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仪三:他一生致力于保护古城

来源:德国优才计划 作者:欧洲优才计划 时间:2020-11-08 点击:
 

有这样一个中国人,
 
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国大学老师,
 
可他却不仅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人,
 
还遭到追杀……
他,就是阮仪三
1934年,他出生于苏州,
 
苏州地灵,人才辈出,
 
他家族显赫,
 
其高祖阮元是三朝元老,赫赫有名。
 
他的父亲,
 
则是新中国的苏州电厂总工程师。
书香门第,家风淳朴,
 
在他年幼时,
 
父亲就要求他饱读诗书,
 
日积月累他渐渐学富五车,
 
又受父亲影响,
 
他对技术方面也十分精通,
 
心中也不知不觉埋下了,
 
一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16岁的他带着满腔爱国情,
 
毅然报名参加了海军。
 
舰队上涉及雷达、航海等多项技术,
 
而聪慧过人的他样样都会,
 
因此成了军舰上的大“红人”,
 
大家都说:“有阮仪三在真好,哪里都可以补上”。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1953年,父亲因历史背景被抓,
 
他也不能在部队呆了,
 
于是只能回乡,
 
可他又怎能甘于平凡呢?
 
很快,他以优异成绩,
 
考进同济大学建筑系,
 
从此与建筑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可这,也将他送入了无边深渊。

1961年他毕业后,
 
考察了中国上百个城市。
 
经过近20年的努力,
 
他参与编著的书籍,
 
《中国城市建设史》问世。
 
该书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奖”,
 
他也深深感悟到:
 
中国天南海北的城市各具特色,
 
这么漂亮的城市和山河,
 
应该将它们完整保留下来。
 
可在当时,全国盛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各地纷纷开始拆老城建新城,
 
众多江南古镇面临不复存在的危机。
可有一个人,
 
却在大拆大建风起云涌时,
 
为抢救中国古建筑,逆流而上。
 
他不是别人,正是阮仪三!
 
而他的举动,竟差点都丢了命……
他主动提出要为古镇作保护规划,
 
当时江南一带古镇有170个,
 
他一个个跑,并找到当地领导提出规划计划。
 
可别人根本不领情,直接送客:
 
“我们这儿发展得很好,
 
不要你跑这儿来多管闲事。”
 
被拒绝还不算什么,
 
有次他差点就丢了命。
1979年,他看到九华山的小寺庙,
 
被一个个拆除,这可是从唐朝留存下来的!
他愤怒了,扑上山把毁庙的人拉下来,
 
还住在山上守着剩下的寺庙。
 
半夜老和尚突然叫醒他,
 
拽着他拼命往后山跑,到了山顶,
 
只见下面火把、电筒汇成一片,
 
原来是来抓他的人,
 
还扬言要将他打死!
 
他说,要不是老和尚报信,
 
说不定就被打死在九华山上了。
可即使面临如此多的危险,
 
他还是不肯放弃,依然奔走在一线,
 
奋力抢救古建筑,
 
在全国各地打响了保卫战!
阮仪三给外国专家讲解江南水乡
山西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时期,
 
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
 
它还是清代晚期的金融中心,
 
这里还有198个明代民居、
 
398个清代民居。
可在大规模的现代化发展中,
 
平遥也面临着即将被拆的命运。
1981年,平遥市文物保护队队长流着泪找到他,
 
叫他赶紧去看看平遥城墙。
 
到那儿一看,他吓一跳!
 
只见城墙被扒开了,
 
开进去一条大马路,
 
30多幢明代建筑、
 
100多幢清代建筑全部被拆掉。
这可都是中国的宝贝啊!
他痛心不已,
 
立即寻求解决办法,
 
先是稳住当地领导延迟拆迁,
 
接着又去北京搬救兵。
 
最终,他为平遥古城,
 
成功争取到8万元的修缮经费。
 
建筑部顾问郑孝燮先生,
 
当时就拿纸笔写下:
 
阮仪三平遥历史名城保护规划,
 
是“刀下留城”!
在他的努力下,
 
平遥不仅被救了下来,
 
甚至还活了!
 
