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前世今生
来源: 看懂上海 作者:宋伟克 时间:2020-09-10 点击:
中国是世界纺织的发源地,上海又是中国最大的纺织业中心,而上海城乡的手工棉纺织业早在明清时期就日益兴盛。中国第一家动力机器棉纺织企业,就诞生在上海,她就是今天的主角——上海机器织布局。
创办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进一步加剧了上海城乡手工棉纺织业日益衰落,沉重地打击了中国民族经济。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实业救国”。
当时的著名学者、实业家郑观应提出:“方今之时……筹一暗收利权之策,则莫如加洋布税,设洋布厂”,“自织洋布,以与之抗衡”。他还上禀李鸿章,请“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限内另自纺织”。鲜明地提出了限制洋人设厂的问题。
结果,李鸿章给予了十年专利权。光绪二年(1876),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称要“期渐收回利源”。光绪四年(1878),上海机器织布局终于开始筹备。
当年创建在杨树浦路87号的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角
历经12年的周折,上海机器织布局终于抢滩成功,于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初七(1889年12月28日)建成开工。它坐落在黄浦江畔的杨树浦路87号(即今杨树浦路1830号至1930号之间),坐南朝北,南沿黄浦江,北靠杨树浦路,东以广德路为界,西至宁国南路为邻的区域内,占地面积为三百余亩,近20万平方米,有纺锭3.5万枚,织机530台,工人约4000人。
这是中国棉纺织史上,第一家由官督商办、规模颇大的棉纺织企业,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火灾
但是,天不如人愿。
光绪十九年九月初十(1893年10月19日)9时左右,上海机器织布局清花工序地板下清花机下面的地沟起火冒烟,工人们发现后将地板掀开,不想,燃烧的废棉花接触大量空气,火焰爆发腾起,通过现场的棉花、棉卷以及废棉等可燃物迅速燃烧成灾。加上当时的厂房为砖木结构,屋面是用牛毛毡和柏油制作,极易燃烧。大火顷刻之间冒穿屋顶,延及三十余丈外的棉花车间,不可收拾……
此处离黄浦江不远,取水本不困难。但由于施救能力有限,皮制的洋火龙(墙式消防枪带)已有很多损坏,取水不灵便,反而被火烧坏。织布局的人连忙骑马车赶往英法美租界,请他们来救火,却遭到了洋人的拒绝,理由是:工厂在租界之外,不便前往。
这一场大火一烧就是10个小时,茫茫火海,烧毁了清花厂、弹花厂、织布厂、机器厂、锅炉房、棉花仓库、棉纱仓库、洋布仓库以及工人宿舍等共计600余幢,机器销熔成了一堆废铁,还烧毁一批原棉和布匹。
结果,投产不足整四年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全被焚毁,“全厂房屋货物用具等等,靡有孑遗”,全部损失不下七十余万银两,损失惨重,教训深刻。当日彻夜,许多妇女围在火灾现场周围嚎啕哭泣,有的是母亲下落不明,有的是儿媳夜深未归……
上海《申报》记载:“机器织布所以挽回固有之利,关系绝大,经营缔造,煞费苦心,乃已成之功,竟致毁于一旦,有心时事者能不扼腕咨嗟哉!”而对洋人坐视不救的行径,《申报》也给予了激愤的批评:“……当火炽时,局总商诸英献员蔡太守,转请救火会西人往救,西人坚辞不允……西人咸存幸灾乐祸之心,断不肯出而救护。嘻!是诚何心哉!”
