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一老一小”尤需加强防护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李晨琰 时间:2020-12-29 点击:
徐家汇公园 摄影/日升
■记者 李晨琰
这几天,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胸痛中心很是忙碌,就诊患者较平时翻了近一番。
“气温波动起伏,人体血管骤然收缩,极易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心绞痛的患者多了不少。还有一部分患者因血管收缩导致血管斑块破溃,形成血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心血管科主任曲新凯接受采访时语速飞快,他知道,更大的考验或许还在后面。
据市气象部门最新预报,上海自今天起开始大幅度降温,跨年夜市区最低气温达-6℃到-5℃,郊区最低气温达-8℃至-6℃,有严重冰冻。
沪上不少专家发出提醒:警惕骤冷骤热,尤其是“一老一小”等疾病易感人群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别是老年人,外出运动要适度,可选择在下午稍微外出走一走。同时,要注意清淡饮食,身边备好常用药,保持心情舒畅。
强冷空气来袭,被“吹倒”的不止老年人
华东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心肌梗死患者中,65周岁以上的患者占比70%,80周岁以上的患者占比30%。
就在前几天,曲新凯收治了一位患者——90多岁的老人在家胸闷了一天,才来就诊。医生第一时间做了心电图、抽血化验心肌酶,结果显示,老人是急性心肌梗死,已发展至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情严重。
“要特别提醒的是,很多老年人疼痛阈值提高,对疼痛症状并不敏感,又不想麻烦家人,往往容易耽误病情。”曲新凯说,一旦患者发生心肌缺血,血管闭塞超过半小时,心肌就会发生不可逆性坏死。救治黄金时间为发病2小时以内;6小时到12小时救治效果明显下降;12小时以上即使开通血管,受益程度明显减少,不过尚能挽救“冬眠”心肌,即尚未坏死但处于心肌缺血状态的心肌。
好在这位90多岁老人入院后,曲新凯第一时间为其进行介入手术治疗,目前老人病情稳定,已回家休养。
寒潮来袭,需要加强防护意识的并非只有老年群体,因为强冷空气也会 “吹倒”不少青壮年。记者从多家医院急诊处获悉,这些医院均已接诊过几例倒在家中、运动场上、健身房中的病例。
口罩戴牢,可防范多种呼吸道疾病
陈老伯是一位“老慢支”患者,平时一直注意自我保护,但这两天上海忽高忽低的气温让他有点吃不消了,出现了咳嗽、咳痰甚至气喘的症状,无奈前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门诊求助。
“感冒、流感、鼻炎、咽炎、肺炎等本就是冬季容易发作的呼吸道疾病。”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谢国钢告诉记者,对于本身便罹患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支气管哮喘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而言,近期更要警惕。
不过,谢国钢也提醒大众,不必“谈寒色变”,只需正确了解呼吸道疾病的基本知识,做好日常防护,便能极大程度地降低患病风险。
“佩戴口罩是防护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形势下,更要强调科学佩戴口罩,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密闭环境、医疗机构中必须全程佩戴口罩。”他建议,市民要保持戴口罩、勤洗手的好习惯,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疲劳。
各儿科医院严阵以待,暖心举措助温暖就医
气温骤降,不少父母最挂心的是孩子。
“今年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比去年明显减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急诊办公室主任沈国妹告诉记者,综合今年第四季度呼吸科与内科的就诊人次,较之去年分别下降了20%和70%。
“在疫情常态化管理下,防控工作更加深入,小朋友们都养成出门戴口罩、勤洗手的好习惯,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去。”沈国妹也再度提醒,每年的11月至次年1月通常是上海季节性流感流行期,今年又有新冠病毒威胁,因此市民儿童更要注意做好防护工作,“注意防寒保暖,出门戴好口罩,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
“医院门诊的每个楼层都有温水供应,还设有便捷的手机充电装置等。”沈国妹希望,医院的一些暖心举措能让患儿及家长在看病之余感受到温暖,给这个寒冷冬日带来一丝暖意。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