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来源:新民晚报网 作者:周伟民等 时间:2020-06-24 点击:
摄影/日升
 
      作者:周伟民/王明玉/伦丰和/李颖/费平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尤其是到了晚年,疾病更是紧紧纠缠老人。如同一台机器一样,年龄大了,身体的各个部件发生故障,这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更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既然不能回避,那就必须正视,坦然面对。李鸿章晚年写的对联中有这样一句话:“祈寿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无须服药”和“愿身无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能做到“心无忧”,善莫大焉!
 
      做个理性的病人
      周伟民

 
      2013年,我肠癌肝转移第二次开刀后化疗,病情有意想不到的变化。
 
      化疗是每个月一次,且每次要验癌症标志物CEA。正常值是4.7,连续三个月,指标从16.4上升到了33.6。医生感觉可能转移灶没有切除干净或者其他地方还有新的转移灶,但做了上下腹部的CT和全身骨扫描都没有发现异常。主治医生说:“看来这次你对化疗药物不敏感了,先把化疗停掉,建议你去其他医院做一次PET。”
 
      我当时不知道PET是什么东西,医生解释是比CT更精密的设备,可以查出0.5厘米以下的病灶,费用是7000元,不过是自费。我当时很冷静。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对癌症的病理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和经验,也知道癌症标志物是需要参照影像结果来判断的,CT查不出来,说明即使有病灶也很小,也知道病灶起码要大于1厘米才可以开刀。也就是说即使去自费做PET查出病灶,也暂时无法手术。
 
      我便上网查资料,看看影响癌症标志物指标还有哪些因素。相关资料告诉我,身体的炎症也会使指数上升。我马上感觉,我的指标上升很可能有两个原因:当时我有一颗大牙,已经很松动,牙根还经常发炎,疼痛;另外,弟弟介绍了一位出身中医世家,治好了很多肝癌晚期病人的朋友给我开了方子,我一边化疗,一边喝中药,但是很不适应,可能有些药材毒性较强,我一直在拉肚子。我果断地去拔掉了那颗大牙,并停掉了中药。三个月之后,指标就逐步恢复了正常,连主治医生都十分惊讶。了解了我的分析和措施之后,主治医生由衷地赞叹:“你是我见过的最理性的病人!”
 
      健康之路在脚下
      王明玉

 
      年轻时我热爱锻炼,退休后更有大把空闲时间在老年学校和公园度过。学琴、练字和运动成为生活的主旋律。70岁那年,夏日雨过天晴的下午我在公园健身,一个同伴说好久没有舒畅筋骨了,一起打会儿羽毛球吧,遂来到草坪边的硬地,还没挥拍几个来回,猛一个跨步,我不小心踩到了靠近草坪的一处凹缝,里面尚有泥浆和积水,因打滑导致单膝跪地幸好人没受伤。低头看表皮略有蹭破,随后我骑车回家并做了简单外伤处理。不料到了晚上,膝盖生疼并肿得像馒头,赶忙去医院拍片,医生判决:骨裂!需要开刀、植钢钉。
 
      难以想象平时不常生病的我一下子要躺三个月!儿女为我办理好住院手续,劝郁闷的我放心。两天过去,即将准备第三天动手术、褪去耳环正洗漱时,儿子高兴地跑来,拽着我说:“妈妈,我接你出院,不开刀了!”
 
      原来,术前CT检查后见我脑血管有微小腔隙性梗塞,医生担心老年人手术危险,就建议保守治疗。能不受开刀之苦实乃万幸,我高高兴兴地打上石膏住到女儿家。
 
      得益于平时的锻炼,伤病恢复迅速,换过一次石膏之后,就能渐渐下地了。在一个多月之后,我竟随孩子们秋游武夷山,爬了著名的天游峰,让所有人都跷起了大拇指。感恩之余,我也把一千元打进了慈善机构。
 
      这场意外不觉八年过去了,现在我留下书法和运动两样喜好,对物质的需求更简单了,每天轻松行走万步,年轻时的哮喘也不见复发。心静和走路的习惯是我健身抗病最廉价的两味特效药,庆幸我找到它们并陪伴我每一天。
 
      我有一个“结石”瓶
      伦丰和
 

      我喜欢收藏,在我的博古书橱的一角,藏有一个密封的小玻璃瓶,里面有四粒黄豆和六粒绿豆大小的小砂砾,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奇石在焉。
 
      不过称瓶中之石“奇”不为过,它出之于我胆囊中。
 
      往事历历,那时我还是杨浦区语文教研员,老觉得胃不好,做B超后,医生告诉我胆里有结石,是胆囊炎,建议开刀。我是怕动刀的主,听了不少人热心人的劝诫,还是走保守疗法一路。吃吃胆宁片,碎石疗法也试过,得过且过。不过医生警告我说,你胆里的结石多而大,不宜保守疗法,过度劳累,一旦暴发,那凶险难测,不能拖延。
 