重建
上海机器织布局被焚毁后,李鸿章急图恢复,派盛宣怀会同上海海关道聂缉规负责恢复织布局,重新募集资本100万两,再次抢滩上海城,至光绪二十年(1894),在原址重建机器纺织总厂,并部分投产开工,改称为“华盛纺织总厂”,建成的总厂拥有纺锭6.4556万枚,织机750台,规模更大,还在上海、宁波、镇江等处设立10个分厂。同时又不断新建、扩建,初具以棉纺织工业为主体的近代纺织工业规模,形成了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和商办的格局,迅速发展成为近代纺织工业的主体。
然而,华盛纺织总厂投产之后,一波三折。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华盛纺织总厂改为集成纱厂。清宣统元年(1909)改名为新纱厂。民国二年(1913)又改名为三新纱厂,此后三新纱厂纺锭增至6.9万枚,织机增至1005台。然而,不过十多年间,三新纱厂因经营不善,负债累累,抵押给了英商汇丰银行。然后美商中国营业公司又从汇丰银行赎出三新纱厂,却将地皮转卖谋取厚利,地面之物向荣宗敬廉价兜售,限期撤清。
荣宗敬
民国二十年(1931)荣宗敬出资购进三新纱厂,初始仍在原址租地生产,成立了申新纺织第九厂。
次年,荣宗敬选定新址,即现在的澳门路150号处,占地面积60亩,押借巨款建造厂房,并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完成了申新纺织第九厂的迁移。
更名移地后的申新纺织第九厂
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创了中国近代动力机器纺织工业的新纪元,带动了后道各个加工工业,包括印染、针织、毛巾被单、制线织带,以及毛纺织印染和丝织业等产业链的拓展,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贡献
从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纺织工业不断发展,60多年间,拥有企业4550多家,棉纺纱锭达到243.54万枚,占全国总数的47.23%,号称“半壁江山”,成为上海经济的支柱产业。
新中国的上海纺织,得到了全国各方各级的关怀和关注,国家几代领导人十分关心上海纺织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宋庆龄、邓小平、李鹏、朱镕基、吴邦国等中央首长多次亲临上海纺织视察申新纺织第九厂等企业。
文革期间,申新纺织第九厂生产经营没有关停,而在1966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十二棉纺织厂……
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上海纺织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压锭减员。1998年上海纺织进入深层次调整,“第一锤”就敲在了上海第二十二棉纺织厂。
2009年1月7日,在原申新纺织第九厂的旧址上隆重举行了上海纺织博物馆开馆暨纺博大厦落成仪式,而这一年,正是中国第一家动力机器棉纺织企业120华诞。
来源:改编自上海档案信息网《见证中国第一家棉纺织企业》,原作者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宋伟克;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进一步加剧了上海城乡手工棉纺织业日益衰落,沉重地打击了中国民族经济。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实业救国”。
当时的著名学者、实业家郑观应提出:“方今之时……筹一暗收利权之策,则莫如加洋布税,设洋布厂”,“自织洋布,以与之抗衡”。他还上禀李鸿章,请“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限内另自纺织”。鲜明地提出了限制洋人设厂的问题。
结果,李鸿章给予了十年专利权。光绪二年(1876),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称要“期渐收回利源”。光绪四年(1878),上海机器织布局终于开始筹备。
当年创建在杨树浦路87号的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角
历经12年的周折,上海机器织布局终于抢滩成功,于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初七(1889年12月28日)建成开工。它坐落在黄浦江畔的杨树浦路87号(即今杨树浦路1830号至1930号之间),坐南朝北,南沿黄浦江,北靠杨树浦路,东以广德路为界,西至宁国南路为邻的区域内,占地面积为三百余亩,近20万平方米,有纺锭3.5万枚,织机530台,工人约4000人。
