贫子读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通过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既为社会作出贡献,也能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临别时,习近平总书记把《现代汉语词典》《英汉词典》和“快译通”送给了张俭娜。
张俭娜开心地说:“谢谢总书记!我打算当一名翻译,这些都用得着!”张俭娜的直率让大家开怀大笑。
2013年,村里通过易地置换的方式给张锡尧一家建了一栋两层半的新房,面积和原来的一样。2014年3月,他们一家搬进了新家,一楼对外出租,每月有租金收入,年底还有村里的分红。而通过大病医保政策,张锡尧夫妇每月也可得到医疗补助。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就业,如今张锡尧的两个孩子已有了稳定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常讲,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只要有了志气、有了知识,就有了摆脱贫困的最大资本。而要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也只有把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培养出来,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考察广东时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是2018年10月23日下午,他乘车沿着崎岖的山路前往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这个村有2000多人口,总面积31.83平方公里,水田905亩,人均不足半亩,耕地大多分布在峡谷之间,是镇里唯一的省定相对困难村。鸟瞰村庄,郁郁葱葱,走到近处,却遍是沙土路,几十间破旧的泥瓦房。
在村公共服务站,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基层党建、脱贫攻坚、村民服务情况。他走进村扶贫玩具加工厂车间,同工人亲切交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选拔有干劲、会干事、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人担任支部书记,团结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村民生活状况。总书记走进贫困户陆奕和家,详细了解他的家庭情况,询问他生活怎么样、有哪些困难。总书记还看望了党员、老战士陆上伙。总书记对村民们说:“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谋幸福。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要一代接着一代干,既要加快脱贫致富,又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向现代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希望的,黄龙村、连樟村的乡亲们生活正变得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幸福。
从2012年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六年间两次考察广东。这两次考察,大的主题都是改革开放。他对比这两次考察说:“党的十八大后我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来这里,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在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这也就不难理解,在这两次考察中,他为何都特地去看望困难群众。
第一次,是2012年12月9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黄龙村,考察基层党建,慰问困难群众。广东是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国内考察的第一站。困难群众始终是他心中最大的牵挂。
虽然黄龙村坐落在顺德北滘这个发达的千亿工业大镇,但发展长期滞后。2001年,黄龙村被认定为全区20个“经济发展较慢村”之一,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农村人均收入、股份分红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不仅如此,村容村貌不佳、基础配套不足、公共服务滞后、生态污染严重、人居环境较差、基层矛盾突出等问题,都困扰着黄龙村发展。
在黄龙村一栋低矮、昏暗的砖房里,住着因病致贫的张锡尧一家。习近平总书记逐个房间察看,与张锡尧一家促膝长谈,了解困难,倾听期盼。他还细心观察到屋顶残留的水渍,关切询问房屋是否漏水。张锡尧的妻子陈燕容回忆说:“总书记非常和蔼,衣着也很朴素。他一进来就看了我们生活的两个房间,然后坐在厅里,和我们亲切地拉起了家常。”
听说张锡尧的女儿张俭娜正在念高三,学习勤奋刻苦,成绩名列前茅,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她要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古话说,家贫子读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通过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既为社会作出贡献,也能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临别时,习近平总书记把《现代汉语词典》《英汉词典》和“快译通”送给了张俭娜。
张俭娜开心地说:“谢谢总书记!我打算当一名翻译,这些都用得着!”张俭娜的直率让大家开怀大笑。
2013年,村里通过易地置换的方式给张锡尧一家建了一栋两层半的新房,面积和原来的一样。2014年3月,他们一家搬进了新家,一楼对外出租,每月有租金收入,年底还有村里的分红。而通过大病医保政策,张锡尧夫妇每月也可得到医疗补助。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就业,如今张锡尧的两个孩子已有了稳定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常讲,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只要有了志气、有了知识,就有了摆脱贫困的最大资本。而要阻断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也只有把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培养出来,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考察广东时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是2018年10月23日下午,他乘车沿着崎岖的山路前往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这个村有2000多人口,总面积31.83平方公里,水田905亩,人均不足半亩,耕地大多分布在峡谷之间,是镇里唯一的省定相对困难村。鸟瞰村庄,郁郁葱葱,走到近处,却遍是沙土路,几十间破旧的泥瓦房。
在村公共服务站,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基层党建、脱贫攻坚、村民服务情况。他走进村扶贫玩具加工厂车间,同工人亲切交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选拔有干劲、会干事、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人担任支部书记,团结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村民生活状况。总书记走进贫困户陆奕和家,详细了解他的家庭情况,询问他生活怎么样、有哪些困难。总书记还看望了党员、老战士陆上伙。总书记对村民们说:“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谋幸福。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要一代接着一代干,既要加快脱贫致富,又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走向现代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希望的,黄龙村、连樟村的乡亲们生活正变得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幸福。
(该文选自《习近平扶贫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