如今的平遥,
 
已成了世界文化遗产,
 
每年有几十万人去旅游,
 
连外国人都感叹说:
 
平遥古城能完整保存至今是个奇迹!
平遥人为了感谢他,
 
给四条环城老街更名为:
 
阮仪三街、郑孝燮路、
 
王景慧街、罗哲文路,
 
因为他的保护,
 
才使得平遥古城申遗成功,
 
他是把平遥带向世界的大功臣!
除了平遥,江苏周庄,
 
也几乎同一时间被他抢救下来。
他来到当时还很偏僻的周庄,
 
为了避免拆除古色古香的民居,
 
他主动帮助周庄招商引资,
 
还把自己5000元的科研经费,
 
直接打入周庄的账号。
 
要知道,那可是,
 
一毛钱可以吃一顿早饭的年代。
可许多人却根本不买账,认为:
 
“保护古镇就是保护落后,
 
马达响才是硬道理……”
 
为进一步发展旅游,
 
一条公路要横穿周庄,
 
可这样会完全破坏古镇格局。
 
心急如焚护镇心切的他,
 
竟不惜以命阻截,他放言:
 
“要在周庄开路,
 
先让车从我身上轧过去!”
最终此役以修路人的退缩而告终,
 
他用命保下了近千年历史的周庄。
在国家首批,
 
“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
 
有5个镇的保护规划,
 
竟全部都出自他之手,
 
它们分别是:周庄、同里、甪直、乌镇和西塘。
保护规划做得越来越多,
 
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可即便如此,他依然,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湖南凤凰古城,
 
原本只有13座古老的吊脚楼,
 
现在却有了130多幢。
 
较真的他硬是站出来说:
 
这100多座吊脚楼是假古董,不该搞。
他成了被攻击的目标,
 
可他还是坚持:
 
这是一件造福当代、
 
遗泽子孙的大事,
 
来不得半点的“想当然”,
 
更来不得丝毫的“假冒货”,
 
免得留下历史的笑柄!
有一段时间,
上海“拆迁”之风也十分兴盛。
当他规划南京路时,
 
很多人要求拓宽南京路,
 
拆掉人民公园画廊。
 
他反对说:不能让蝇头小利破坏了十里南京路。
 
 很多商界、文化界人士因此批评他,
 
可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立场,
 
就是因为这样的坚持,
 
才使今天的上海南京路没被破坏。
抢救上海划船俱乐部,
 
也是惊心动魄的一役。
 
上海划船俱乐部,
 
是见证百年风云的建筑之一,
 
可这里也被规划拆除。
 
他得知后立刻向市政府,
 
发出紧急快件,
 
并请来几家媒体,
 
用镜头“威胁”施工队:
 
“你们到底要做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上面做出批复:
 
要听取专家意见。
 
后来规划局长找他理论,
 
他毫不留情地说:
 
“你就是糊涂蛋!”
北京有个背景极强的开发商,
 
想要在上海外滩造高层,
 
他得知后又坐不住了,
 
丝毫不顾忌对方背景,坚决反对,
 
外滩这才没再冒出新的高层来。
他做上海外滩规划时发现,
 
有高层建筑破坏原本美丽的轮廓线。
 
于是,他频频在公开场合指出,
 
海港大厦、联谊大厦、金陵大楼、
 
文汇报新大楼这四幢高楼是败笔。
 
要知道,那几幢楼的设计者,
 
可都是他老师辈的人物,
 
于是有人打电话上门说:
 
“阮仪三,你说我造不好房子,
 
你懂不懂建筑啊......”
 
不仅中国同行,连外国同行做错事,
 
他也照说不误。
 
一次,他质问德国设计师:
 
“为什么把德国式古堡搬到中国来?
 
古堡在这里,违反建筑常理,
 
毫无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可言,
 
只有打折扣的使用价值!”
 
对方申辩:“是你们政府要做的……”
 
他不肯宽恕:“如果你是厨师,
 
客人要你烧一堆垃圾给他吃,你也烧吗?
 
建筑师就是要教育人们,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上海环球金融大厦封顶时,
 
日本NHK到上海专访。
 
他直言不讳:
 
“争世界第一高有什么意义?
 
金茂大厦像中国的塔、宝剑和毛笔,
 
造在中国,有中国味、
 
时代味,才算好建筑。
 
日本有好多建筑大师,
 
学欧洲那么早,为什么不造一幢,
 
生态的、节能的、
 
现代的、中国的大楼?”
 