这是中国棉纺织史上,第一家由官督商办、规模颇大的棉纺织企业,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火灾
但是,天不如人愿。
光绪十九年九月初十(1893年10月19日)9时左右,上海机器织布局清花工序地板下清花机下面的地沟起火冒烟,工人们发现后将地板掀开,不想,燃烧的废棉花接触大量空气,火焰爆发腾起,通过现场的棉花、棉卷以及废棉等可燃物迅速燃烧成灾。加上当时的厂房为砖木结构,屋面是用牛毛毡和柏油制作,极易燃烧。大火顷刻之间冒穿屋顶,延及三十余丈外的棉花车间,不可收拾……
此处离黄浦江不远,取水本不困难。但由于施救能力有限,皮制的洋火龙(墙式消防枪带)已有很多损坏,取水不灵便,反而被火烧坏。织布局的人连忙骑马车赶往英法美租界,请他们来救火,却遭到了洋人的拒绝,理由是:工厂在租界之外,不便前往。
这一场大火一烧就是10个小时,茫茫火海,烧毁了清花厂、弹花厂、织布厂、机器厂、锅炉房、棉花仓库、棉纱仓库、洋布仓库以及工人宿舍等共计600余幢,机器销熔成了一堆废铁,还烧毁一批原棉和布匹。
结果,投产不足整四年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全被焚毁,“全厂房屋货物用具等等,靡有孑遗”,全部损失不下七十余万银两,损失惨重,教训深刻。当日彻夜,许多妇女围在火灾现场周围嚎啕哭泣,有的是母亲下落不明,有的是儿媳夜深未归……
上海《申报》记载:“机器织布所以挽回固有之利,关系绝大,经营缔造,煞费苦心,乃已成之功,竟致毁于一旦,有心时事者能不扼腕咨嗟哉!”而对洋人坐视不救的行径,《申报》也给予了激愤的批评:“……当火炽时,局总商诸英献员蔡太守,转请救火会西人往救,西人坚辞不允……西人咸存幸灾乐祸之心,断不肯出而救护。嘻!是诚何心哉!”
重建
上海机器织布局被焚毁后,李鸿章急图恢复,派盛宣怀会同上海海关道聂缉规负责恢复织布局,重新募集资本100万两,再次抢滩上海城,至光绪二十年(1894),在原址重建机器纺织总厂,并部分投产开工,改称为“华盛纺织总厂”,建成的总厂拥有纺锭6.4556万枚,织机750台,规模更大,还在上海、宁波、镇江等处设立10个分厂。同时又不断新建、扩建,初具以棉纺织工业为主体的近代纺织工业规模,形成了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和商办的格局,迅速发展成为近代纺织工业的主体。
然而,华盛纺织总厂投产之后,一波三折。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华盛纺织总厂改为集成纱厂。清宣统元年(1909)改名为新纱厂。民国二年(1913)又改名为三新纱厂,此后三新纱厂纺锭增至6.9万枚,织机增至1005台。然而,不过十多年间,三新纱厂因经营不善,负债累累,抵押给了英商汇丰银行。然后美商中国营业公司又从汇丰银行赎出三新纱厂,却将地皮转卖谋取厚利,地面之物向荣宗敬廉价兜售,限期撤清。
荣宗敬
民国二十年(1931)荣宗敬出资购进三新纱厂,初始仍在原址租地生产,成立了申新纺织第九厂。
次年,荣宗敬选定新址,即现在的澳门路150号处,占地面积60亩,押借巨款建造厂房,并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完成了申新纺织第九厂的迁移。
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创了中国近代动力机器纺织工业的新纪元,带动了后道各个加工工业,包括印染、针织、毛巾被单、制线织带,以及毛纺织印染和丝织业等产业链的拓展,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贡献
从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纺织工业不断发展,60多年间,拥有企业4550多家,棉纺纱锭达到243.54万枚,占全国总数的47.23%,号称“半壁江山”,成为上海经济的支柱产业。
新中国的上海纺织,得到了全国各方各级的关怀和关注,国家几代领导人十分关心上海纺织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宋庆龄、邓小平、李鹏、朱镕基、吴邦国等中央首长多次亲临上海纺织视察申新纺织第九厂等企业。
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上海纺织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压锭减员。1998年上海纺织进入深层次调整,“第一锤”就敲在了上海第二十二棉纺织厂。
2009年1月7日,在原申新纺织第九厂的旧址上隆重举行了上海纺织博物馆开馆暨纺博大厦落成仪式,而这一年,正是中国第一家动力机器棉纺织企业120华诞。
来源:改编自上海档案信息网《见证中国第一家棉纺织企业》,原作者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宋伟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