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杂志社甘青环线釆风(2)---来到腊子口

来源:泛长三角知青研究会 作者:张铭华 时间:2020-08-11 点击:

2020年8月9日上午,《上海知青》杂志社一行来到扎尕那,这是一座天然石头古城,位于甘南。
我们沿着山路上行,见不少客栈,有一位80岁左右撑着拐杖的藏民妇女站在路口,想必她在这一带生活了大辈子,能见证这座古城的历史沧桑。
站在高处,只见四周群山奇峻、云雾缭绕,不是仙境胜似仙境。近望,山间民宿一片,如此规模宏大,极为少见。一处巨型宫殿正在拔起,金碧辉煌,这是将被开发的处女地,它给古城增添了色彩。据说百年前这里已被洛克誉为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
下山后,甘肃知青之家老贵带着我们走另一条山路,开始上行是木梯省力。走着走着,木梯被封维修。我们只好顺着羊肠小路上行。林勇社长指着一条小溪对我说:“这就是源头!”让我赶紧拍照。
这一路,真是一步一个景,原以为站在平台上,这处就是最美的景点。可老贵示意我们再往上走,每走到一处,同样的蓝天、群山,却因视角不同,感受也不一样。最后,来到了山间,踩在绿毯上,仰望四周群山,在阳光、蓝天、白云下,显得不真实,如同一幅360度的油画。“真美!”人人脱口而出。

当天下午,《上海知青》杂志社一行来到腊子口,这是一处险绝的山道峡口,两边是千丈悬崖峭壁,就像一把巨斧劈开,中间水深急流。只见河上有一座木桥,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有一群人穿行,这就是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我的长征”、“重走长征路”、“再走长征路”,如今,我们知青重走长征路,这是为了牢记历史、不忘使命、珍惜当今。

《上海知青》杂志社总编王建国是军人后代,他首创知青重走长征路,此刻站在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前,手捧《上海知青》杂志合影。可以想像他的心情,好似弥补自己在和平年代不曾冒着枪林弹雨的缺陷,却要在和平时期手握笔杆,为知青文化添上一笔:知青重走长征路!这几年来,他带着知青团队,沿着当年长征路,一路采风!
走进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跟着讲解员重温历史。首先,我们向那些打下山河的伟人鞠躬,没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的生活。


通过纪念馆里的图文、数据、地图、模型、蜡像、视频等,让我们了解到:腊子口位于甘南迭部县境内,是通往甘肃岷县的必经之路。1935年6月,红军北上。面对蒋介石军阀的围追堵截、地方军阀鲁大昌的阻击和卓尼藏族土司的武装,1935年9月10日,毛泽东率领红军北上,在俄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不打下天险腊子口,红军在军事、政治上将十分的被动”。同年9月13日,党中央率陕甘支队爬高山、穿密林,成为“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经过激战,腊子口被智勇双全的红军攻克,打开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大门,成为长征途中出奇制胜,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已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纪念广场上的胜利号角和一枚财务印章特别耀眼,这是本馆的亮点。


 
到了哈达铺镇,大门两边一首是当年药圃张炯奎于1935年10月写的诗《咏红军》:“仓库皇无计欲何之,正是闻风落胆时。只道伤残同列冠,那知仁义胜王师。人言戳掠皆虚语,自悔潜逃反失资。瞥眼雷霆惊震后,听来一路赞扬辞。”另一首是哈达铺肖华的诗《回忆长征》:“红军越岷山,哈达火整编。万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导师指陕北,军行到花妍。革命靠路线,红星飞满天。”透过两首词,可以体会到当年的哈达铺镇被誉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一点儿也不为过。1935年9月20日,党中央就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作出了去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我们在“义和昌”药铺留影,当年毛泽东和张闻天就住在这里。斜对面是红军邮政代办所旧址。
到达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时,己闭馆。想必馆内陈列着当年红军长征经过哈达铺为中国革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020年8月11日
1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卢森堡旅游达人
    下一篇:嘉兴三日游(上)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