日本人被他说得哑口无言。
鲜为人知的是,
 
丽江“申遗”成功的背后,
 
也有着他的功劳。
当时丽江申遗,正恭候,
 
联合国“申遗”专家组的光临,
 
不料云南发生七级大地震,
 
专家组决定取消丽江之行。
 
他不甘心,
 
立即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
 
仔细说明丽江的木结构房屋,
 
是中国建筑精华的范例,
 
足以对抗七级地震,
 
恳求他们按原计划前往考察。
 
最终,丽江“申遗”成功了。
人们赞誉他为“古城卫士”、
 
“古城保护神”、“都市文脉守护者”。


 
著名作家冯骥才如此评价他:
 
“那么多历史遗存今日犹在,
 
是他直接奋斗的结果;
 
那么多历史遗存不幸消匿,
 
也曾留下他竭力相争的痕迹”。
 
他被法国文化部授予,
 
“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
 
也授予他“2003年亚太地区,
 
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他成为了中国建筑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可他至今都还面临着很多质疑,
 
有人说他太会骂人,他回答:
“你说那些古城镇的败家子,
该不该骂?
有的地方城市保护,
要拿三五百万说没钱,
但建假古董却能花上亿。
和他们说城市保护,
不想接受就说我的观点新鲜。
我说,我的观点不新鲜,你的脑子很糊涂。”
现在粗略计算起来,
 
他已经保住了四五十个重要的,
 
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历史城镇,
 
可他还是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
 
“越保护,就会发现需要保护的越多。”
他总是叹息抢救出的古建太少,
 
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
 
导致其个性消亡,
 
留下一个个失忆的城市,
 
是极其可悲的。

他实在伤心:
 
十个手指按不住全部,
 
只好按一个是一个了。


所以,如今已经84岁的他,
 
依然在保护中国古建筑的路上。
他不顾身体,几十年如一日地外出,
 
亲自调查中国各地的村镇,
 
谈起那些老房子仍像小孩子,
 
看着要被抢走的玩具,
 
眼里闪烁着渴望而坚定的光。
而做这些事他不仅没赚钱还赔,
 
每年,他都要倒贴,
 
给古城镇调研一辆小车,
 
作为建筑学家,这位名教授,
 
自己却长期无力改善自家的住房。
因为,他把积蓄都拿去成立了:
 
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
 
这是全国唯一一个,
 
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
 
在他的带领下,基金会进行了,
 
一系列遗产科研、教育活动。
得青少年者,得未来。
 
基金会每年都举办活动,
 
为青少年普及保护知识,
 
每年暑假都举办志愿者工作营,
 
让孩子们与历史建筑亲密接触。
在他的影响下,
 
许多青少年都成为了古建筑保护者,
 
就连他的两个孙子都爱上了古建筑,
 
投身于对它们的保护当中。
志愿者工作营
阮仪三办公室,招牌上的书法是他13岁的孙子写的,家学渊源,使这个家庭特别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不久前,他出了一本书叫,《留住乡愁:阮仪三护城之路口述实录》。
 
什么是“乡愁”?他这样解释:“乡愁是对童年、对故乡的留恋,
 
是对过去生活过的历史场景,
 
留下的深刻记忆。
 
千城一面的城市没有记忆,
 
我们要把乡愁留住!
 
留住这些历史建筑物,
 
不光是要留住皇宫别墅,
 
还要留住我们自己真正的房屋和记忆。”
他说:“我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不光是今天要留下一些真东西,
 
而是为了下一代,
 
为了子子孙孙们留下一些真东西。”
是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才能记得住乡愁。
 
做出来的假古董,只会骗钱,
 
不会勾起人们的情思,
 
只有原汁原味才能留得住记忆!
在这个一切都在变的时代,
 
“旧貌换新颜”成了流行趋势,
 
多少古老建筑被一拆了之,
 
使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永远消泯于中国的版图。
 
还有些改造得不伦不类,
 
历史文化古韵所存无几。
而他说:这辈子所做的事,
 
所追的梦,就是保护古建筑。
 
它们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记忆活体。
 
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国人才能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

是啊,一个民族在丧失国家主权后,
 
还可以夺回来,但是如果丧失了文化,是夺不回来的!
 
还好,有他这样的人出来捍卫。
他挽狂澜于既倒,救文物于危难,
 
保护城市遗产,振兴中华文化,
 
为中国人留住乡愁,为中华民族留下文化之根!
 
这样的智者、仁者、勇者,值得每个人中国人,
向他致敬和点赞!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上海知青这一代
    下一篇:我国77、78、79级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