      医生的忠告,我并不在意,好人一生平安嘛。
 
      1996年6月初学校要放假了,再加上青年教师“小荷杯”大奖赛,忙得我脚不沾地,初赛穿梭在各校间,一天中午校方的工作餐只有蛋炒饭,我也知不宜,但抱侥幸心,未必中彩。下午听课评课时,腹痛难忍,额上沁出汗珠,知胆中结石作祟,只能提前退场。回家服些止痛药,心想挨过忙季,再作了断。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半夜里,疼痛难忍,脸部蜡黄。妻见状急送华山医院急诊部。实习医生问医观察后,在诊断报告写上:急性胆囊炎,立即开刀摘除。妻还犹豫,想假以时日找一个老医生主刀。实习医生说,不手术的话,你签名……
 
      结果,成功的手术,救了我一命,虽然腹上留七寸刀疤,成了“无胆英雄”,但术后24年间再也不为结石困扰,好吃好喝。
 
      吃一堑,长一智。医生的话,还是要认真对待,千万不能笃信人云亦云的“保守疗法”而铸成大祸。
 
      关键是“治未病”
      李颖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见齐桓公身有微恙,劝他及时就诊,齐桓公毫不在意,以致病入膏肓而亡。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扁鹊的医术高明,但扁鹊说自家大哥医术最好,自己给人治病,都是在患者病情十分严重之时,而他大哥治病,是在患者病情发作之前,也就是“治未病”。
 
      人体即将发生疾病的时候,决不会毫无征兆,总有一些阴阳失衡的征象,自身也会有一些不适的感觉,或者体检有轻微异常,这时候,就应该积极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也就是我们应该最关注的“治未病”。很多新闻报道青壮年的猝死,看似突然,其实这里一定有一个累积疲劳的过程,而且不是短期所致。爱护身体,应该从防微杜渐做起。
 
      首先,我们要有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要维护躯体健康,而且要保持精神情志的调畅、人际关系的和谐,养成良好的生活以及运动方式。积极消除致病因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也不重。
 
      其次,改变生活陋习:司空见惯的就餐场景,是一盘热气腾腾的菜肴上桌,马上好几双筷子同时在里面反复进出,幽门螺旋杆菌以及其他病菌,就这样进入了毫不设防的健康者身体,旅游团就餐尤其明显。预防其实很简单,用上公筷和公勺即可。
 
      这次疫情期间,专家和医生一再强调而且反复叮嘱的戴口罩勤洗手、留距离、不扎堆,都是在治未病方面采取先行预防,避免或减少外界致病因素对人体侵害的上佳举措。
 
      简言之,“治未病”的意义在于:不管是否在疫情期间,谁的防范措施做得最好,谁的健康指数就一定最高。
 
      家人的情绪很重要
      费平

 
      妻子今年春节后开始咳嗽,我没在意,认为无感冒发热,吃点咳嗽药过几天会消失的。哪想一个多月还没好转。之后不但咳,痰愈加多,而且呈红色。“我是否得了新冠肺炎?”“不会!”我对她说:“你体温正常,没有肌肉疼痛,饭也吃得下,再说也没外出接触过重点区域人员,哪会呢?”“那我痰里带血,还是有点害怕呀。”为让妻放心,我建议去做个肺部检查。
 
      CT检查后,医生说基本正常,没大碍。“那是否胃出血?”妻还是担忧。“呵呵,胃出血不是这一丁点,而是大口吐血!”“反正我心里还是不踏实。”为彻底消除其疑虑,又去做了胃镜检查,诊断结果是轻微胃窦炎!医生说先配点药,看吃药情况,但跟痰带血无关,并建议再检查咽喉看看……
 
      回家后我帮妻细细思忖、反复分析,认为她以前到这季节会咳嗽厉害导致喉道充血或者支气管扩张而出血。于是,我决定从源头采取措施:除从精神上给予安慰外,每天还多弄点她喜欢吃的菜,菜肴尽量不要太咸,白天让她“嗅闻洋葱”,晚间搞点“冰糖炖梨”……就这样,妻渐渐痰里没血,咳嗽也少了,基本恢复了正常。
 
      病人对待疾病的态度往往忐忑焦虑,家人情绪对病者更有重要影响。故我认为除了及时去医院检查外,家人的情绪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镇定,遇事先要观察,不慌乱;二是要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多分析多判断,果断决策;三是对病人要多方呵护,给予温情慰藉与体贴。这样,病人会感觉身边有亲人的温存与关爱,会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啻是一剂良药。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启动临床三期研究
    下一篇:疾病,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