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青的“生命之河”
来源:原创 作者:观天下 时间:2020-05-29 点击:
建在山东青州弥河国家湿地公园,以“知青•一代人独特的生命之河”命名的大型中国知青记忆浮雕(雕塑墙)正在施工中。这个大型浮雕的基本精神、整体框架,经2019年7月12日在此地的奠基仪式,已经确定。
本文想就此强调下其中有关的问题,首先想涉及下《关于知青的“生命之河”》。
知青的“生命之河”,寓意着知青大家像河流般生生不息、不断流淌的群体经历,满载着中国知青群体的人生记忆、未来憧憬、今后走向。
这个中国知青群体的经历,从新中国的建立开始,走到现在,走到眼前,还在向前走,将要走向每位知青的生命尽头,从而完成中国知青群体的生命里程。
中国知青群体的经历,体现着过程的“三段式”、人生的“三部曲”。即:上山下乡时的知青时代、返城打拼时的后知青时代、退休继续奋斗的老年时代,或者说知青人生的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这样的知青经历的三个阶段、知青人生的三部曲。
这里,上山下乡是知青的起点、开始阶段,其知青身份的由来、知青本质的确定,之所以为知青的人的标志及其本源性的经历体现。上山下乡的举动和构成,已为知青大家和社会公众所认同。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工作重心的转变,上山下乡的使命完成而归于结束,但知青由此形成的人生轨迹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转换了活动的形式,并且这种活动的形式以知青作为内涵主导继续下来,艰忍重新打拼人生,形成了唯有知青的中年人生特点。同样是知青的人,但活动方式改变了。
关于返城后的知青人生打拼,刘昕主编了一部书《我的后知青时代》,这是被知青大家所公认的,就是知青后时代。就此,也可说,之前为知青前时代——前知青时代,方便了、简化了、习惯了,就直接称为知青时代了。这就说明,前后知青时代,是一个前后相联承续的结合体,知青从青年时期走向了中年时期。
知青走过了中年时期,知青就完结了吗?没有哇。退休了,知青谁也不放弃知青的名称,并且以共同“知青”的称呼许许多多、分分整整聚到一起,“知青”的组织到处出现,“知青”的旗帜到处树起,“知青”构成了社会中一个众多的强大的阵营。知青依然存在,知青仍然继续,并且每位知青,到死了都咬定“知青”的称呼,到死了也不会放弃“知青”的身份,到死了都顽强地表示——知青永存,知青永生,长留后代,生生不息。
所以说,纵看中国知青群体,是一个生命的长期过程,是所有知青的完整生命经历。这不只是上山下乡那一段,而是前后相联而组成的三个阶段经历、而构成的知青人生的三部曲。我们这个大型中国知青记忆浮雕,要反映的就是这个中国知青“三段式”、“三部曲”的全部,并且其“三段式”、“三部曲”各个组成部分都是非常重要的,不但不可或缺,并且不可偏低。我们不能只看重开始的部分,而忽略后来的部分;我们也不能只偏重开始的部分,而偏低后来的部分;而是——中国知青整个经历,其各个过程,步步向上攀,段段展活力,不断书写着自己新的历史,不断打造着自己新的神奇。我们要把知青的完整历史展示给世人,我们要把知青的真实面目展现给世人。
关于知青这个经历的“三段式”、“三部曲”,我想举下承建这个大型中国知青记忆浮雕的青州魏仕集团魏波董事长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魏董作为生于青州弥河、下乡于青州弥河、创业于青州弥河的当地土生土长的知青,今年六十花甲,其知青的主要经历,决不只是下乡那一段,而是青年下乡打下人生基础、中年重新创业建立大型民营企业魏仕集团、老年了雄心满满劲头足足心怀大目标再干更大事业这样的知青的青年、中年、老年的三段经历、步步攀高的人生三部曲。我们只看魏董经历的某一部分,并不能反映魏董的全部,也不能认识中国知青群体的全部。同理,我们只看自己知青经历的某一部分,会认识自己知青的全部吗?
我觉得,由魏董主持的魏仕集团承建的建在青州弥河的大型中国知青记忆浮雕,应该以魏董本人的知青特性作为代表,铸在其中,以她的知青典型经历作为代表,体现其中,建造这个浮雕的目的就达到了。当然,这不是只反映魏董一人,而是似她这般生活经历和精神状态的知青群体——我们要的就是这“三段式”、“三部曲”的知青完整经历和反映这个完整经历的形神毕备的知青精神状态。这些,由魏董本人完全体现出来了。
关于知青的“生命之河”,有着她的自然属性,即由长流不息的河水所滋养着的植物、动物的生物界,人类是高级生物(动物),知青是人类中的组成部分。
关于知青的“生命之河”,更有着她的社会属性,寓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之河、人生之河,具体到知青的人生经历。
关于知青的“生命之河”,更有着她的民族属性,这样的河流经中国,养育繁衍着中华民族,知青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到现在的一大群体、汇成了整体的一代人。
这样来看,浮雕画面和周围环境(眼前弥河湿地,广到河流陆地)的关系,浮雕画面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浮雕画面和民族历史的关系,浮雕画面和知青本体的关系,从而栩栩如生、完整深刻展示中国知青群体的人生经历和精神面貌。
2020年5月9日星期六(庚子年四月十七)凌晨