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去云南历史考略》天下第一团
来源:知青情缘 作者:刘平 时间:2020-08-23 点击:
说起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有几句顺口溜:
兵团老大第一师,
一师老大第六团,
六团号称“天下第一团”。
改换门庭
“天下第一”,的确不是在吹牛。
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六团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境内,团部设在勐腊县城南,是由原国营勐腊总场改制而成的。
1970年初,国营勐腊总场改换门庭。摇身一变,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六团,原来所管辖的 7 个农场:勐远、勐醒、南腊、春丰、
勐润、勐捧、勐满农场,依次被改名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营。与此同时,原来各个农场所管理的生产队,则改成了连队。
农场改兵团,基层能够感受到的主要变化:就是更换了领导和对领导的称呼。军队现役干部一般官升一级,被派到连以上岗位担任连长、指导员、营长、教导员、团长、政委。原来农场的干部则官降半级,就地担任副职当起了配角。而对于普通的农场职工来说,该干活干活,该吃饭吃饭,该生娃生娃,似乎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对于远在千百里之外,即将成为“知识青年”的上海、北京、成都、重庆、昆明等城市里的中学生来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听起来的确很“拉风”,至少要比“云南省农垦局”听着过瘾。因为,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里,军队简直就是红色保险箱啊!有道是:“吃菜要吃白菜心,嫁人要嫁解放军”。哪怕徒有虚名,那也不错。
茁壮成长
随着各地知识青年的大量涌入,短短几年,第六团的规模不断扩充。到1974年,居然从组建初期的7个营,扩大到了25个营。这哪像是一个团呀?差不多能赶上一个军的编制了。难怪第六团的人可以牛皮烘烘的自称“天下第一团”了。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第六团大扩容,陆续发生在1970年底和1974年间,具体做法是:
1. 老带新,一变二
第六团所辖的7个老营以及团部,各自负责组建一个新营,即:第一营组建第十一营;第二营组建第十二营;第三营组建第十三营……第七营组建第十七营;团部组建第十八营。合计增加了8个营。
2. 兄弟团,来支援
第一团(景洪农场)帮助组建第八、九营;第二团(东风农场)帮助组建第十、二十营;第三团(勐养农场)帮助组建第二十一、二十二营;第五团(黎明农场)帮助组建第十九营;合计增加了7个营。
3. 水利团,并进来
位于勐腊县境内的水利工程第一团撤销,人员是安置到六团各营的;而水利工程第二团撤销,则就地组建为第六团第二十三、二十五营。与此同时,原第六团第四营调整分拆为第四、第二十四营,合计增加了3个营。
就这样,第六团从组建之初的7个营,变成了25个营。
水满则溢
就在第六团建成25个营的同时,老大的位置也就当到了头。1974年3月,兵团党委决定,将这个庞然大物剁成三块,变成了第六、第十九、第二十团。
第六团的减肥方案,最终是这样敲定的:
第六团留下8个营:第一、二、三、四、十二、十三、十四、二十四营。
第十九团带走8个营:第六、八、九、十、十一、二十、二十三、二十五营。
第二十团带走9个营:第五、七、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一、二十二营。
“天下第一团”寿终正寝。一转眼儿子变成了兄弟;自家人变成了邻居。
不过,此时此刻,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第六团宣布重组大约三个月后,1974 年 6 月 26 日,云南省委、昆明军区同时接到了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撤销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批复。
兵团撤销后,第六团改名为国营勐腊农场;第十九团改名为国营勐捧农场; 第二十团改名为国营勐满农场。各团所属的营则改成了分场。
几点争议
“天下第一团”是没有争议的。但是,老六团究竟拥有多少个营?看法并不一致。其中 1970 年到 1971 年组建的 22 个营是没有问题的,分歧主要是 1974年新组建的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营,能不能算在老六团的名下?
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23个营。依据是水利二团撤销后就地组建的第二十三营和第二十五营事实上是直接划归第十九团管辖的,跟老六团没有什么关系。即便第二十四营是由第四营拆分出来的,可以算是六团,那顶多也就是23个营。
第二种说法是24个营。依据是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文件“兵发(1974)81号”《关于团改农场的名称、机构设置及编制的意见》。文件列表中并没有第二十五
营,由此可以断定,组建第二十五营是第十九团筹建组的决定,尚未报批。
第三种说法是25个营。依据是钱明达的回忆文章《团结奋进谱新篇》。钱明达是老六团副团长,分团时任第十九团筹建组负责人、勐捧农场第一任场长。他在文章中明确写道六团有25个营(详见《国营勐捧农场志》第 549 页)。
事实上,六团分家是个过渡过程,而且与收编水利团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太严格的时间分界线。甚至分团以后连团长、政委都没有来得
及任命,就改为国营农场了。所以,原本都是一家人,23 个营还是 25 个营的确无关紧要。本文采纳了 25 个营的说法,是依据了钱明达的文章。
故事未完
“天下第一”是当不成了。但是,第六团(此刻已叫国营勐腊农场)似乎仍有扩张的冲动。六团分家一年以后1975年9月,勐腊农场在龙茵组建了九分场;在龙林组建了十分场。这样,勐腊农场分场的数量跃居了勐腊县三个国营农场之首。若是建设兵团没有撤销的话,这应该是第二十六营和第二十七营了。
这样的格局,一直维持到了1979年知青大返城以后。
1981年3月,国营勐腊农场新一轮的洗牌又开始了。农场再次被一分为三,拆分成勐腊、勐醒、和龙茵三个国营农场。其中:
勐腊农场保留 4 个分场,分别是三分场(原第三营)、四分场(原第四营)、五分场(原第二十四营)、十分场(新建场);
龙茵农场带走 3 个分场,分别是六分场(原第十三营)、七分场(原第十四营)、九分场(新建场);
勐醒农场带走 3 个分场,分别是一分场(原第一营)、二分场(原第二营)、八分场(原第十二营);
不过,两年半以后,龙茵农场于1983年12月又重新回归到勐腊农场。就这样,事实上第六团最终被拆分为四个国营农场:勐腊、勐捧、勐满、勐醒。
之后,勐腊农场和勐醒农场各自又对下属分场进行了一些调整。
历史,因此变得模糊不清,老六团的建制沿革显得错综复杂。以至于后来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在编写《云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时候,都没能搞清楚勐腊农场到底是怎么回事?甚至误将勐醒农场当成了第十九团。
作者简介
刘平,上海知青,1970年上山下乡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回沪后在上海客车配件厂工作,历任班组长、车间主任、厂长,并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后调到上海强生物资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目前是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曾主持汇编过《勐远岁月》两册知青历史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